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政治風云變幻,不確定性顯著增強,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調整,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在理論回應現實需求的關鍵當口,一場發端于跨學科前沿探索的“量子轉向”,正悄然潛入國際關系研究領域,試圖為理解這個不確定的世界提供一套全新的認知工具和理論范式。
![]()
現實困境催生理論萌芽
近年來,國際秩序面臨嚴峻挑戰。傳統國際關系理論在解釋全球性議題時顯得力不從心,理論創新迫在眉睫。
在這一背景下,2015年,美國學者亞歷山大·溫特在《量子心靈與社會科學》一書中,論證了將量子力學引入社會科學研究的合理性,并嘗試以此為基礎重構社會科學的研究范式。這一大膽嘗試在國際學術界激起波瀾,有學者評價該著作“極富沖擊力的思想無疑為社會科學的知識生產和國際關系的理論發展開出一方新的天地”。
山東大學教授秦亞青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以牛頓思想為代表的經典科學觀與以量子力學為代表的量子科學觀的一個根本分歧是,經典科學觀堅持確定性是世界的本質屬性,量子科學觀則認為不確定性是世界的本原狀態。如果不確定性是世界的內稟屬性,國際關系三大理論的前提假定及其背后的科學文化觀就會受到顛覆性質疑,國際關系學業已形成的基本概念,如國家、國際社會、權力等則將面臨重塑,構建非決定性理論將成為新的知識生產取向。
國際關系研究中有關“量子理論”的探索,核心在于量子思維的引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方長平表示,傳統理論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確定的,人類的理性可以逐步逼近并解釋這一確定性;而量子科學觀則主張不確定性是世界的本源,國際社會作為研究對象,其內在的不確定性并非源于我們認知的局限,而是其客觀屬性。他強調,這不是對既有理論的補充完善,而是根本顛覆了既有理論生成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框架。
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李鈞鵬進一步闡釋了這種“不確定性”的深刻含義。他認為,這并非傳統概率論中如同拋硬幣結果未知那樣的“認識論不確定”,而是“本體論意義上的不確定”,如同硬幣在旋轉過程中,本身就處于一種“既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的疊加狀態。這一認知動搖了傳統研究中的決定論根基,要求學者們重新審視歷史發展中的偶然性以及國際互動中難以預料的意外性。
目前,量子理論的跨學科應用已超越物理學范疇,在心理學等多個社會科學領域取得進展,并促使“量子社會科學”這一交叉學科雛形初現。不過,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酈全民認為,當前研究存在兩條基本立場不同的進路:多數研究者采取謹慎態度,僅運用量子理論的形式模型與概念工具來描述或解釋經驗現象,對人類意識是否具有量子效應持中立立場;而以溫特為代表的少數派則更為激進,主張建立統一的本體論,甚至提出“人是行走的波函數”,認為人類意識是原初意識在量子機制作用下的產物。
具體到國際關系領域,這種概念遷移目前更多地體現為對方法論的反思與重構。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長聘副教授祁昊天表示,當前所謂的國際關系“量子理論”尚未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更多體現為一種“量子類比”或“量子啟發”的研究進路嘗試。其核心訴求在于,將量子力學所揭示的世界觀特征引入對廣義社會現象的理解,以期解釋傳統理論難以應對的宏觀與微觀層面相互關聯的復雜問題。
理論發展面臨機遇與挑戰
盡管“量子轉向”為國際關系研究開辟了新的想象空間,但從當前整體學術生態觀察,這一探索仍處于相對邊緣的位置,其創新潛力與學術影響力尚未能撼動傳統范式的主導地位。
縱觀現有研究,量子理論在國際關系領域已初步形成幾條各有側重的探索路徑。一是以溫特為代表的本體論革新路線,主張重構社會事實與行為主體的認知基礎,將部分社會現象視作“宏觀量子現象”加以研究。二是形式化移植路線,借鑒量子認知與決策理論中的數學工具,用于解釋群體決策中的順序效應、談判行為中的策略疊加等現象。三是批判拓展路線,運用量子概念重新分析軟實力、話語權等,探討敘事如何通過“非線性疊加”影響權力的運作與實踐。
在實證研究層面,部分探索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例如,“量子決策理論”通過參數化模型,較好地擬合了風險選擇中的某些行為悖論。然而,這一前沿領域的發展仍面臨多重現實瓶頸。方長平將其概括為三大轉換難題:“其一,微觀到宏觀的轉換難題。量子力學主要刻畫微觀粒子的行為屬性,如何令人信服地證明這些屬性可以遷移至國際關系這樣的宏觀社會領域,仍未解決。其二,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的轉換難題。社會世界是由‘有意圖、有意義的人’構成的,若將量子糾纏、不確定性原理等概念進行機械移植,極易忽視社會現象的主觀建構性與文化特殊性。其三,知識傳播與接受的轉換難題。相關奠基性著作面向整個社會科學,涉及國際關系的具體內容較少且不夠系統,導致國際關系學界對其理解不深,目前質疑的聲音遠大于接受。”
客觀而言,在整個社會科學領域內部,對量子科學觀持批評態度的學者遠多于擁護者。李鈞鵬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主流學界對量子理論的接受度仍然較低,權威期刊上相關論文的數量有限。盡管在社會學、政治學等領域,一些對傳統范式感到不滿的年輕學者開始學習并引入量子理論,但如何將其有效“操作化”,應用于具體研究,仍然存在大量尚未解決的方法論難題。
回顧學科發展史,量子理論的引入與國際關系研究中的行為主義革命雖同為跨學科嘗試,但面臨的挑戰性質迥異。祁昊天分析認為,行為主義革命主要是一場方法論的革新,它將自然科學的實證研究方法引入社會研究,總體上符合經典科學觀的認知習慣;而量子理論的引入則更像是一次本體論的“冒險”,它要求研究者放棄基于日常經驗的直觀認知,去接納一個“在哲學思考和感官層面都更具挑戰性的現實圖景”。這不僅需要巨大的理論勇氣,更亟須解決由此可能產生的“自洽性危機”,避免因過度顛覆傳統學理范疇而導致的理論體系混亂。
在反思與爭鳴中探尋新路徑
隨著量子理論在國際關系領域的傳播與討論逐漸增多,學術界內部的質疑與反思之聲也日益清晰。核心爭議主要集中在“概念是否被濫用”以及“如何對待本體論差異”兩大問題上。
有批評者尖銳地指出,若不能審慎界定其適用范圍,將量子物理概念隨意引入社會科學,不僅可能導致概念的盲目移植和誤用,甚至容易陷入“偽科學”的陷阱。李鈞鵬對此表示認同,他認為當前確實存在量子理論“時髦化”的風險,部分研究可能僅僅停留在新奇概念的簡單借用層面,未能形成可供實證檢驗的理論假設,長此以往,可能導致學術上的浮夸和偽科學泛濫。
但也有學者持更為開放和建設性的態度。酈全民提出,“一個概念通過借用和泛化而變成流行,有時難以阻擋;但做學術研究,就應該放在專業的背景知識下來理解和使用”。他建議,若試圖將量子理論的物理屬性直接拓展至人類認知領域,“很難奏效”。更為可行的路徑或許是從“信息”的視角出發,構建“基于信息的本體論和方法論”,實現兩個概念系統的自然連接,同時避免陷入“物理化歸因”的誤區。
盡管前路挑戰重重,但多數學者認為,量子理論確實為國際關系研究注入了“革命性的思維”,其潛在價值不容忽視。關鍵在于,研究者應避免將量子術語僅僅當作吸引眼球的“學術裝飾”,甚至只是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應在深刻理解其哲學內涵的基礎上,在理論價值與現實需求之間找到平衡點。
從未來研究方向看,微觀層面的決策議題被多位學者視為最具潛力的突破口。有學者認為,國際關系中的身份認同演變、戰略模糊性的維持與破解、危機情境下的博弈行為等議題,直接涉及行為體的意向性、互動的不確定性以及復雜的耦合效應,這些都與量子理論的核心關切高度契合,有望借鑒量子認知科學等領域的最新成果,實現“有限的但具有實質意義的突破”。
在知識觀和理論創新層面,方長平強調,量子理論的價值不應僅僅停留在新穎的概念建構,最終必須落實到“提升對既有國際關系現象的解釋力”上,發現傳統理論未能察覺的規律與機制。唯有如此,才能在生成新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框架的同時,為重新設定國際關系研究議程提供真正的可能性。
從經典科學觀對“確定性”的執著追求,到量子思維對“不確定性”的內在接納,國際關系研究的這場“量子轉向”,不僅僅是一次理論工具或研究方法的局部調整,更是一場關乎認知框架的深層重構。盡管這項探索仍處于初生的萌芽階段,面臨著概念遷移的合理性、實證檢驗的可行性、跨學科對話的有效性等多重挑戰,但它無疑為打破傳統理論中常見的二元對立思維、更深入地解釋高度復雜的國際政治現象,提供了寶貴的啟示與全新的可能。隨著未來跨學科合作的進一步深化與嚴謹實證研究的持續積累,量子理論的啟發式應用,或將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政治迷宮中,幫助我們找到理解世界的新鑰匙。
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 劉娟
新媒體編輯:張雨楠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