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周洪松 通訊員 魏洪浩)“課本里說‘同學們向在校園里歡唱的小鳥打招呼,向敬愛的老師問好,向高高飄揚的國旗敬禮’。同學們,今天你們向誰打招呼了?”近日,在河北省滄州市獻縣第六實驗小學三年級教室里,該校校長唐京慧正在講授課文《大青樹下的小學》。
“我向保安叔叔說早上好了!”“我向同學打招呼了!”孩子們的小手立刻舉了起來,爭著發言。“登臺教學讓我實實在在觸摸到了教育溫度。”唐京慧說。
2025年秋季新學期,一項“讓校長回歸課堂”的舉措在獻縣各中小學全面推廣——全縣289名中小學校長(含副校長)全部走上講臺,各自承擔起一門具體學科的教學任務。
校長是一所學校的“掌舵人”,但長期以來,行政事務讓部分校長逐漸遠離了一線教學,甚至對教育教學改革的認知出現了“隔膜”。“我們這次‘讓校長回歸課堂’行動,就是想破解這一問題。”獻縣教體局局長韓金彪表示。
舉措實施后,效果很快顯現出來。當校長開始備課、上課、批改作業,他們能直接感受到新課程標準實施難點、學生真實學情等,在制定課程表、安排教研活動、配置教學資源時,能做到心中有數,學校出臺的各項管理措施不再“飄在空中”。“只有站在講臺上,才能真切地知道哪些教學資源是老師和學生真正需要的。”第四實驗小學校長趙建輝說。
如今,獻縣中小學的校長和普通教師一樣,有教學壓力、有學生評價、有教研活動。這種轉變,有效拉近了校長與師生間的距離,校長成了更令人信服的“領路人”。
“看到校長都能認真備課、講課,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鉆研教學呢?”小屯中學年輕教師馬辰希說。萬村中學學生上完校長魯永利的安全課后說:“原來我們校長講課這么有意思!”教師們普遍反映:“現在和校長溝通特別順暢,因為我們說的是同一‘頻道’上的話。”
從“一人行”到“眾人行”,活動重塑了校園生態,讓學校發展有了更強大的聚合力。校長們更能將學校發展謀劃與日常教學深度融合,引導教師教研活動從“務虛”走向“務實”,帶動整個教師隊伍向研究型、專家型轉變;教師看到學校管理者對教學的尊重與投入,內在驅動力被充分激發,形成了“校長帶頭干,教師齊心跟”的良好局面。
一天下午,獻縣第二中學語文教研組氣氛十分熱烈,教師們討論著《背影》的教學設計。
校長王向東拿著聽課筆記坐到了教師中間參與討論:“我課后聽孩子們討論,沒人說‘攀爬月臺’在那個年代其實是父愛最笨拙又最真實的體現。一個孩子說了一句‘我爸昨天送我來學校,扛著行李上宿舍樓臺階時也是這樣一晃一晃的’。我想,這才是語文課該有的溫度。”
討論結束后,教師小陳在反思筆記中寫道:“校長沒講一句大道理,卻讓我們明白了語文課的溫度是觸動心靈。”
“這種和諧的校園生態,是提升教育質量的最佳環境。”韓金彪說。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6日 第02版
作者:記者 周洪松 通訊員 魏洪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