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月28日,高市早苗于東京赤坂迎賓館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展開正式會晤。雙方氣氛融洽,會談期間簽署了多項雙邊合作協議,談話中還特意提及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借其政治遺產為兩國關系升溫添上一筆溫情色彩。
2
然而在這層友好表象之下,實則暗流涌動。美方在閉門磋商中明確提出要求——日本必須終止從俄羅斯進口能源資源。面對這一強硬立場,日本領導人并未妥協,而是明確表達了拒絕態度。
3
高市早苗在當天的雙邊對話中坦率指出,若要日本立即停止采購來自俄羅斯的液化天然氣(LNG),將面臨“極大挑戰”。她進一步強調,此舉不僅難以執行,反而可能帶來戰略上的反效果。
![]()
4
她的回應直擊要害:一旦日本退出對俄能源采購鏈條,“最終受益者只會是中國和俄羅斯”。這句話看似出人意料,實則道出了日本在當前國際格局中的深層考量。
5
這種表態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堅實的數據基礎之上。目前,俄羅斯供應的液化天然氣約占日本總進口量的近9%。更重要的是,三井物產與三菱商事這兩家核心財團企業,長期深度參與“薩哈林2號”能源項目,并持有可觀股份。
![]()
6
“薩哈林2號”絕非普通商業合作項目,它是日本數十年來在海外能源布局的關鍵支點之一。涉及的投資規模龐大,產業鏈條復雜,牽涉巨額資本與長期合同義務。驟然撤資無異于自斷臂膀,造成的經濟損失將以數十億美元計。
7
更現實的問題在于替代方案的成本壓力。日本經濟產業省官員此前公開表示,尋找同等規模、穩定可靠的替代氣源需要付出高昂代價,而這部分成本最終必然傳導至終端電價。
8
作為一個本土能源極度稀缺的島國,日本本就高度依賴外部供給。若能源價格持續攀升,家庭用電負擔將顯著加重,民生壓力陡增;與此同時,制造業這一國民經濟支柱也將因成本上升而遭受沖擊。因此,高市所言“困難”,實則是極為克制的表達方式。
![]()
9
那么這筆戰略賬究竟該如何權衡?
10
美國的戰略意圖清晰明確:通過切斷俄羅斯能源出口渠道,削弱其財政收入來源,從而在地緣博弈中施加更大壓力。但這一設想忽略了當今全球能源市場的多極化現實。
11
事實上,印度已成為俄羅斯原油及天然氣出口的最大接收國。即便日本真的全面停購,國際市場仍有充足買家填補缺口。俄羅斯的能源流向或許改變,但整體銷量未必大幅下滑。
12
換言之,此類單邊制裁的實際打擊對象,可能并非目標國,而是實施制裁的一方自身。日本若被迫放棄低價穩定的俄氣供應,轉而向其他市場高價采購,將直接推高國內能源支出。
13
與此同時,印度等國卻能以更具競爭力的價格獲取資源,進一步鞏固其工業成本優勢。此消彼長之間,日本在亞太區域內的經濟競爭力無疑受到侵蝕。
14
正因如此,高市早苗才選擇在會晤中直言不諱。她的言論不僅是技術性說明,更是一種外交信號——美國的政策設計若忽視盟友的實際處境,很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
15
當然,日本也并非完全置身事外。近年來,其已逐步增加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的數量,旨在降低對傳統供應大國澳大利亞的依賴程度。這一調整方向顯然契合美方期望,體現出一定的協調姿態。
16
由此可見,日本愿意在框架內配合美國能源戰略,但絕不意味著可以無條件犧牲本國核心利益。徹底切斷與俄羅斯的能源聯系,在現階段屬于不可操作的選項。
17
此次高層互動揭示了一個基本事實:即便美日同盟被冠以“堅不可摧”的標簽,其合作邊界依然存在明確紅線。
18
安全領域的確依賴美國保護傘,但在關乎國家生存命脈的能源安全議題上,任何決策都必須基于現實利益與長遠規劃。情感紐帶無法替代經濟理性。
19
高市早苗雖用詞委婉,但立場毫不含糊:能源自主是國家安全的基石,不容作為外交交易的籌碼。
![]()
20
值得注意的是,“薩哈林2號”項目的現有供貨協議預計將在2028年至2033年間陸續到期。這意味著日本仍有一定時間窗口進行能源結構轉型,包括拓展多元化供應渠道、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以及推進節能技術革新。
21
在此過渡期內,強行要求立即斷供既不符合契約精神,也不具備實際可行性。外部壓力再大,也不能讓本國企業和民眾承擔不合理后果。
22
美國此番施壓雖名正言順,卻終究碰上了一塊柔軟卻堅韌的阻力。同盟關系固然重要,但當觸及根本利益時,沒有哪個主權國家會輕易讓步。日本的選擇,正是這一邏輯的真實寫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