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痛胃腸鏡檢查已成為消化系統疾病診斷的常規操作,而嗆咳反射作為常見并發癥,不僅干擾操作進程,還可能引發氣道痙攣、誤吸、循環波動等一系列風險。本文結合最新Meta分析與臨床實踐經驗,系統梳理嗆咳反射的機制、預防與處理策略,為麻醉醫生提供實用參考。
嗆咳反射的病理生理基礎
理解嗆咳反射的神經通路是實施有效干預的理論前提。嗆咳反射主要由迷走神經及其分支(特別是喉上神經)介導。當咽喉、聲門或氣管等區域的機械或化學感受器受到刺激,沖動經迷走神經傳入至孤束核,整合后觸發運動神經元反應,導致聲門緊閉、呼氣肌強烈收縮等一系列協調動作。
在無痛胃鏡麻醉中,我們通常應用丙泊酚等藥物抑制大腦皮層意識活動,但腦干水平的原始反射弧仍保持相當程度的完整性。因此,當刺激強度超過一定閾值時,即可誘發嗆咳,主要刺激源如下。
1.內鏡的直接物理接觸:鏡體通過咽部、毗鄰聲門或于胃內轉動時接觸胃壁。
2.呼吸道分泌物:麻醉狀態下吞咽功能抑制,分泌物積聚于喉咽部。
3.麻醉深度與刺激強度的不匹配:此為麻醉可控的核心環節。麻醉深度處于“臨界狀態”時,氣道反射最易被激活。
嗆咳,不止是“咳嗽一下”
嗆咳絕非孤立事件,其引發的連鎖反應需引起高度重視。
1.對患者而言,可迅速進展為喉痙攣或支氣管痙攣;導致血壓、心率急劇波動,增加心腦血管負荷;腹壓驟增可能對特定病患(如腹主動脈瘤、青光眼等)產生不利影響。
2.對操作進程而言,劇烈嗆咳導致胃壁痙攣、鏡身移動困難,嚴重干擾內鏡醫師的觀察與治療,延長操作時間,甚至增加黏膜損傷、穿孔等風險。
3.對麻醉管理而言,直接導致氣道壓升高、通氣困難、血氧飽和度下降,迫使麻醉醫師中斷既定方案,緊急進行氣道干預與麻醉深度調整。
預防策略:多層級防御體系
1.咽喉表面麻醉:第一道防線
利多卡因膠漿含服時,囑患者仰頭并發“啊”音,提升喉咽部覆蓋;
聯合靜脈注射利多卡因(1.0~1.5 mg/kg),直接抑制反射弧。
2.藥物組合方案:多模式鎮痛鎮靜
![]()
Meta分析證實:聯合阿片類藥物可顯著降低嗆咳發生率(RR=0.33),且血流動力學更穩定。右美托咪定背景輸注適合高血壓、冠心病、困難氣道患者。
3.其他藥物
右美托咪定:可抑制咳嗽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及神經中樞,在降低感受器對氣道刺激的敏感性的同時阻礙神經沖動的傳輸,從而抑制咳嗽反射的完成,有效避免嗆咳等不良反應的發生,嗆咳抑制效果與丙泊酚相當,但可能造成蘇醒延遲。
艾司氯胺酮:與丙泊酚聯用,嗆咳抑制佳且呼吸穩定。
環丙泊酚:恢復更快,離院時間縮短25%。
沙丁胺醇氣霧劑:提前吸入有助于降低氣道高反應。
戊乙奎醚:術前使用減少口咽部的分泌物。
4.氣道管理細節
若使用喉罩通氣,務必確保其型號適宜、位置準確。置入后,在連接呼吸回路前,應手動通氣以評估其密封性,并及時調整。
于內鏡進鏡前,經喉罩吸引口短暫清理咽部分泌物,可有效移除一個重要的刺激性誘因。
嗆咳發生時的緊急處理流程
一旦發生嗆咳,應遵循標準化流程進行處置。
1.即刻溝通:立即告知內鏡醫師“暫停操作”或“保持鏡身靜止”,以終止持續刺激。
2.快速評估與氣道支持:迅速評估氣道壓力、氧合情況及胸廓起伏。立即轉換為手控通氣,以判斷通氣阻力與肺順應性,鑒別單純嗆咳與喉痙攣。
3.加深麻醉深度:使用丙泊酚(20~50mg)或等效藥物,迅速跨越反射易激的麻醉深度區間。
4.處理嚴重并發癥:若出現喉痙攣征象且手控通氣困難,應嚴格執行加壓給氧、托下頜、必要時使用小劑量肌松藥(如琥珀膽堿0.1~0.2mg/kg)的標準化流程。
5.拉爾森手法:麻醉醫師可在抬下頜或扣面罩的同時結合拉爾森手法,簡單有效,是喉痙攣的最佳治療方法,也可以明顯減輕嗆咳。
![]()
6.恢復操作: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確認麻醉深度適宜后,通知內鏡醫師繼續進行操作。
特殊人群的個體化策略
![]()
結語
無痛胃鏡檢查中的嗆咳反射,是麻醉深度、氣道刺激與患者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管理體現了麻醉醫師的預見性、精準性與應急能力。通過系統性的預防策略,包括充分的咽喉麻醉、科學的藥物組合與精細的氣道管理,我們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其發生率。而當嗆咳不可避免發生時,冷靜、規范地執行處理流程,則是保障患者安全的最后防線。持續優化對此常見問題的管理,對于提升日間手術麻醉的整體質量與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