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亂世的紛爭中,東吳是最晚謝幕的政權。從孫策平定江東到孫皓投降西晉,它存續了半個多世紀,卻始終背著 “江東多鼠輩” 的偏見。
但拋開這句戲謔,站在孫吳的角度來看,孫吳從創業到滅亡這么長的時間里,還是涌現了不少英雄豪杰、名將良將。
周瑜一把火燒出三分雛形,陸遜夷陵一戰讓劉備白帝托孤,丁奉雪夜突襲送曹魏大將歸西……這些名字,才是東吳守了三分天下的底氣。
英雄的起點或許都是“金戈鐵馬”的豪情,但落幕的方式卻各有悲歡。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東吳武落幕方式。
![]()
建安十一年(206 年),年僅四十一歲的太史慈在吳郡病榻上發出最后的慨嘆:"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這番壯志未酬的悲鳴,道出了東吳武將群體中最普遍的死亡結。在疾病面前,縱有萬夫不當之勇亦難敵歲月無情。
這位曾單騎突圍求援、箭無虛發的神射手,最終未能戰死沙場,卻在壯年被病魔吞噬,成為東吳武將 "多病早夭" 現象的縮影。
東吳 33 位知名武將中,竟有 17 人最終以 "病逝" 畫上人生句點,這一比例遠超曹魏與蜀漢。
建安十五,赤壁之戰中 "羽扇綸巾" 的從容調度,締造了中國軍事史上最輝煌的以少勝多戰例的周瑜,在西征巴蜀的征途上猝然倒下。正史明確記載其 "病卒于巴丘",年僅36歲。
程普作為輔佐孫堅、孫策、孫權的三代元老,在平定江東叛亂斬殺叛軍后,僅百余日便病重而亡;
赤壁之戰的關鍵人物黃蓋,在赴任武陵太守途中病逝;
而曾率百騎劫魏營的"江表虎臣" 甘寧,在痢疾的折磨中溘然長逝。這位 "少有氣力,好游俠" 的巴郡猛將,最終未能如演義描寫的那般 "帶病上陣,被沙摩柯射中頭顱,坐死樹下",而是在被病魔奪去了生命。《三國志》僅以 "寧卒,權痛惜之" 六字記載其結局。
江南濕熱的氣候環境構成了武將健康的威脅之一。長江流域夏季漫長潮濕,秋季瘟疫頻發,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那場席卷全國的大瘟疫,僅 "建安七子" 便有五人殞命,而常年征戰的武將更是首當其沖。
呂蒙在白衣渡江奇襲荊州后不久暴病而亡,蔣欽在征討關羽返程途中 "道病卒",這些密集發生在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的死亡事件,暗示著可能存在的瘟疫流行。
醫學家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言中記載的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正是當時醫療衛生條件惡劣的真實寫照。
加上東吳又以水戰為主的作戰模式,常年在江上操練征戰,潮濕環境極易引發風濕骨病與內臟損傷,使得許多武將即便躲過了戰場刀箭,也難逃身心俱疲帶來的傷害。
![]()
建安二十年(215 年)的合肥逍遙津,一場慘烈的突圍戰正在上演。面對張遼七千精兵的突襲,陳武率領的廬江上甲陷入重圍。
這位 "長七尺七寸,姿貌甚偉" 的東吳猛將,自孫策時期便統領精銳,此刻卻身陷絕境。
史書記載 "武斗死",寥寥三字背后,是金戈鐵馬的鏗鏘與生命最后一刻的決絕。
陳武的戰死,代表著東吳武將中另一種榮耀而悲壯的歸宿 —— 在沙場上流盡最后一滴血。
與病逝者的無奈不同,戰死的武將往往在歷史上留下更為濃墨重彩的記錄。
凌操在征討黃祖時 "輕舟獨進",被甘寧一箭射殺,用生命詮釋了 "狹路相逢勇者勝" 的軍人信條;其子凌統在逍遙津之戰中率三百親兵死戰斷后,"左右盡死,身亦被創",最終為孫權逃脫爭取了寶貴時間。
父子兩代皆以勇猛著稱,其戰死的結局恰如宿命輪回,將東吳武將的忠誠與血性鐫刻在歷史長卷中。
戰場環境的瞬息萬變,使得即便是經驗豐富的將領也難以全身而退。在戰場上將領往往身先士卒,雖能激勵士氣,卻也增加了陣亡風險。
但相對而言,東吳戰死武將的比例相對較低,這與江東政權長期采取的防御戰略密切相關,畢竟東吳多數時候處于戰略防御態勢,這使得武將直接暴露在敵軍鋒芒下的機會相對較少。
建安十八年(213 年)濡須口之戰,東吳樓船校尉董襲正率領五樓船駐守江畔。
當暴風驟雨突然降臨時,隨波逐流的樓船在巨浪中劇烈搖晃,屬下勸其棄船逃生,這位曾 "手斬黃龍羅、周勃首" 的猛將卻厲聲呵斥:"受將軍任,在此備賊,何等委去也!" 最終樓船傾覆,一代名將竟以溺水的方式結束了生命。
![]()
赤烏十三年(250 年),東吳驃騎將軍朱據收到了一封來自宮中的詔書。這位迎娶孫權愛女孫魯育的皇親國戚、丞相級高官,因反對廢黜太子孫和而被流放新都郡。詔書送達時,朱據身著朝服跪拜接旨,隨后在府中自盡身亡。
他的死,拉開了東吳后期政壇的序幕,也揭示出一個殘酷的真相:最危險的敵人或許不是沙場對敵,而是自己陣營中的刀光劍影。
孫權晚年時 "二宮之爭" 開始愈演愈烈,大批文武官員卷入其中,也讓武將群體時刻面臨 "伴君如伴虎" 的生存危機。
夷陵之戰 "火燒連營七百里" 的統帥,石亭之戰大破曹休的功臣陸遜,最終未能善終。正史明確記載其卷入 "二宮之爭",因力保太子孫和而觸怒孫權",于赤烏八年的建業丞相府在孫權的持續遣使責問中 "憤恚致卒"。
驃騎將軍呂據在太平元年(256 年)同樣選擇了自盡。這位大司馬呂范之子因不滿權臣孫綝專權,率軍返回建業意圖清君側,卻在途中被孫綝派兵攔截。進退維谷之際,呂據 "遂自殺"。
短短六年間兩位驃騎將軍接連被逼自盡,反映出東吳政權從 "立嫡之爭" 升級為 "權臣專政" 的政治惡化過程。
孫皓繼位后,這種內部傾軋達到頂峰。鳳凰元年(272 年),右丞相萬彧因與留平密謀廢立被察覺,孫皓設宴下毒,萬彧雖僥幸未死,最終仍 "憂郁而死"。樓玄則因多次勸諫觸怒孫皓,被流放交阯后 "飲鴆而卒"。
從孫權晚年到孫皓降晉,長達三十余年的政治漩渦中中,多位高級將領先后死于內部斗爭。
周泰是孫權的貼身護衛,以勇猛無畏著稱。早年他多次在戰亂中救下孫權,身上的傷疤多達幾十處,堪稱 “滿身是膽”。
后來他率軍征戰,屢立戰功,被封為奮威將軍。據史料推測,周泰去世時已年過六十,在三國武將中算得上長壽,得以善終。
丁奉是東吳后期的名將,也是三國少有的 “長壽猛將”。他從年輕時便跟隨孫權征戰,歷經孫權、孫亮、孫休、孫皓四朝,見證了東吳的興衰。最經典的戰績便是 “雪中奮短兵。直到孫皓在位期間才病逝。
![]()
正史記載的東吳武將死亡方式具有顯著共性:周瑜、魯肅、呂蒙、太史慈、甘寧均屬 "早逝"(平均壽命 43 歲),且多與 "積勞成疾" 相關;陸遜雖壽至 62 歲,卻死于政治迫害。
這種 "非戰死" 的死亡模式,既反映了東漢末年瘟疫頻發的時代背景(魯肅之死便與 "感染疫病" 有關),也揭示了東吳政權內部的結構性矛盾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