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自然》《細胞》(簡稱“CNS”)是全球科研領域的頂尖標桿,代表著基礎科學研究的最高水平,其發表的成果往往具有突破性意義和深遠影響力。
《自然》1869年創刊于英國,是綜合性期刊的典范,覆蓋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等多個學科,以發表重大科研突破和具有廣泛交叉學科影響的成果著稱,在全球科研界擁有極高的權威性和知名度。
![]()
《科學》1880年由美國科學促進會創辦,同樣是綜合性頂級期刊,聚焦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前沿進展,注重科研成果的創新性和學術傳播力,其發表的論文常成為相關領域的研究熱點。
《細胞》1974年創刊于美國,專注于生命科學領域,涵蓋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等方向,以發表生命科學領域的原創性重大發現為核心,是該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期刊之一。
![]()
三大期刊的論文發表記錄是衡量科研機構、團隊及個人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其審稿機制嚴格,對成果的創新性、科學性和嚴謹性要求極高。
三大期刊的論文發表的成果往往開辟新的研究領域或推動現有領域的重大進展,為全球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方向和思路。
三大期刊發表的重要論文,匯聚了全球頂尖科研成果,促進了不同國家、地區科研人員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推動科學知識的全球傳播。
2025年前三季度,我國高校在CNS上發表的論文215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方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湖大學、中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榜上有名。
![]()
其中,北京大學在《自然》上發表16篇,在《科學》上發表9篇,在《細胞》上發表8篇,共33篇,排名第一位。是唯一發表論文超過30篇的一所高校。
清華大學在《自然》上發表14篇,在《科學》上發表6篇,在《細胞》上發表5篇,共25篇,排名第二位。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在CNS上發表論文的數量,其他高校望塵莫及,屬于斷層式領先。
浙江大學在《自然》上發表9篇,在《科學》上發表6篇,在《細胞》上發表3篇,共18篇,排名第三位。與浙江大學在軟科、校友會等高校排名完全一致。
復旦大學在《自然》上發表6篇,在《科學》上發表5篇,在《細胞》上發表2篇,共13篇,排名第四位。有人評價復旦大學是上海市第一高校,由此似乎可以說明問題。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自然》上發表8篇,在《科學》上發表0篇,在《細胞》上發表4篇,共12篇,排名第五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小而精”見長,師資人數要比其他高校少一些,有這樣的成就,令人佩服。
![]()
而“雙非”高校南方科技大學在《自然》上發表5篇,在《科學》上發表3篇,在《細胞》上發表2篇,共10篇,排名第六位。南方科技大學僅有十幾年的辦學歷史,有這樣的成就,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入思考。
上海交通大學在《自然》上發表4篇,在《科學》上發表4篇,在《細胞》上發表2篇,共10篇,與南方科技大學并列排名第六位。上海交通大學是理工科專業非常強悍的大學,在科研領域取得的成就,值得擁有,令人期待。
![]()
西湖大學在《自然》上發表6篇,在《科學》上發表1篇,在《細胞》上發表2篇,共9篇,排名第八位。西湖大學開始本科招生僅四年,進步之快,成就之高,未來可期。與南方科技大學一樣,西湖大學在科研領域和辦學方向,都是中國其他高校必須借鑒的。
中山大學在《自然》上發表5篇,在《科學》上發表2篇,在《細胞》上發表1篇,共8篇,排名第九位。西安交通大學在《自然》上發表3篇,在《科學》上發表3篇,在《細胞》上發表0篇,共6篇,排名第十位。
![]()
除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這七所C9高校之外,還有兩所C9高校在《自然》《科學》《細胞》上發表的論文情況如何呢?這是許多網友關注的。
南京大學在《自然》上發表1篇,在《科學》上發表2篇,在《細胞》上發表0篇,共3篇,排名與天津大學、同濟大學、山東大學一起并列第十六位。南京大學不參與全球高校的排名,是不是科研成就不太突出的原因呢?
哈爾濱工業大學在《自然》上發表1篇,在《科學》上發表1篇,在《細胞》上發表0篇,共2篇,與南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13所高校一起,排名并列第二十位。
![]()
武漢大學作為小米科技CEO雷軍的母校,2025年前三季度在在《自然》上發表1篇,在《科學》上發表0篇,在《細胞》上發表0篇,共2篇,排名與南京大學一起并列第二十位。武漢大學在文科專業方面成就較高,測繪技術專業在全球排名第一,然而,在國際頂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并不顯山露水,這個問題引起人們的深入思考。
![]()
我們關注到,除了西湖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雙非”高校之外,北京協和醫學院、廣州醫科大學、華南農業大學這幾所非985、非211高校,也有作品發表,有這樣的頂級科研成就,我們讀者必須點贊。
西湖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在《科學》《自然》《細胞》(CNS)三大頂級期刊的論文發表數量超過眾多985高校,主要源于以下核心優勢。
第一,學科聚焦與交叉創新兩校均以“小而精”為定位,精準布局高影響力學科。西湖大學重點發展生命科學,其結構生物學團隊在2024年發表5篇《細胞》論文,占國內同期該領域總量的1/4;南方科技大學則在材料科學、化學等領域形成突破,2024年《自然》《科學》論文達12篇,穩居全國前五。
![]()
同時,兩校鼓勵跨學科合作,例如西湖大學將人工智能與生物學結合,開發蛋白質結構預測算法,南科大推動物理與信息科學交叉,在量子計算領域取得進展。
第二,頂尖人才集聚與科研生態西湖大學通過“全球學術人才招聘計劃”吸引施一公、柴繼杰等國際頂尖學者,其教師隊伍中90%以上具有海外頂尖高校經歷,且實行PI(獨立實驗室負責人)制,賦予科學家充分自主權。
![]()
南方科技大學則以“年薪+科研啟動資金”模式引進青年才俊,202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期資助率達23%,全省第一。兩校均建立了冷凍電鏡、超算中心等一流科研平臺,例如西湖大學的生物醫學實驗技術平臺支撐了近80%的CNS論文數據采集。
第三,管理體制與政策支持西湖大學作為社會力量舉辦的新型研究型大學,采用“基金會辦大學”模式,政府與社會資本協同保障資金(2024年科研經費超21億元),同時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去行政化管理顯著提升決策效率。
南方科技大學則依托深圳特區政策優勢,在人才引進、成果轉化等方面享有更大自主權,2024年提交專利申請851件,形成 “科研 - 轉化 - 反哺” 的良性循環。
![]()
第四,評價機制與長期投入兩校均摒棄“唯論文”的短期考核,西湖大學采用長周期學術評估,鼓勵“從0到1”的原創研究;南方科技大學將成果轉化納入評價體系,推動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深度融合。這種導向下,兩校在CNS論文質量上表現突出,例如西湖大學2024年發表的《自然》論文中,60%涉及重大理論突破。
南方科技大學和西湖大學兩校通過學科聚焦、人才集聚、體制創新和長期投入,在CNS論文發表上實現了對傳統高校的“彎道超車”,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范式。對于以上排名,你怎么看呢?我們期待你的評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