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的“寶藏小城 縣在出發”媒體行第四站走進淄博市博山區,十幾家國家級、省級主流新聞媒體的記者實地感受“博山菜”“陶瓷琉璃文化”的風采。
記者們的采訪從淄博市人立藝術酒店開始。作為博山區久負盛名的主打琉璃文化的酒店,其中處處可見琉璃藝術的裝飾。從餐廳到一樓大堂,從住宿房間到會議室,酒店挑選博山區具有代表性的琉璃手藝人作品,向外地游客第一時間展示當地的“文化特長”。
來自青島市的游客張傳偉,趁著旅游淡季和老伴來淄博探訪老戰友。“在酒店住的是琉璃主題套房,一晚300塊錢,吃的是博山菜,人均四五十塊錢,性價比還是挺高的。”如今,已經退休的張傳偉喜歡各處走走,博山給他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他表示,博山的文化內化于心,也外化于形,城區處處可見的文物古跡說明了一切。
![]()
世界琉璃看淄博,淄博琉璃看博山。作為琉璃文化的發源地,博山區的琉璃旅游產品線路正在日臻完善。
走進顏神古鎮景區,明末清初的民居經過修繕,已經成為藝術的長廊。博山區在清代以前稱作“顏神鎮”。如今的顏神古鎮景區即當年“顏神鎮”的一個角落。2022年試營業以來,顏神古鎮的游客接待量逐年攀升,去年已經超過50萬人次。
博山區歷史上就是知名的陶瓷琉璃之鄉,處處都是燒制鍋碗瓢盆的饅頭窯。現在,十幾處饅頭窯在顏神古鎮得到妥善保存,成為展示歷史文化的景點。一些帶有工業印記的老廠房,也被開辟成博物館,琉璃手工技藝體驗坊吸引大批年輕人。
“即將到來的周末,景區將針對淄博市在校大學生推出1元游覽景區活動,搭配手工體驗的套票僅需9.9元。”顏神古鎮營銷中心經理許逸群告訴記者,過去3年來,顏神古鎮一直在持續豐富景區業態,致力于打造演藝體驗新場景。接下來,景區的一個重點方向是增加NPC(指“非玩家角色”)互動環節,延長游客的游覽時間,強化對住宿產品的推介,吸引更多年輕游客和研學團隊。
珠圓玉潤、閃閃發光的琉璃藝術品,正在為博山區帶來源源不斷的客流。
在顏神古鎮游覽完畢,來自浙江杭州的游客黃國林和女朋友徑直走過馬路,來到對面的博山陶瓷琉璃大觀園。這里如今被稱為“網紅街區”,今年國慶假期門口的街道被外地車輛堵得水泄不通。
黃國林為女朋友精心挑選了一件玉兔琉璃掛件,花費70元。黃國林說,這些琉璃制品造型十分可愛,讓人很容易產生購買的欲望。在大觀園逛完,他們倆還將到附近的博山菜館吃飯,行程非常滿。
黃國林和女朋友在博山陶瓷琉璃大觀園游玩的同時,幾公里之外的博山“大街”,年輕的卞霖霖夫婦正在炒制和售賣魯山野栗子。作為土生土長的博山人,卞霖霖今年35歲,從小就跟漫山遍野的栗子樹打交道。成家后,他和對象來到“大街”,經營一家名為“栗香園炒貨”的門頭。
“大街”是博山區最有名的菜市場,南北長度約900米,擁有上千年的歷史。早上6點,卞霖霖已經趕到店里開始炒制栗子,7點多“大街”開始上人,周邊的住戶和外地的游客經常把街道擠得走不動道兒。平日里,卞霖霖在店里用特制的機器給栗子切皮,對象則在店外看攤兒。從農戶家五六塊錢一斤收購來的野山栗,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炒制流程,最終的售價是十一二塊錢一斤。
卞霖霖說,賣栗子掙的是“火候錢”,得能耗得住,毛毛躁躁是干不長久的。迄今為止,卞霖霖在“大街”賣栗子已經十多年,積累了大批回頭客。他說,眼見著“大街”的外地游客越來越多。當地政府部門也對“大街”進行了重新提升,不僅生活的煙火味兒濃,也更加干凈衛生。
因為文化底蘊厚重,為進一步厘清當地的文化資源,提升創新發展水平,博山區專門成立博山文化研究院。博山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李福源表示,近些年,博山區的旅游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全國各地趕來的游客,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似的進大景區,而是希望走進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看看當地人的生活,看看琉璃背后的故事和博山菜出名的原因。
有時候李福源出差去外地,也會關注當地的文化資源轉化情況。“實事求是地講,博山的文化底子非常厚,可以挖掘的東西多,創造性轉化層面現在還遠未達到理想水平。”李福源說,這幾年博山區已經意識到公共服務體系對于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性,正在逐步改善交通、住宿等條件。比如,顏神古鎮所在的山頭街道對于旅游市場環境整治非常重視。同時,博山區文化旅游新場景也不斷涌現,傳統的觀光游正在向“城市慢游”轉變,博山作為“寶藏小城”的含金量在不斷上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