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張松濤
在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 75 周年之際,11月2日,濮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工部(武裝部)、宣傳統戰部組織校國旗護衛隊、學生團體代表200余人集體觀看史詩電影《志愿軍·浴血和平》。這場“沉浸式的思政課”,以光影為橋重溫崢嶸歲月,讓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在青春心中扎根生長。
![]()
影片聚焦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后直至簽署停戰協議期間“邊打邊談”的復雜歷程,通過李曉一家三代人的命運軌跡,串聯起上甘嶺戰役的浴血堅守與板門店談判的戰略博弈。當鏡頭展現姚慶祥恪守“不開第一槍”原則血灑中立區,當林月明用石塊擺出的“和平鴿”在戰火中挺立,當黃繼光舍身堵槍眼的壯舉重現銀幕,現場師生無不熱淚盈眶。影片深刻詮釋了“和平是打出來的”真理,這正是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的核心要義。
![]()
光影落幕,精神的力量卻在持續發酵。這場跨越75年的“精神對話”,帶來的不僅是情感的共鳴,更是國防意識的覺醒。同學們懷著激動的心情相互交流,分享觀影時的震撼與對“青年責任”的新思考。大家紛紛表示,將以實際行動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將其轉化為學習的強大動力,銘記歷史,勇于擔當,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挺膺擔當。
24級臨床4班 黃鴿
走出影院時,暮色已漫過街道,來往行人和亮著燈的高樓映入眼簾,這份習以為常的安穩,突然變得格外沉重,我分明想起影片里,那些在戰火中蜷縮、沖鋒、倒下的年輕身影。黃繼光的形象讓我紅了眼眶。他曾為給母親寫一封信,笨拙地練習寫字;可當戰斗陷入絕境,他卻毅然撲向敵人的機槍射口。我不敢想,若他的母親看到這一幕該有多心痛,可正是這份“舍小家為大家”的勇氣,為戰友開辟了生路,定格下志愿軍最崇高的模樣。片尾,烈士遺骸歸國的畫面讓全場靜默。參演士兵小心翼翼抬著遺骸,“怕放太重驚擾長眠,怕放太輕耽誤歸途”的話語,讓銀幕內外的時空交融。七十余年前,他們踏冰臥雪鑄長城;如今山河無恙,這和平是他們用血肉在戰場與談判桌贏來的勛章。“花干了,香味仍在”,這好日子的味道,是英烈們用生命守護的饋贈,向最可愛的人致敬!
25級智能中醫健康管理2班 郭艾嘉
“和平就像小孩子一樣,一會就跑到了我們面前”,《志愿軍浴血和平》里的這句話,在片尾字幕滾動時,我的眼眶仍浸著熱淚。影片以全景式視角再現抗美援朝歷程,用真實細節與鮮活群像,讓那段浸血的歷史可感可觸。
最打動我的,是戰士們的赤誠。長津湖的雪地里,他們身著單衣定格成戰斗姿態;上甘嶺坑道中,咬著干炒面堅守陣地。通信兵用身體當導線、衛生員冒彈搶救傷員——英雄并非天生,只是平凡人選擇無畏。戰壕里的家書更顯家國情懷。年輕戰士寄給母親的照片笑容青澀,口袋里未寄出的信寫著 “娘,戰后陪您種地”,簡單話語道盡“舍小家為大家”的初心。走出影院,望著城市燈火,我深知今日安穩來之不易。作為新時代青年,雖無需直面炮火,但當以知識武裝自己,傳承英雄精神,以熱血赴使命,以赤誠護和平,為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25級中醫2班 屈凡
今天學校組織了我們去看志愿軍電影,看完后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作為國旗護衛隊的一員,我從未如此深切感受到五星紅旗的重量。影片中,志愿軍戰士在槍林彈雨中用生命去守護的正是我們今日在和平陽光下升起的這面旗幟,我們每一次精準地踢正步,每一次有力的揚旗動作,都是對革命先烈們的緬懷與對五星紅旗的敬仰。我曾以為,國護隊的榮耀在于動作的精準與儀式的莊嚴,但當我看到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的槍彈,為隊友換來反擊時間時,我不禁贊嘆他們的勇氣與決絕,看到年輕的戰士們在冰天雪地中堅守陣地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我忽然明白了,我們國旗護衛隊守護的不僅僅是一面國旗,更是一段我們永生都不能遺忘的歷史記憶。
24級臨床10班 張君好
從影片中,我深刻領悟到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意義。志愿軍戰士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捍衛了國家的尊嚴和人民的幸福,他們的付出換來了祖國的安寧和穩定。他們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同時,影片也讓我更加珍惜如今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遠離了戰火的硝煙,但我們不能忘記那些為了和平而犧牲的英雄們。我們應當傳承和弘揚志愿軍的精神,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不退縮、不畏懼,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勇氣去克服。在學習中,我們要勤奮刻苦,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在工作中,要兢兢業業,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4級中醫4班 趙晨星
當《志愿軍浴血和平》的鏡頭掠過鴨綠江上的硝煙,定格在戰士們沾滿泥濘卻目光如炬的臉龐時,那段用熱血鑄就的歷史,不再是教科書上的文字,而是撲面而來的震撼與滾燙的感動。
電影沒有將英雄塑造得無所不能,而是還原了他們最真實的模樣:是離別時偷偷塞給母親家書的少年,是雪地里分食一塊凍硬餅干的戰友,是面對敵人坦克時,抱著炸藥包義無反顧沖向火海的普通人。他們也曾恐懼,也曾思念,但“保家衛國”四個字,讓他們把個人生死拋在身后,在槍林彈雨中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人墻”。印象最深的是戰場的細節:零下幾十度的嚴寒里,戰士們的睫毛結滿冰霜,卻依然緊握著扳機;陣地被炸毀,他們就用身體當掩體,哪怕只剩最后一口氣,也要向著勝利的方向沖鋒。這些畫面,不是刻意的煽情,而是對歷史最虔誠的致敬——我們今天的安穩生活,正是無數這樣的“普通人”,用生命換來的。
24級中外護理1班 鄭鑫源
我想用“勇氣”“和平”兩個詞來概括這部電影。從小我們都被教著要有勇氣,可當真槍實彈真正擺在面前時,需要的是怎樣的勇氣啊!他本可以活下來的,只要拔出腰間的手槍,就能活下來,活著,對一個只有24歲的孩子,有著多大的誘惑?他說娘只看過18歲的我,我想拍一張照片,給娘看看24歲的我。已經摸到腰間手槍的手,還是放棄了,因為他尊重雙方定下的規則“中立區不允許開槍”。
“和平”就像一個小孩子,總歸可以跑到我們面前的。在草坪中央擺放的大大的和平鴿,是熱愛和平的象征,對于和平的渴望,藏在戰士們最樸素的念想中,戰爭的殘酷,是戰友倒下時來不及說的告別,是寒冬里凍裂的手腳與充饑的凍土豆。和平的意義不再是空泛的詞匯,而是沉甸甸的生命之諾。它從不是“妥協退讓”的結果,而是“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果實,更是一代又一代人對“免于恐懼、守護家園”的永恒追求。
審核:張松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