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將再添一條游船航線。11月5日,記者從朝陽區水務局獲悉,壩河通航工程已進入最后收尾階段,壩河15公里游船航線開啟試航。目前,船閘調試、濱水空間改造、配套設施完善及蓄洪區建設等正在協同推進。
預計明年,該航線將正式投運,這條承載著千年漕運歷史的文化之河將以全新姿態正式亮相,乘客可從北京中心城區一直坐船至城市副中心。
![]()
壩河15公里游船航線開啟試航。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打造移動的水上景觀長廊
作為北京首條貫通中心城區與城市副中心的旅游航線,壩河頤堤港灣至溫榆河段有15公里航線,駝房營、北崗子、東壩、金盞4處雙向船閘已完成建設,進入試航階段。游船從頤堤港灣碼頭啟航,沿途穿越將臺、酒仙橋、東壩、金盞等核心組團,最終抵達副中心。
航線以“四季有景”的設計理念,打造出移動的水上景觀長廊。秋天,皓月橋邊的金葉水蠟層林盡染,水杉枝葉橙紅相間;春天,河畔的山桃、碧桃競相綻放,二月蘭、波斯菊等沿河次第開放。
這條航線不僅是一條觀光通道,也是激活水岸經濟的“黃金水道”。航線將北京太古坊、798·751藝術區、郎園Station等沿岸商圈、文創園區依次串聯。郎園Station文創園臨水不親水的東北角,如今成了黃金旺地;即將落成的北京太古坊,以生物多樣性理念融合濱水景觀,將成為水城共融的商業新地標;798·751藝術區、麗都商圈位于壩河沿線,成為文旅商融合的代表性點位之一。這條擁有八百年歷史的漕運古道,正逐步轉型為世界級濱水經濟區。
![]()
壩河15公里游船航線開啟試航。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步道+騎行道”,21公里濱水慢行系統貫通
除了乘船游覽,壩河兩岸21公里濱水慢行系統已實現貫通,形成“步道+騎行道”的復合型交通網絡,13座跨河橋完成橋下連通,市民、游客漫步濱水空間更加便捷。
目前,第四使館區段1.5公里林草水岸、酒仙橋路至郎園段2.3公里山碧桃水岸、機場第二高速至溫榆河段6.7公里濱水空間已開放,沿線配套建設了綜合驛站、游船碼頭及運動場地。
朝陽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力爭“十五五”期間實現剩余慢行系統貫通,達到兩岸43.4公里全線連通,上游連接北護城河,下游連接清河-溫榆河和北運河的慢行系統。在垂直河流方向,將43.4公里濱水綠道與沿線公園綠道、市政慢行路網連通,實現水網、綠網和路網“三網融合”。
![]()
壩河游船航線沿線景觀。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蓄滯洪區具備338萬立方米雨洪調蓄能力
目前,壩河口蓄滯洪區建設工程已面向社會開放,正在推進景觀綠化、閘房裝修等收尾工程,計劃12月底前全面完工。該工程治理范圍為壩河機場第二高速路至入溫榆河口段,全長6.7公里,建設面積達248.38公頃。
壩河作為溫榆河支流,西起東北護城河,東至金盞鄉沙窩匯入溫榆河,全長21.7公里,流域面積163.1平方公里,是北京市“西蓄、東排、南北分洪”防洪排水體系中“東排”與“北分洪”的核心通道,直接承擔中心城區及城市副中心的防洪排澇任務。
該工程新建2處蓄滯洪區,總調蓄容量達338萬立方米。目前3座分退洪閘、1座節制閘及1座船閘已完工,1座31米高的水情觀測塔主體工程也已完工,滿足汛情精準監測需求,平時還能作為觀光眺望設施使用。
在保障防洪功能的同時,壩河口蓄滯洪區對河岸空間進行了全面生態重塑。沿著河岸線1.15萬株觀賞樹有序分布,涵蓋39種鄉土觀賞樹種,形成了層次豐富、四季有景的生態綠廊,將成為秋季打卡壩河的最美風景線。此外,工程還保留了原有的成片林帶與大樹小島,為白鷺、夜鷺等鳥類提供了棲息之所,并與周邊農田形成完整食物鏈,打造大美野趣生態空間。
朝陽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壩河濱水空間治理,縱向串聯小區、公園綠地等城市資源,為市民提供優質的生態休閑空間,實現“推窗見綠、出門見景”;橫向實現水岸共治,打破“水是水、岸是岸”的舊格局,實現河道、綠地、建筑物融為一體。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編輯 白爽 校對 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