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院一項特殊規定引發熱議:即便沒有課程安排,學生也不得在宿舍逗留,學校會將學生統一 “趕出” 宿舍,僅給予一定的自主活動空間。校方稱此舉相比統一組織早自習更為 “寬松”,初衷是希望學生走出宿舍,遠離懶散氛圍,投入到學習或其他有意義的活動中。然而,這一看似 “為學生好” 的管理方式,卻在實踐中暴露出諸多問題,更折射出部分高校育人理念的偏差。
最現實的困境莫過于惡劣天氣的考驗。一旦遭遇下雨,被 “趕出” 宿舍的學生若未能搶占到有限的自習室資源,便會陷入無處可去的尷尬境地。有學生拍攝視頻顯示,雨天里不少同學只能在校園走廊、教學樓大廳隨意逗留,甚至冒著細雨在戶外徘徊。這種場景不僅未能實現 “讓學生積極活動” 的初衷,反而讓學生陷入被動與困擾,違背了管理的基本邏輯 —— 任何合理的制度設計,都應充分考慮實際場景的多樣性,為學生提供兜底的保障。校方既然推行 “不準待宿舍” 的規定,就理應配套足夠的室內活動空間,無論是自習室、閱覽室還是活動室,都應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而不是將管理責任簡單轉嫁,讓學生為制度的不完善買單。
![]()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這種管理方式本質上是將大學生當作需要時刻看管的 “小孩兒”,采用了簡單粗暴的管控思維。大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自主規劃能力與自律意識的關鍵時期,而 “趕出宿舍” 的規定恰恰忽視了這一核心目標。
校方想當然地認為,只要將學生從宿舍中 “剝離”,就能讓他們主動投入學習,但事實往往事與愿違。缺乏自主管理意識的學生,即便離開了宿舍,也可能在自習室里打游戲、刷視頻,或是找個隱蔽角落繼續睡覺;而真正有規劃的學生,即便留在宿舍,也能高效完成學習任務。可見,脫離了對學生內在驅動力的培養,單純依靠外部強制手段,根本無法達到 “育人” 的效果,反而可能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讓管理陷入 “越管越無效” 的惡性循環。
![]()
值得注意的是,此類管理模式并非個例。多年前,西安某高校就曾推行宿舍半封閉化管理,要求學生上午沒課也不準回宿舍,當時同樣引發輿論爭議,卻意外獲得部分家長的支持。這種 “家長叫好、學生吐槽” 的分裂局面,背后是兩種教育觀念的碰撞:家長們往往更看重 “嚴格管理” 的表面形式,認為只要學校管得嚴,學生就不會荒廢學業;而學生們則渴望獲得更多自主空間,希望在大學中學會自我管理。但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不能簡單迎合家長的 “安心需求”,而應堅守育人的本質 —— 大學的核心不是 “看管”,而是 “引導”,是通過科學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從 “被動接受管理” 轉變為 “主動自我約束”。
事實上,“待在宿舍容易懶散” 的擔憂并非沒有道理,但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于 “禁止待宿舍”,而在于如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校方不妨多搭建平臺,開展學術講座、社團活動、志愿服務等多元化的校園項目,讓學生有更多值得參與的選擇;同時,加強對學生的生涯規劃指導,幫助他們明確目標,主動規劃課余時間。對于自主意識較弱的學生,可通過輔導員談心、學長幫扶等個性化方式引導,而非一刀切的強制管控。真正有效的管理,是讓學生明白 “為什么要努力”,而不是強迫他們 “必須去哪里”。
![]()
“趕出宿舍” 式管理的爭議,核心在于混淆了 “形式” 與 “本質” 的關系。高校的嚴格要求,應當體現在學術標準、品德規范的堅守上,而非對學生日常活動空間的過度限制。打著 “為學生好” 的旗號推行形式主義,看似 “嚴格”,實則是對育人責任的敷衍,是一種 “瞎折騰”。大學教育的真諦,是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培養他們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大學生沒課也不能待宿舍"這一案例提醒我們,高校管理需在尊重學生自主權的基礎上,以資源支持與人文關懷替代粗暴干預。教育的本質不是將學生“趕出”宿舍,而是引導他們“走向”更廣闊的成長空間。唯有從“管行為”轉向“育人心”,才能真正實現大學教育的使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