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歐洲政壇最熱鬧的話題,莫過于法國總統馬克龍喊著要用"反脅迫工具"這個"核選項"對付中國。可在老百姓看來,這事兒透著股奇怪,就像自家水管壞了,不找修理工反而拿錘子砸墻,最后水沒止住還把房子淹了。
![]()
事實上,從宏觀角度審視,歐盟推出“反脅迫工具”的初衷,無疑是希望在日益復雜的地緣政治和經貿關系中,為自身構筑一道防御屏障。歐盟委員會在2023年末正式生效這項經貿反制方案時,其官方論調是,旨在應對那些利用經濟影響力施壓歐盟成員國的行為。這其中,既有對某些國家單邊主義貿易保護措施的警惕,也有在國際競爭中尋求更大話語權的考量。可以說,最初的設計理念,更多是偏向于一種防御性和威懾性。
然而,地緣政治的變遷,往往能深刻影響政策的走向。俄烏沖突的爆發,使得歐洲對能源、原材料供應鏈的脆弱性有了切膚之痛。這種“卡脖子”的焦慮感,迅速傳導至政策制定層面,導致“安全優先”的思潮甚囂塵上。在這種背景下,“反脅迫工具”的定位開始悄然發生變化,從最初的防御性工具,逐漸被賦予了“主動出擊”的色彩。這種政策重心的偏移,無疑為后來的爭端埋下了伏筆。
![]()
要理解這項工具的復雜性,首先需要了解其啟動機制。這并非一鍵啟動的按鈕,而是一套程序嚴謹、步驟繁瑣的流程。首要之義,便是對特定國家進行“經濟脅迫”的認定。這一認定過程需要詳實的證據和嚴密的邏輯支撐,并非輕率之舉。隨后,歐盟委員會會優先嘗試通過外交途徑進行談判和斡旋。只有在談判無果,且“經濟脅迫”的認定得到成員國“有效多數”同意的前提下,才能進一步考慮采取具體的反制措施。這些措施可能包括關稅限制、禁止參與公共采購投標、限制投資等多種形式。
然而,正是這套看似嚴謹的程序,也暴露出其內在的脆弱性。歐盟的決策機制,尤其是在涉及重大對外政策時,往往需要在27個成員國之間尋求共識。這意味著,任何一項措施的推進,都需要漫長的協商、辯論乃至妥協。這在效率至上的國際競爭中,成了一大掣肘。也正因如此,歐盟機構在推動相關議題時,往往需要依賴德法等主要成員國的推動和引導,通過輿論造勢等方式,逐步形成有利于己的氛圍。
![]()
近期,歐洲政界對“反脅迫工具”的使用焦點,似乎開始轉向中國。尤其是中國在2025年10月完善稀土出口管制后,布魯塞爾方面的一些聲音,尤其是馬克龍總統的強硬表態,似乎都在暗示要將此工具對準中國。
然而,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對稀土出口的規范化管理,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履行國際防擴散義務,確保戰略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可持續利用,并無意針對任何特定國家。事實上,中國在實施相關政策時,也為符合條件的歐洲企業提供了“綠色通道”,以確保正常貿易往來不受影響。
反觀歐洲自身,其工業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度極高,98%的稀土磁鐵進口自中國,而本土精煉產能尚處于起步階段。在這種情況下,將中國依法依規的政策解讀為“經濟脅迫”,不僅缺乏事實依據,更可能是一種對自身困境的轉嫁。
![]()
更令人深思的是,面對真正實施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國家,歐盟的“反脅迫工具”卻鮮有亮相。例如,在面對美國對芯片產業的限制和多次關稅加征時,歐盟更多表現出的是抱怨和無奈,甚至不乏一些略顯荒誕的應對方式,比如為赴美官員提供一次性手機以防竊聽。
這種對比,使得“反脅迫工具”在特定語境下的“雙重標準”形象愈發凸顯。前歐盟貿易委員曾明確指出,這項工具應當審慎使用,避免貿易戰的升級。然而,當前的歐洲政客們,似乎更傾向于被短期的政治考量所驅動,而忽略了長遠的戰略風險。
所以,我們必須正視,一旦歐盟真的啟動對華“反脅迫工具”,其后果可能遠超預期。當前的歐洲經濟正面臨多重挑戰: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地緣政治沖突的持續影響、以及部分產業競爭力的下滑。在此背景下,如果與中國爆發貿易沖突,更是雪上加霜。
以荷蘭的阿斯麥為例,其尖端光刻機生產離不開稀土,一旦供應鏈受阻,將對全球半導體產業造成沖擊。歐洲的電動汽車、高端制造等產業,也與中國市場和供應鏈深度綁定。即使成功啟動流程,漫長的談判和投票周期,也可能導致產業鏈斷裂,最終損害的還是歐洲企業自身的利益。
因此,與其說“反脅迫工具”是一把可以隨時揮舞的利劍,不如將其理解為談判桌上的一種籌碼,一種威懾性的存在。無論是歐盟官方的解讀,還是智庫學者的分析,其核心目的都在于爭取在國際經貿博弈中更多的主動權。
![]()
然而,中歐經貿關系并非零和博弈。中國龐大的市場、完整的供應鏈體系以及日益增長的創新能力,對歐洲而言是重要的機遇;而歐洲的技術、資本和品牌優勢,也為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助力。這種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才是中歐關系的基石。
如果歐盟執意將“反脅迫工具”這枚“回旋鏢”擲出,最終很可能傷及自身。錯過與中國深度嵌入式合作的機會,意味著歐洲可能在未來十年的全球經濟發展中,失去重要的戰略先機。與其沉迷于“核選項”的威懾,不如回歸理性,通過對話和協商,解決彼此之間的分歧。
畢竟,互惠互利的經貿關系,是建立在信任和合作基礎上的,而不是基于恐嚇和對抗。這其中的道理,相信歐洲的決策者們應有深刻的認識。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