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取消垂尾、機身線條如刀鋒般凌厲的戰機,在成都的試驗場上空劃出銀色航跡,2025年10月28日,海外軍事網站曝出殲-36第二架原型機的最新試飛照片,這三發重型戰機的細節改動瞬間引爆全球軍事圈。
![]()
與去年初就大膽首飛的那一號機相比,這一號機的進步可謂“脫胎換骨”了。與前輩的絕對的開槽式噴管相比,其不僅將傳統的單一的噴管的直向的推力轉換為了雙向的推力,同時還將原有的單一的噴管的推力轉換為了以矩形的噴口的形式出發的雙向的推力,從而使得其具有了更大的隱身能力和更高的超機動的控制精度。
基于對進氣道的全面的DSI無附面層的隔道的設計的優化,既能有效的降低了雷達的反射性,又能更好的適應了機體的持續超音速的巡航的要求。
采用將起落架的雙輪從原來的串聯的布局改為并列的布局手段,似乎只是一件很小的調整,但卻隱含了深遠的戰略意圖:這樣一來就為武器的艙室的騰出空間,既能大大提高了對地面目標的直接攻擊的威力,也能將大型的防區外的導彈或高超音速的武器都納入了其裝備的行列。
![]()
經過一系列的深度的調試和修改后,這些改動都非小的修小的補了,其機體的長達20米以上、翼展約20米、最大起飛重量或達60-70噸等一系列的高新技術的裝配,將為殲-36的超長超遠的作戰半徑(有望突破4000公里)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證。
而其能從中國東部的基地一炮而紅直接覆蓋了關島以西的廣闊的海域,無需再借助加油機的支援就能將“穿透性”的制空任務深入敵后去獵殺那些預警機、加油機等高價值的目標。
其研發的驚人之速更是讓外界為之驚嘆,幾乎每到一個新季度就能推出一款全新的產品,既能滿足當下市場的需求,又能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隨一號機的迅速落地,一號機的“先出而后進”也讓美國的同類機型都倍感壓力了,兩者之間的“首發之爭”也由此而起,從一號機到二號機的亮相僅隔了十個月,這樣的“邊試飛邊迭代”的模式也讓美國的同行們都深感不解:這群中國的航天先鋒們,到底有多大的底氣啊?與此相比,美國的下一代空中優勢的項目卻步履維艱。
![]()
可惜至今F-47的項目都還停留在了概念的設計和風洞的初步的試驗階段,3月特朗普就高調宣布了波音這家老牌的軍機巨頭贏得了這份幾十億的天價F-47的戰機的合同了,美國空軍參謀長戴維·阿爾文公開承認,F-47的首飛至少要等到2028年,形成戰斗力恐怕得拖到2035年后。
但我們不難發現,其背后更是深層的研發體系的代差所致。在近海戰的日趨復雜化背景下,中國的殲擊機也由此開始“雙線并進”的戰略發展,即沈飛的殲-50等一系以空優為主的殲擊機與成飛的殲-36等一系以遠程打擊與平臺節點能力為主的殲擊機相繼相成、相互促進地共同推進了我國的近海殲擊機的現代化。
其中沈飛的殲-50等一系以空優為主的殲擊機將會成為我國近海的主力殲擊機,而成飛的殲-36等一系以遠程打擊與平臺節點能力為主的殲擊機將會為我國近海的殲擊機的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但兩者的無垂尾飛翼布局又各具其特點,對其的氣動設計都有著不同的探索與突破。
![]()
殲-50甚至在試飛九個月后就取消了機頭空速管,這標志著分布式傳感器技術和飛控系統已成熟到新高度,而美國F-47項目卻深陷預算漩渦,單機成本預估從1.6億美元飆升至3億美元,國會為此一度凍結撥款。
六代機的核心競爭力早已超越單機性能,殲-36機頭巨大的雷達罩暗示著它可能搭載直徑超過1.5米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超400公里。
配合人工智能決策系統,它能同時指揮12架以上“暗劍”無人機集群作戰,在超音速巡航中完成目標分配、電子壓制和精準打擊。這種“有人機+無人機”體系正是未來空戰的顛覆性力量——一架殲-36就能充當小型空中指揮中心,傳統空戰模式在它面前顯得過時。
這場競賽的意義遠超武器換代,美國智庫報告指出,若中國在2028年前部署六代機,西太平洋的空中平衡將被徹底打破。
![]()
殲-36與殲-50的組合,搭配高超音速導彈和量子通信技術,或將重塑未來三十年全球空中力量格局,而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的高管們,此刻正對著中國新機的照片反復測算:這一次,領先優勢究竟還剩幾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