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字云長,被世人尊稱為“武圣”,曾威震華夏;
張遼,字文遠,他被世人尊稱為“張八百”,因為他曾帶著八百人擊退了孫權十萬大軍,一提到他的名字,江東的小孩都被嚇得不敢哭。
由此可見,這兩位英雄都不是一般人物,在正史中這兩人到底誰更厲害?
曹魏名將
公元782年,顏真卿給當時的皇帝唐德宗提了一個小小的建議,他建議追封一些古代名將,以正軍名。
唐德宗聽從了他建議,于是便在武廟中增設了六十四個席位,其中三國時期的武將只有八人,可見名額十分珍貴。
這八個人里,東吳最多,占了四個,之后是蜀漢有兩個,曹魏有兩個。
而張遼便是這二人中的一個,另一個人是偷渡陰平的鄧艾。
鄧艾抄小道滅亡了蜀漢,確實是大功一件,張遼的功績能與他相比嗎?張遼究竟干過啥事?
張遼其實原本不姓張,他應該姓聶,因為他祖上是馬邑之謀的主角之一聶壹。
漢武帝年間,大臣王恢獻計,讓曹操找一個馬邑人去匈奴當“臥底”,之后再利用這個“臥底”引入漢軍的包圍圈,一舉剿滅,這便是“馬邑之謀”。
而這個被派去當臥底的人便是馬邑人聶壹。
如果馬邑之謀成功了,那聶壹就是大功臣,可惜馬邑之謀失敗了。
匈奴人南下時,碰巧抓到了一個漢朝官吏,此人將漢軍之謀全盤托出,匈奴人知道有埋伏,于是便撤走了。
既然匈奴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留在匈奴身邊的聶壹自然是沒有好結局。
在漢朝人心里,聶壹不是好人;而在匈奴人眼里,聶壹就是臥底。
兩邊的人都在找聶壹的麻煩,聶壹的后人也不勝其煩,最終只能被迫改姓張。
張遼小時候,北方的胡人非常猖狂,經常南下劫掠百姓。
當地的官員也曾組織反抗,但收效甚微。
從小就生活在戰亂中的張遼,要是沒點本事可不行,年少時的張遼便是“武力過人”,當了本郡的郡吏。
后來并州刺史丁原覺得張遼是個人才,于是便推薦他到京城去領兵。
當時的朝廷里是大將軍何進說了算,等張遼到了京城后,何進又讓張遼去河北招兵。
不久之后,張遼召來了幾千人,返回了京城,可惜何進已經被十常侍給殺了。
而十常侍又被袁紹等人反殺,董卓在進京的路上“撿”到了被宦官劫持的兩位小皇帝,一下子成了勤王保駕的功臣。
不久之后,董卓廢漢少帝而立漢獻帝,權傾朝野。
張遼不過是這亂世中的一個小人物,他回京城后只能被迫追隨董卓。
后來董卓又被呂布殺害,張遼又跟了呂布,再后來就是李傕郭汜來報仇,呂布逃出長安,張遼也跟著呂布跑掉了。
之后呂布圖謀曹操的兗州,張遼在戰場上立功,被呂布賞識升了官。
呂布雖頗為勇猛,但最終還是沒能打過曹操,被迫去了徐州,投奔了劉備。
張遼也跟著去了徐州,而且跟關羽成了好朋友。
后來呂布作亂,又占了劉備的徐州,惹得劉備與他反目。
劉備與呂布鬧翻后,曹操又來找呂布報仇,劉備趁機與曹操聯手,在白門樓誅殺呂布。
張遼作為呂布手下一猛將,本該被處死,但是關羽在曹操面前為張遼說了情,從此張遼便留在了曹營,而他的傳奇也才就此開始。
關羽暫投曹操期間,只有張遼與他交往,官渡之戰時,曹操也任命張遼與關羽同為先鋒,不過此戰是關羽“陣斬顏良”的主場,張遼是背景板。
一直到關羽走后,張遼才開始重新建功立業,他獨領一軍,收復北方失地,為曹操打下了大片領土。
公元206年,張遼出征大勝而返,曹操高興得親自出城迎接,還邀請他與自己同坐一輛車進城。消滅北方的袁氏勢力后,曹操又要對北方的胡人動手。
張遼從小在北方長大,對胡人頗為熟悉,亦對胡人恨之入骨。
于是張遼跟隨曹操,遠征烏桓,并且在曹軍勢弱的情況下指揮了白狼山之戰。
正是此戰,讓張遼進入了武廟,后世學者認為張遼在此戰中的功勞應該與衛青、霍去病相當。
公元213年,張遼奉命與李典、樂進一起鎮守合肥,而此時曹操正準備西征漢中,所以合肥沒多少人馬。
公元215年,孫權率十萬大軍前來攻合肥,合肥城中的軍隊很少,肯定守不住,與其死守,不如出擊,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于是,張遼率領八百名勇士直接殺出,殺得孫權找不到北,十萬人被迫逃離。
要不是因為張遼沒見過孫權,孫權就被張遼活捉去了。
雖然張遼此前的戰績也頗為不凡,但是此戰過后,張遼一戰成名,成為千古名將。
不過自此之后,張遼便一直在守城,很少親自出戰,直到去世。
帥才關羽
比起張遼,人們對關羽的了解更多一些,這主要是因為《三國演義》是以蜀漢三兄弟為主視角來寫的。
關羽,字云長,這個字是他后來改的,他本來的字是“長生”。
他在老家犯了事之后,被迫改名逃離,最后逃到幽州涿郡,遇上了劉備。
當時黃巾起義爆發,劉備組織了一支義軍討伐黃巾,關羽見有飯吃,于是便跟了劉備。
在戰場上,關羽十分英勇,劉備認為此人乃是豪杰,于是便跟關羽交上了朋友。
而張飛也是武力超群,三人之間惺惺相惜,很快就成了掏心掏肺的好朋友。
后來十八路諸侯會盟之時,劉備帶著這三兄弟也參加了戰斗,不過關羽并沒有“溫酒斬華雄”,他們三兄弟也沒有“三英戰呂布”。
前期他們幾人并沒有做什么出格的事。
聯盟解散之后,劉備為了救陶謙,得罪了曹操,這才開始出名,而關羽要想出名,得等到官渡之戰。
前面提到,官渡之戰前期,曹操任命關羽和張遼同為先鋒,前去攻打袁紹軍隊。
他們正好遇上了顏良,關羽此時怒氣正盛,將生死置之度外,拼了性命立下斬殺顏良的奇功,使得曹軍士氣大振,于是曹操想辦法封了他一個“漢壽亭侯”。
之后關羽就跟著劉備投奔了劉表,也是沒什么建樹。官渡之戰中,劉備勢力就只是打打下手,主戰場還是東吳在放火。
不光關羽沒怎么露面,就連諸葛亮都沒有出場,主要是東吳在打。
當然,華容道的事也是沒有的,曹操是靠自己的實力逃走的。
曹操逃走之后,荊南四郡望風而投,長沙太守韓玄直接就投降了,因此關羽也沒有大戰黃忠的戲份。
關羽的戲份一直到劉備去往益州,他獨自鎮守荊州時才越來越多。
劉備曾說過,等拿下益州就歸還荊州,但是他拿下了益州后卻不兌現諾言,孫權著急想硬搶,關羽自然要反擊。
雙方鬧得劍拔弩張,劉備為了不耽誤漢中的事,只好做出讓步,將荊州讓了一部分出去,這便是“湘水劃界”。
把荊州這邊的事安排好之后,劉備急忙回漢中去搞定曹操,而關羽依然在荊州據守。
公元219年,關羽趁曹操在漢中戰敗,出兵進攻襄樊。
于禁來支援樊城之時,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各地軍民紛紛來投奔,逼得曹操險些遷都。
但是孫權不講武德,無視當年的“湘水劃界”,偷襲了荊州,破壞了關羽的后勤供給,進而導致關羽進攻失利,只得敗退。
而且孫權還不依不饒,最終將關羽斬殺。
縱觀張遼與關羽的一生,張遼從小便善戰,之后又在軍中摸爬滾打,屢立奇功;
而關羽跟隨劉備起義,之后雖有斬殺顏良之功,但后來并無出色戰績,襄樊之戰,水淹七軍,不過是借了天時,而且他立了功,隨后就被人殺了。
這樣看來,關羽確實比張遼低了一個檔次。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