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記者 鄭亞雷 通訊員 張蜜洋)近日,西安長安區(qū)醫(yī)院院長張紅兵教授主刀,實施了一例高難度的單眼第二枚人工晶體植入術,徹底解除了困擾患者多年的痛苦。
![]()
患者10年前雙眼因白內障,先后接受了白內障摘除和人工晶體植入術。術后一只眼視力恢復到1.0,但是另一只眼視力只有0.05,更讓患者難以忍受的是雙眼視物模糊,并且頭暈,甚至惡心。她輾轉多地求醫(yī),都被告知視力低下的眼睛由于高度近視,眼底視網膜萎縮,視力提升有限,無法進行有效治療。
![]()
患者慕名找到張紅兵院長,經仔細檢查發(fā)現(xiàn)視力低下的眼睛確實是高度近視,眼底部分視網膜組織萎縮,但是試戴500度的鏡片時,患者視力顯著提升到0.6,盡管不能達到1.0,但是患者雙眼視物清晰,模糊和頭暈的現(xiàn)象立刻就消失了。
![]()
“人類雙眼的屈光差別不能過大,如果差別過大,患者雙眼分別看到的物像大小過于懸殊,導致大腦無法融合成一個清晰的物象,就會產生視物模糊的感覺,嚴重時甚至頭暈、惡心。由于眼球光學節(jié)點的存在,雙眼500度的差別根本無法通過佩戴普通框架眼鏡來矯正。”張紅兵院長解釋道。
因此,如何調整視力低下眼的人工晶體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方法。然而這臺手術面臨著三大技術難點:
原有人工晶體處理難題:十年前植入的人工晶體與晶體囊袋組織已發(fā)生緊密粘連,若強行取出,極易損傷眼內組織,導致嚴重并發(fā)癥,手術風險極高。
患者后囊膜不完整,取出原有人工晶體,容易導致玻璃體脫出及眼壓驟降,容易發(fā)生眼內大出血等風險。
測量與設計難題:新植入的晶體度數必須極度精確,不僅要矯正患者原有的屈光不正,還需完美匹配對側健康眼,才能解決屈光參差。在原有人工晶體干擾下,生物測量和計算極為復雜,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成熟公式供使用。
針對上述難題,張紅兵教授帶領眼科團隊制定了周密的手術方案:決定不動第一枚人工晶體,直接植入第二枚人工晶體,將第二枚人工晶體放置在第一枚人工晶體的前面。
術中,張院長憑借豐富的眼內空間操作經驗和精湛的顯微手術技巧,順利植入第二枚人工晶體并牢穩(wěn)固定,確保了新舊人工晶體在光學上協(xié)同工作,為患者重建穩(wěn)定清晰的視覺通路。
![]()
術后第一天,患者視力從術前僅能看到眼前手影的0.05,顯著提升至0.5,雙眼視物清晰,長期困擾她的雙眼視物模糊和頭暈等癥狀也完全消失。
![]()
此例手術的成功,標志著該院在復雜眼內屈光手術領域的技術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