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鄉野長大的人,記憶深處總少不了這樣的畫面:秋收過后,玉米須被順手扔進灶膛引火,玉米葉隨意堆在院墻邊喂牛羊,而用絲瓜絡刷鍋碗時,還常被城里親戚調侃“太土”。這些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的副產物,在過去幾乎從不被視為資源,更像是勞作后不得不處理的“剩余物”。
2
它們曾是農人眼中無足輕重的存在,既不能換米面油鹽,也上不了集市攤位。可如今走進都市商圈,你會發現那些曾被嫌棄的“邊角料”,早已披上新裝,悄然登上消費舞臺——玉米須按斤計價賣到12元,玉米葉300片標價59.9元,連毫不起眼的絲瓜絡,一小節竟能賣出79元高價。
3
從前無人問津的鄉土殘余,為何如今成了城市人爭相購買的“生活好物”?曾經令人避之不及的繁重農事,又怎會變成家長主動付費讓孩子參與的親子項目?這背后,不只是價格的變化,更是一場關于價值認知的深層遷移。
![]()
4
從田間廢棄物到城市新消費
步入城市的精品超市或文創市集,你會發現昔日農村的“累贅品”已煥然一新。包裝精美的小布袋里裝著干燥玉米須,單價可達每斤12元;整整齊齊碼放的玉米葉,三百張售價59.9元,折算下來竟比普通紙巾還要昂貴。
5
就連被掏空切段的玉米芯,也被改造成寵物鼠專屬磨牙玩具,標價近16元一包,其原材料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類看似不起眼的農產品副產品,正通過商業重塑實現華麗轉身。
6
這種轉變的本質,在于市場對“天然屬性”的重新定義與高度認可。早年農村生活條件有限,人們只關注玉米粒能否充饑、能否變現,其余部分自然淪為附屬品,甚至成為焚燒處理的對象。
7
而今城市消費者愈發追求健康、環保與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原生態”“無添加”成為主流偏好。商家敏銳捕捉這一趨勢,為傳統農業殘留物賦予全新定位:玉米須化身為“利尿清熱養生茶”,玉米葉升級為“零塑可降解餐盤”,玉米芯則轉型為“天然安全寵物玩具”。
8
盡管這種價值重構值得肯定,但也需警惕過度包裝帶來的虛高定價。某些所謂高端玉米須茶,實際僅為日曬風干后的普通須條,卻因嵌入禮盒、搭配文案,價格翻升數倍,實有借“自然”之名行溢價之實的嫌疑。
9
消費者真正愿意買單的是那份純粹與真實,而非層層包裹的營銷外殼。當“天然”被異化為“奢華包裝下的商品表演”,其原本意義便開始流失。
![]()
10
從“謀生手段”到“付費項目”
老一輩人提起農活,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疲憊與艱辛。比如扒苞米,凌晨四點就得下地,寒風吹裂手指,玉米葉邊緣如刀鋒般劃破皮膚,一天勞作結束,腰背酸痛得難以直立。
11
那時父母拼盡全力供子女讀書,目的只有一個:讓他們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不再靠體力換取微薄收入。誰能預料,幾十年后,同樣的動作卻被搬進了商場,變成了孩子們興奮排隊體驗的“玉米樂園”。
12
如今的城市家庭,心甘情愿支付門票,只為讓孩子親手掰下幾穗玉米、踩一腳泥巴田。那些曾被視為苦難象征的農事操作,如今卻成了稀缺的“自然互動游戲”。
13
這一反差的背后,折射出當代家庭對“自然教育”的深切渴求。現代兒童成長于高樓林立之間,五谷不分者不在少數,許多孩子直到小學仍分不清水稻與蘆葦,更無法理解食物從何而來。
14
“室內玉米園”“付費割稻體驗”等項目的興起,正是為了填補這份認知空白。以2023年海南推出的水稻收割活動為例,最初每人收費僅10元,后來加入專業攝影服務后,價格躍升至288元,報名人數依然持續增長。
15
家長們所圖并非讓孩子真正掌握耕種技能,而是希望他們通過親身勞作,體會到糧食來之不易,懂得珍惜與感恩。一次彎腰割稻的經歷,勝過千句說教。
16
然而也有項目因定位偏差而難以為繼。一位年輕人嘗試推出“十元暢割麥田”活動,結果半天未能回本。問題并不在于需求不足,而是目標人群錯配。
17
若將此類項目落地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對接學校研學課程,整合交通、餐飲與住宿資源,便可形成閉環式消費鏈條。畢竟這類體驗的核心價值,并非“完成農活任務”,而是“傳遞勞動的意義”。一旦淪為拍照打卡式的淺層活動,便失去了持久生命力。
![]()
18
鄉土經濟新出路
提到絲瓜絡,農村出身的人再熟悉不過:成熟老絲瓜晾曬脫皮后,內里留下的網狀纖維堅韌耐用,既能用來洗碗去油,也能制成鞋墊、搓澡巾,環保又實用。
19
過去誰若日常使用它清潔廚具,還會被譏諷“不懂享受現代生活”;但今天在城市實體店中,一段手掌大小的絲瓜絡竟標價79元,網絡平臺更有商家開出87元高價,引發“是否離譜”的廣泛討論。
20
但在河南信陽,一位返鄉創業者卻將這尋常物件做成了大產業。他組織村民規模化種植絲瓜,統一采收加工,一年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產品遠銷歐美,深受海外消費者青睞。
21
絲瓜絡的逆襲之路,正是傳統鄉土產品成功“切換賽道”的典范案例。在國內部分市場,商家往往聚焦短期溢價,忽視產品本質,導致消費者質疑“是不是割韭菜”。
22
而在國際市場,絲瓜絡因其可生物降解、不傷器皿、不含化學成分等特點,完美契合西方消費者對綠色生活的追求。更重要的是,這位信陽帶頭人并未止步于原料輸出,而是進行深加工與品牌化運營。
23
他將絲瓜絡設計成系列環保家居用品,包括鍋鏟保護墊、浴室清潔球、身體護理搓巾等,并根據海外用戶習慣調整尺寸與包裝,極大提升了附加值。
24
這一實踐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啟示:老物件本身并非沒有價值,關鍵在于如何“重新賦能”。當前跨境電商渠道日益成熟,亞馬遜、速賣通等平臺上,“中國手工自然制品”正贏得越來越多國際買家喜愛。
25
無論是竹編收納籃、草木染棉麻布,還是陶土炊具、手工蠟染桌旗,都在海外市場找到穩定受眾。取勝之道不在低價傾銷,而在挖掘背后的文化邏輯與生活哲學。
26
例如將絲瓜絡與“中國傳統低碳生活方式”綁定傳播,講述其百年使用的智慧與生態理念,不僅能增強產品辨識度,更能構建文化認同感。唯有如此,鄉土制造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
27
結語
無論是玉米的副產物、農事體驗項目,還是絲瓜絡這類傳統用品,它們的價值躍遷,本質上是鄉土資源與現代消費需求的一次深度對接。
28
過去我們總以為鄉村貧瘠、缺乏價值載體,可現實證明,只要找準方向、創新表達,泥土里蘊藏的每一份饋贈都可能成為寶藏。
29
這些“新發現”的真正意義,不僅體現在經濟收益的增長上,更在于喚醒了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重新審視。那些曾被遺忘、輕視甚至拋棄的日常之物,恰恰承載著最本真的自然智慧與生活美學。
30
當我們學會用新的眼光看待故鄉的一草一木,便會明白:真正的財富,從來不在于遠方,而一直靜靜躺在我們出發的地方。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