(來源:遼寧日報)
轉自:遼寧日報
![]()
建平縣羅福溝鄉的高標準農田,秋色綿延,雜糧豐收。 蓋世穎 攝
![]()
建平縣宇豐公司生產車間的智能生產線,在秋收后進入生產旺季。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建平縣委宣傳部提供
![]()
建平縣朱碌科雜糧基地上空,無人機噴施肥料。
![]()
建平縣懷志雜糧的直播間設在車間,主播向網友介紹富硒小米。
本報記者 張輝
核心提示
深秋的建平,天高云淡。天秀山巔,流云舒卷,俯瞰腳下萬畝雜糧田已顆粒歸倉,田野在休憩中靜待新的輪回。古老文明與現代科技在這片土地上交融——物聯網設備在沃野中,持續追蹤著土地的墑情;農產品加工車間的智能生產線,將新收的金黃小米轉化為營養米粉;富硒雜糧產品,通過網絡直播間銷售,走進千家萬戶。
作為國家級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雜糧主產區,建平縣成功地將傳統農耕文明的深厚底蘊與現代數字技術的澎湃動力深度融合,推動雜糧產業實現了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的跨越,從單一分散種植向全產業鏈融合的升級。全縣近300萬畝耕地,連續8年糧食產量穩居20億斤以上,“中國雜糧之鄉”的金字招牌愈加閃亮。隨著“建平小米”“建平紅小豆”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聲名遠播,這顆塞北明珠,正將雜糧產業從地方“土特產”鍛造成閃耀的“金名片”。
科技賦能 種植走上智慧路
建平雜糧的“蝶變”,始于田間地頭的技術革命。良種良法,奠定豐收基石。建平縣深諳“種子是農業芯片”的道理。近年來,縣里主動與中國農科院、遼寧省農科院、沈陽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引進、培育優質高產雜糧新品種。建平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每年引進的新品種數量從幾十個躍升至今年的160余個。在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科研人員像選拔優秀運動員一樣,精心篩選著最適合建平水土的“種子選手”。
“不久前收割的這片地,種的是新引進的‘天粟7號’,抗除草劑,省工省力。以前,光間苗就能把人累彎腰,現在好了,不用間苗了。”在朱碌科鎮一片已收割完的谷子地邊,種植大戶王海豐臉上洋溢著笑容。他口中的“天粟7號”,和“天粟1號”一樣,是建平縣引進的抗除草劑谷子新品種,成功填補了當地谷子化控間苗技術的空白。建平縣農業推廣中心潛心研究的“谷子覆膜機械穴播創新技術集成與推廣”項目,榮獲省農業科技貢獻一等獎。如今,建平雜糧良種覆蓋率高達98%,為產業騰飛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智能農機,重塑生產場景。行走在建平的廣袤農田中,精準農業的圖景撲面而來。“你看那片地里的線,筆直一條,靠的就是它。”農機手李師傅拍了拍身旁裝備北斗導航系統的拖拉機駕駛室,“設定好路線,它自己就能走,精度能達到厘米級,晚上也能干,人輕松多了,地還種得更‘明白’了。”北斗導航與自動駕駛技術的普及,讓拖拉機化身“智慧鐵牛”,作業精度可達±2.5厘米,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將作業時間從每天8小時延長至24小時,實現了增產與增效的雙贏。
不僅如此,無人機植保、衛星遙感監測、智能水肥灌溉等先進技術也已在這里試點使用。無人機噴灑農藥,效率高、用量省,還能減少環境污染;遙感技術如同“天眼”,實時洞察作物長勢;智能灌溉系統則按需供水肥,讓每一滴水肥都發揮應有的效用。
節水滴灌,改變灌溉體系。遼西丘陵,十年九旱,曾經重度制約建平農業的發展。如今,一張由84萬畝膜下滴灌田織就的“巨網”,改寫了這里的農業敘事。
秋收已過,遼西大地馬上入冬。朱碌科鎮的一片示范區里,埋設于地下的滴灌帶已完成這一季的使命。農民老張走在收割后的田埂上,腳下是覆著薄霜的土地。“別看現在靜悄悄的,這地底下看不見的‘毛細血管’——滴灌帶,可是今年豐收的大功臣。”他告訴記者,就是靠這套“水井+主管道+滴灌帶”的智能灌溉體系,緩解了過去的“望天田”靠天吃飯的難題。“從前大水漫灌,水啊肥啊,跑冒滴漏一半多。”老張回憶,“現在這‘細水管’直接把水肥精準送到莊稼‘嘴邊’上,一滴都不浪費。”這套灌溉系統不僅讓作物在整個生長期“喝”得精準、“吃”得均衡,更在秋后顯露出更深層的價值——土壤不板結、地力更飽滿,為來年春播蓄足了后勁。穩糧與節水在此實現了“雙贏”,這條新路,為更多干旱地區的農業轉型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鏈式發展 精深加工身價增
如果說科技種植讓建平雜糧“生”得好,那么產業鏈的延伸則讓它“走”得更遠、“身價”倍增。
加工集聚,打造產業聯合體。時間回溯到上世紀90年代,“種糧容易賣糧難”是建平農戶的心頭之痛。一批有眼光的雜糧經紀人挺身而出,涉足加工,開拓銷路。至2000年左右,朱碌科鎮雜糧加工小作坊遍地開花。2006年,建平縣審時度勢,在朱碌科鎮建立起大型雜糧批發市場和雜糧工業園區,吸引了綠珠、源豐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入駐,開啟了建平雜糧產業的集群化發展之路。
如今的朱碌科雜糧工業園區,車水馬龍,生機盎然。這個規劃面積5000畝、總投資2.15億元的園區,集科研、生產、加工、電商、物流、交易于一體,如同一個強大的產業“磁場”。目前,園區已落地企業43家,投產36家,涌現出龍頭企業3家、合作社5家,注冊品牌16個,榮獲有機認證4家,國家地理標志產品4個,帶動農戶1.2萬戶,助農增收1200萬元。
龍頭引領,帶動收益倍增。“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目前,建平縣已有懷志雜糧、永樂食品、辛氏米業等雜糧加工購銷企業90家,其中,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0家,市級25家。這些“領頭雁”帶動了6.5萬農戶深度融入產業鏈。全縣雜糧年設計加工能力達80萬噸,實現年產值45.2億元,利稅6.55億元,吸納近千人就業,形成顯著的產業帶動效應。
走進建平縣農產品加工園區,可以直觀感受“轉化”的魅力。在永樂食品的生產車間,紅小豆經過多道工序,變身成為香甜細膩的豆沙餡,身價陡增。隔壁的辛氏米業車間里,小米經過低溫烘焙、超微粉碎,就成了即食營養米粉、小米粉。“我們從最初賣原糧,到現在開發出小米營養粉、即食粥料、雜糧代餐粉等幾十個產品,價值提升了3到5倍。”辛氏米業負責人介紹,這條“從田間到餐桌”的精深加工之路,讓建平雜糧實現了從“論噸賣”到“論克賣”的增值。
雜糧集群化發展還催生了完善的配套產業。包裝印刷、冷鏈物流、檢測服務等企業環環相扣,形成了“加工—包裝—倉儲—運輸”的閉環,產業韌性不斷增強。
融合創新 走出“深閨”天下知
酒香也怕巷子深。建平縣深諳此理,以創新的營銷模式和多元的產業融合,不斷擦亮“建平雜糧”這塊金字招牌。
電商賦能,走上銷售“快車道”。建平縣積極擁抱互聯網,大力發展電商產業。以懷志雜糧為代表的一批企業,在阿里巴巴、京東、淘寶等平臺銷售業績斐然。2024年,建平雜糧電子商務交易額達7億元,銷售近5萬噸。創下了29.5小時內銷售50噸朱碌科有機小米的紀錄,累計線上銷售黃小米超過7500噸。部分優質產品更是遠銷東亞和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額超千萬美元,建平雜糧香飄世界。
為鞏固電商優勢,建平縣組建專業運營團隊,培養本土電商人才。在懷志雜糧的直播間,主播“小米姑娘”熱情洋溢地向網友介紹著手中的富硒小米:“家人們看,這是我們建平的特產,熬出的米油特別厚,營養豐富……”由產業聯合黨委牽頭,黨員帶頭成立的直播團隊更為活躍,“網絡銷售”“線上直播”等活動搞得紅紅火火,將建平雜糧的生動故事和優良品質直觀地傳遞給全國消費者。
節慶搭臺,唱響品牌“最強音”。自2021年首屆建平雜糧節成功舉辦以來,這一節慶活動已從單純的“豐收慶典”升級為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形成了“以節促產、以產興節”的良性循環。雜糧節期間,產品展銷、文化體驗、技術交流、招商推介等活動精彩紛呈,極大地提升了“建平雜糧”的公共品牌形象和影響力。
三產融合,拓展產業“新維度”。建平縣并未止步于“種”和“賣”,而是積極探索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一方面,用好紅山文化資源,將雜糧產業與文化旅游巧妙結合,開發雜糧文化體驗園、雜糧美食節、雜糧手工制作等項目,吸引游客進行沉浸式體驗;另一方面,與學校合作開展研學旅行,讓學生們了解雜糧的前世今生,感受農耕文化的魅力。“我們正在規劃一條‘雜糧之鄉文化體驗游’線路,讓游客不僅能看紅山文化,還能參觀現代化加工車間,親手磨一碗小米面,嘗一嘗雜糧宴。”建平縣文旅部門負責人說。“農業+文化+旅游”的模式,不僅豐富了雜糧產業的內涵,也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據統計,雜糧產業已帶動建平縣6.5萬農戶增收,戶均年增收超過5000元。產業興旺帶來了鄉村的全面進步,人居環境改善,社會發展和諧,一幅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畫卷正在建平大地徐徐鋪展。
建平雜糧的發展也面臨著諸多考驗。如今,建平縣正以數字農業為引領,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優化種植技術,提升加工工藝,著力打造集品種研發、品牌創建、示范生產、精深加工、商貿流通、文化旅游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條。同時,還深度挖掘紅山文化內涵,力求實現農業與文旅的更深層次融合,并繼續完善電商物流體系,壯大經營主體,拓展國內外市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