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三分虛七分實也好,七分虛三分實也罷,羅貫中在小說中都沒有改寫魏蜀吳三國結局,只是在部分時間和事件上做了一些調整:顛倒了馬超起兵和馬騰被殺的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讓黃忠活到了劉備稱帝之后并參加了夷陵之戰,讓馬超在劉備駕崩之后還能幫諸葛亮安居平五路時“緊守西平關”。
熟讀《三國志》的讀者當然都知道黃忠和馬超的辭世時間,羅貫中進行一些藝術加工無可厚非,但因為不能大幅改動歷史,所以最后蜀漢還是滅亡了。
筆者看《大明風華》,朱棣和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下線后就看不下去了,《三國演義》也是一樣:桃園三兄弟隕落,讀者少了一半;五丈原諸葛丞相歸天之后,讀者可能連一成沒有了。
![]()
太過拘泥于史實的小說,往往不能讓讀者進行,于是就有了周大荒的《反三國演義》:“舊小說封鎖不可續者,獨三國演義,根于歷史,不可續也,乃不續而續,續而不續,因古人之名,而變古人之跡焉。”
《反三國演義》不是續書,周大荒的文筆跟羅貫中似乎也沒法兒比——當然,這個“沒法兒比”也是相對于毛批本而言,“壬午本”的《三國演義》文字看著也挺別扭的。
羅貫中和周大荒都不是筆者有資格評價的,所以咱們還是言歸正傳,來看看《反三國演義》中曹魏五子良將的死法,最后請讀者諸君評價一下這五人的死法是否符合天理人情和史實。
首先咱們來說于禁:此人在正史中要不是晚節不保,應該是位列五子良將之首的,盡管于禁有戰敗被俘投降的污點,但還是在五子良將中排在張遼樂進之后、張郃徐晃之前,這個位置也算可以了。
在《反三國演義》中,于禁同樣表現不佳,與侍中劉曄鎮守館陶的時候,遇到了黃忠大軍進攻。
![]()
劉曄在三國時期也算智謀之士,于禁困守館陶不動等于坐以待斃,劉曄以死相諫,留下一封遺書勸于禁去柳城與鐘會鄧艾會和后自刎,于禁這才翻翻醒悟,但為時已晚,在突圍時“被黃忠輕舒猿臂,生擒過馬”。
于禁被俘后并沒有尋機自殺,而是被黃忠押著來到鄧艾鎮守的高唐,正在帶兵攻打高唐的馬超把于禁推到城下勸降鄧艾,鄧艾“弓開如滿月,箭去若流星,不偏不歪,正中在于禁咽喉,翻身倒地。”
鄧艾一箭射殺于禁,黃忠勃然大怒,還以一箭射中鄧艾腮幫子,馬岱攀上城頭,將鄧艾一刀砍倒在地,“再復一刀,結果性命,再也不能行險徼幸,暗度陰平了。”
其實古代冷兵器作戰,大將被俘完全是因為自己不想死,要是他肯死戰的話,是一定會戰死的——我們這句話絕不是陰陽關羽,因為關羽是戰死還是被俘,史書也沒有寫清楚:古代的“擒”也包括斬殺,比如《三國志》寫顏良文丑之死用的就是“再戰,悉擒”。
![]()
于禁被“自己人”射殺,即使曹魏不亡,也是得不到撫恤和追贈的,好謚號更是想也別想,正史中的于禁謚號曰“厲”,還真不如沒有謚號。
說完于禁再說徐晃,筆者對徐晃這個人一直沒有好印象,尤其是他在襄樊之戰中的表現,既害了關羽也坑了曹操——徐晃跟關羽死戰,自然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以至于曹軍后來沒有力量跟東吳呂蒙搶地盤。
徐晃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都是趁人之危擊敗了關羽,在《反三國演義》中自己也掉進了馬超設下的陷坑,爬出來還負隅頑抗:“徐晃單刀步戰,奮不顧身,只避著馬超,逢人便,殺到日旰(日落時),精疲力蝎,徐晃大吼一聲,闖回陣中,又殺了數十人,掣轉鋼刀,向項下一抹,鮮血噴溢,一命嗚呼!”
徐晃是用斧子的,作戰風格也跟李逵有些相似,打不過大將就殺小兵,只有最后那一刀留給自己,還算保留了一些尊嚴,關羽念及舊事情義,“將徐晃尸首,安葬高阜,募工鐫碑,自為題識,親往酬酒其墓。”
![]()
我們可以反過來看《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如果當時在襄樊陷入困境的是徐晃,關羽能懸賞千金取其首級嗎?
《三國演義》諸葛亮設伏木門道,“欲射一‘馬’,誤中一‘獐’”令人遺憾,《反三國演義》彌補了這個遺憾,讓張郃與司馬懿一起化為焦炭和碎塊:“曹洪在先,張郃司馬懿在中,曹仁在后,冒煙突火,殺出重圍。只聽得一迭聲連珠炮響,震天動地,塵土沖天,把司馬懿張郃曹仁曹洪并親隨軍校數百人,轟得斷手折足,一個不存。”
樂進在正史和小說中存在感都不太強,“容貌短小,以膽烈從太祖”的樂進樂文謙是五子良將中唯一沒換過主公的,他在《反三國演義》中也沒有死于蜀漢名將之手,而是被甘寧甘興霸和東來太史慈聯手擊殺:張遼手持大刀與呂蒙單挑,甘寧斜刺里殺出,將樂進一箭射落馬下,太史慈補了一刀,將樂進揮為兩段。
五子良將咱們已經說了四個,最后該來說張遼張文遠了——張遼這個人其實挺不錯的,在正史中雖然換主公次數比較多,但是在白狼山之戰中陣斬蹋頓單于,其功績甚至超過了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
![]()
張遼在《反三國演義》中也基本是五子良將之首,樂進李典等人都歸他指揮,李典雖然不是五子良將,但在張遼八百破十萬的逍遙津之戰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關羽在曹營最好的朋友,張遼在《反三國演義》中也表現不俗,他對戰東吳勝多敗少,跟蜀漢作戰時能不打就不打,跟關羽見面時,雙方都很客氣:“云長道:‘文遠!十載相知,何忍兵戎相見?’張遼道:‘君侯!此系各為其主,理應先公義而后私情。’云長道:‘曹操篡殺逆賊,何云其主?’遼答道:‘曩(從前)君侯勸我降曹,曹公待遼,恩同手足,士為知己者死。今日之事,更無他云。’云長笑道:‘文遠之言,亦為有見,便請先發!’”
張遼之所以跟關羽對陣,是因為張遼和曹仁圍住了龐統和張飛鎮守的方城,關羽帶兵馳援,看見關羽到來,張遼就不想打了,所以兩人交手六十回合后張遼要求休戰,關羽自然收手。
張遼回營后通知曹仁撤兵:“關云長世之虎將,張飛猛鷙無儔,內外夾攻,我軍必敗。不如乘夜退兵,云長重義,必不追我。”
張遼曹仁四五萬人馬一夜之間撤得干干凈凈,連龐統都始料未及并表示由衷佩服。張飛想出城追擊被關羽阻止,看來從張遼表示“明日再戰”的時候,關羽就已經料定他要走路,只是看破不說破而已。
![]()
張遼是五子良將中最難殺的,連馬超也只能在單挑跟張遼打個旗鼓相當,最后還輸了大軍決戰。周大荒評價時也很感慨:“魏有張遼,本如蜀漢之有云長,人物材能,均稱匹敵。世俗只重云長,意有所偏也。”
張遼的謝幕之戰,就發生在關羽面前,但關羽絕不親自出手,而是親自用戰鼓為張遼“送行”:馬超單挑張遼不能取勝,就下令萬箭齊發,將張遼和五千曹軍盡數擊殺,“云長隨令關平將張遼尸首好生收殮,戰死軍士,令軍士無分曹漢兵,一律掩埋,把張遼同徐晃安葬在一處。”
五子良將全部隕落,其中于禁死得最窩囊,張遼死得最壯烈,雖然《反三國演義》完全顛覆歷史,但看著卻能讓人心情舒暢——只有張遼之死令人惋惜,這也給讀者諸君提出了兩個有趣的問題:如果由您執筆重寫三國故事,會分別給五子良將安排怎樣的結局?如果張遼被關羽俘獲后堅決不降,您說關羽是殺還是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