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器之心報道
編輯:張倩
arXiv 新規:綜述、立場論文不再隨意接收,會議、期刊接收之后才給發
正在寫綜述和立場論文的學者注意了:即日起,所有想要投稿到 arXiv 計算機科學分類下的綜述性文章和立場論文,必須先被正式的期刊或會議接受,并且完成同行評審。這是 arXiv 剛剛出臺的新規。
![]()
具體來說,作者在投稿時需要提供文章已被接收并成功完成同行評審的證據(包含同行評審的期刊參考文獻和 DOI 元數據)。如果沒有提供這些證據,文章很可能會被 arXiv 拒絕,并且不會被發布。
官方表示,這項改革的實施是由于 arXiv CS 收到的綜述文章和立場論文數量過多,難以管理。過去,這類文章雖然從未被列為正式接收的內容類型,但由于 arXiv 收到的此類文章量少、質高,對整個科學界很有吸引力,所以審核員裁量之后也大多接收了。但如今,很多人用 AI 生成的論文也想發到 arXiv 上,這些論文數量激增且大多質量較差,在 CS 領域尤其明顯(每月有幾百篇),這牽制了志愿者版主團隊的大量精力,所以 arXiv 才想了這么個辦法。
![]()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接收條件必須是「期刊或會議」,workshop 是不行的,因為 arXiv 認為「在 workshop 上進行的評審通常達不到傳統同行評審的嚴謹標準」。
不過,如果你寫的是「科學技術對社會影響的科學論文」,接收不受此限制。arXiv 一直發布這類科學論文,例如在 cs.CY 或 physics.soc-ph 分類下。
這一新規的出臺在社區內引發了熱議。很多人擔心這會削弱 arXiv 在即時發布方面的作用。畢竟 CS,尤其是 AI 領域發展太快,等到通過同行評審,很難說一篇綜述或立場論文還有閱讀的價值。
![]()
像「氛圍編程」這樣的新概念就是很好的例子:一個 6 個月前還不存在的方向,非要等 3–6 個月走期刊 / 會議流程,才能掛 arXiv,這會把最前沿、最時效的綜述直接卡死。
![]()
綜合來看,很多研究者都認為這個新規過于嚴格,大家還是希望能保留看到各種綜述的渠道,無論是單獨開辟一個板塊還是探索一種新的審核方法。
![]()
![]()
![]()
畢竟,對于看到的內容,任何有一定鑒別力的研究者都不會照單全收,他們有自己的篩選方法,總能從中找到有用的內容。但是,如果連看都看不到,這種可能性就被扼殺了。
![]()
還有人從源頭入手,深入分析了「AI 論文」泛濫的原因 —— 如果我們的獎勵機制一直鼓勵大家去寫更多的論文,那所有人都會往這個方向發力,低質論文自然越來越多。這不能怪 AI。
![]()
![]()
基于此,有人提議建立一個信任系統,任何人都能給任何文章「背書」,讀者自己挑信得過的背書人去讀。但這種方法的可行性仍有待討論。
![]()
你認為還有更好的方法嗎?
參考鏈接:https://blog.arxiv.org/2025/10/31/attention-authors-updated-practice-for-review-articles-and-position-papers-in-arxiv-cs-category/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8213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