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發現沒,現在的汽車,似乎沒有一個中控大屏都拿不出手。短短數年間,這塊屏幕從無到有,直至今天幾乎“統治”了整個車廂。
![]()
回顧汽車中控的演變歷程,從上世紀(參數丨圖片)80年代前布滿物理按鍵的布局;到90年代開始,彩色顯示屏逐漸出現在豪華車型上;而隨著新能源的入場,尤其是2012年特斯拉Model S率先帶來17英寸縱向大屏,徹底顛覆傳統認知。此后,別克的30英寸異形曲面屏,吉利銀河E8的45英寸貫穿式一體屏相繼登場,屏幕尺寸不斷突破上限,實體按鍵也逐漸銷聲匿跡。
![]()
![]()
![]()
![]()
然而,屏幕真的是越大越好么?
我們先站在車企的角度來看,用大屏都有什么好處。
第一,必定是成本。實體按鍵雖小,但是要選料開模、阻尼手感調試等等,所以只要增加一個按鍵,就有硬件成本、布線成本、壽命測試成本等各種投入。而一塊屏幕就具備空調、導航、座椅調節等N種功能,更關鍵的是,后續還可以OTA升級,所以大屏會替代實體按鍵是可以節省很多成本。
![]()
第二,減少設計的復雜程度。用實體按鍵,車企總不能直接把按鍵堆在中控上就完事吧,而是從功能布局開始,平衡操作邏輯和空間美學,每個按鍵的尺寸多大,間距多少,甚至凸起高度都要反復推敲。接下來,按鍵用什么材質什么紋理,怎么匹配手感與耐用性。最大的難題是,不同車型的中控臺造型不一樣,一套按鍵設計無法通用。
![]()
所以車企偏愛大屏幕不一定是為了追求潮流,省錢省事才是關鍵。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其實對用戶也不見得是件壞事,用屏幕省下來的成本加到配置里去也行。
回到屏幕真的是越大越好么這個問題,答案當然是否定。首先,過大的屏幕設計不當時,存在安全和實用性的隱患。大屏集成了很多功能,但操作是依賴視覺定位的,特別是有些操作還有隱藏在多級菜單里,駕駛者在操作的時候視線頻繁離開路面,你說危險不。而且現在有些車為了追求極致的簡潔,直接取消了傳統的儀表屏,比如特斯拉,車輛的行駛信息都集中在中控屏上,你們覺得這是好事嗎?
![]()
此外,屏幕帶來的光污染同樣不可忽視。有些屏幕角度設計不合理,屏幕就像個反光鏡一樣,該看的東西看不到,不該看的東西全反射在屏幕上。到了晚上,屏幕又有可能反射到擋風玻璃上或者側窗上,干擾駕駛者視線。
![]()
其次,大屏也帶來了同質化的困局,當前市面上多數新能源車內飾陷入“千車一面”的尷尬,無論是橫向布局還是功能邏輯都高度趨同,有些車不看方向盤上的車標,消費者很難分辨出品牌。當然也有車企認識到了同質化的問題,那就要開始搞點特殊的,比如之前榮威的滑移屏,比亞迪的旋轉屏等等,這些設計是不是會增加故障率?有沒有車主能說說自己的用車經歷。
![]()
有意思的是,在經歷了大屏的狂熱之后,有些車企開始反思了。2025年3月,大眾汽車設計總監安德烈亞斯·明特正式宣布:未來所有車型將全面回歸實體按鍵,取代觸控屏和虛擬控制。也有許多車企在新車型上恢復了部分關鍵功能的實體按鍵,用實體+觸控的組合規避全觸屏的分心風險。
![]()
當然,也有另辟蹊徑的,比如小米汽車,雖以大屏為主,但可以自己購買實體按鍵,并且實體按鍵還可以適配旗下的不同車型,既節省了開發成本,又可以增加配件收入。
![]()
愛點評
在我看來,對于入門級或走量車型而言,受限于成本控制,采用一塊尺寸適中的高集成度大屏,不失為一種理性選擇。它既在預算范圍內營造出應有的科技氛圍,又能給用戶提供更豐富的功能。但是當車型的定位走向高端與豪華,內飾的設計更講究格調和用料,不應將簡約設計+大屏的座艙跟先進或者科技感畫上等號,高級車保留適當數量的實體按鍵是必要的,因為高級感的表現是需要通過這些觸感和視覺來體現的,采用實體按鍵才能有更多發揮的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