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榮耀》大結局沒有像大多數諜戰劇那樣選擇一個開放式的懸而未決,而是選擇用幾個關鍵場景對話來詮釋這段真實歷史的結局。
既然結局是悲壯的,那不如將這段悲壯演繹得淋漓盡致!
大多數追劇諜戰片的觀劇體驗側重點都會放在懸疑解密上面,或在充分利用敵人的政治斗爭中走鋼絲,或在精巧設計的邏輯中成功脫險。追的是邏輯上的嚴謹性,看的是配合上的默契度。
![]()
《沉默的榮耀》在劇情設計上沒有辜負觀眾。吳石赴臺后搜集的第一份情報就遇到了大麻煩,與交通員接頭時發現交通員已經被特務盯上,單線聯絡的交通線遭到破壞,自己還成了保密局的重點關注對象,每一次機會都盡力了,但最終還是靠公干去香港在酒會上完成了情報交接。
邏輯上嚴絲合縫,期間的每一個環節出任何差錯都可能前功盡棄,甚至是直接暴露,沒有豐富的地下情報工作經驗根本不可能勝任這種任務。
在海東青計劃泄露后,蔣介石震怒,國防部開始接受內部審查,吳石和聶曦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隔離在辦公室。在這種突發的、完全被動的局面中,吳石硬是利用段退之和毛人鳳之間的利益沖突找到了破局線索。
這期間,吳石和聶曦的配合可謂心照不宣。
劇情堪稱精巧絕倫,結局更是畫龍點睛。因為所有人關注的“干了什么事?”以及“怎么干成的?”這兩個疑問最終都離不開靈魂一問“為什么要這么干?”!簡而言之,每一個行為背后都隱藏著動機!
而吳石的動機一度也是毛人鳳、甚至是蔣介石的困惑!
《沉默的榮耀》的大結局中,保密局局長毛人鳳心中有一個很大的疑惑,他想不通,像吳石這種級別的國府高級軍事將領,深受蔣介石賞識,要錢有錢,要地位有地位,有什么理由要為共產黨做事呢?
相信這在當時是大多數人的疑惑,即便放在現在,也還是有人不理解。
毛人鳳問吳石:“您是哪年加入的共產黨?”
吳石答:“我從未加入過共產黨!”
毛人鳳更疑惑了:“你既然沒加入共產黨,那你干嘛要背叛黨國呀?”
吳石答:“我沒有背叛黨國,我忠誠于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黨國。是那個無數仁人志士,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前赴后繼的黨國。是那個在北伐時期,所向披靡的黨國......”
這段對話,問得切中要害,答得擲地有聲!吳石當真自始至終都沒有加入共產黨,但他的的確確又在為共產黨做事。
話雖然不長,但每一句都坦誠而坦蕩,解答了坐在審訊室的毛人鳳的困惑,解答了站在審訊室玻璃外蔣介石的困惑,也解答了觀眾的困惑!
![]()
與其說吳石忠誠于中山先生的‘天下為公’的黨國。不如說吳石是忠誠于自己的信仰,這份信仰與黨派無關,只與自己當初的理想有關。
正如吳石所說:“宣統退位那年,我才十幾歲,跟著先生們舉著‘共和’的牌子上街,腳都磨破了也不覺得疼。”“我無黨,但有國,你們把國家裝進私囊,我只好把私囊撕開。”
電視劇限于藝術呈現形式,限于篇幅只能給出這樣一個簡練的答案,真實的歷史中,吳石是否真的這樣表述過也無據可查。但從吳石的一生際遇和每次面對際遇所作的選擇中去看,這個答案經得起歷史推敲。
1894年9月14日,吳石出生于福建閩侯縣螺洲鄉的一個寒儒之家。在封建社會,能供孩子讀書的家庭并不多,寒儒這個詞既說明了吳石家有讀書的傳統,也交代了雖然能供孩子讀書,但家境遠遠算不上優渥。
時勢造英雄,特殊的時代是風險,同樣也是機遇。
吳石8歲入公學,12歲趕上清朝廢除科舉制度,吳石小學的結尾上的是新學。啟蒙教育對一個人性格的形成,乃至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新學新老師,尤其是從國外留學回國的老師能帶給學生全新的思潮,幫助他們建立在那個時代建功立業的價值觀。
1911年的武昌起義拉開了推翻清朝統治的革命大幕。革命從標新立異一路走成了時代潮流,雖然北伐是當時的時代強音,但革命畢竟不是鬧著玩的,革既得利益集團的命弄不好會把自己的命搭進去。
每個時代都是這樣,當大多數人還在觀望,有一部分人已經選擇了行動,17歲的吳石毅然選擇了報名參加北伐學生軍。正是從那時起,吳石走上了軍人的道路,為的是心中的理想,參加革命推翻帝制。
北伐學生軍剛到南京,清政府代表袁世凱與南方革命黨人在上海英租界舉行政治談判達成了一致,清帝退位,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帝制推翻了。學生軍北伐就隨著南北議和的達成而告終。
吳石因參加北伐學生軍而得以被編入武昌第二預備軍官學校受訓兩年,隨后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這為吳石的軍人職業生涯奠定了堅實基礎,在保定軍校,吳石學習到了系統的軍事理論和戰術戰略,而且結識了很多在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起到關鍵作用的重要同學。
這些同學里面有后來成為桂系首領的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有后來在福建南部組織民軍抗擊軍閥的張貞,還有小學同學吳仲禧。
1915年吳石考入保定軍校第三期,1916年,吳石從800多名學員中以總分第一的優異成績從保定軍校畢業。總統黎元洪親授畢業證書。吳石的年終考試和畢業考試都是全校第一,被蔣介石授予“軍中狀元”稱號。
這是《沉默的榮耀》劇中東南軍政長官陳誠、國防參謀總長周至柔總稱吳石為學長的原因,也是蔣介石稱吳石為“吳狀元”的由來。
吳石以優異的成績從保定軍校畢業,本來是奉命去福建當地從軍,但因為盤踞在福建的軍閥李厚基并不是真心革命,對革命黨和革命勢力都有所防備,吳石不得志,經張貞介紹轉而投奔閩南的驅李民軍。
反封建革命變成了反軍閥革命!
但這次驅李運動沒有成功,吳石轉而投奔李烈鈞成立的征閩軍,隨軍武力驅李,消滅軍閥。24歲的吳石第一次擔任的軍職是上尉參謀。
驅李民軍和征閩軍都是臨時性組織,缺乏政治目標,也缺乏后方支援,這就注定了結局。從1918年到1922年四年時間里吳石從驅李民軍到征閩軍,又從征閩軍回到驅李民軍,都不算成功。
1922年,吳石染病休養。
兩年后的1924年,馮玉祥在河南組織國民軍,吳石前往,先在第十四師就任軍械處長,后來去北平南苑干校就任上校教官。又過了兩年,1926年春,國民革命軍在廣東誓師北伐,張貞部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四師,吳石應張貞之邀重回張貞部任參謀長。
1927年北伐中止,吳石在上海閑居了一段時間。很快,方聲濤回閩主政,吳石應召回閩任省政府軍事廳參謀處處長。受當時大環境所限,吳石郁郁不得志,8個月后,在方聲濤的支持下吳石考入日本陸軍大學。
1934年吳石回國參加抗戰,任職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由于吳石有日本留學的經歷,而且成績突出,被安排負責對日情報工作,蔣介石每周都會召見吳石,咨詢對日作戰方面的情況和建議。
1940年底,吳石在桂南會戰中取得戰功,經白崇禧推薦升任第四戰區中將參謀長。在國軍中晉升之路如此之快的吳石也看到了國軍內部的不團結,蔣介石因為“北遏共軍,南除異己”而坐視日軍大舉進攻湘桂。
吳石憤而辭職!
抗戰勝利后,吳石隨軍接收上海又親眼目睹了太多中飽私囊的腐敗事件。從失望到絕望的吳石發出感慨:“國民黨不亡沒天理!”
后受同學吳仲禧與至交何遂的影響與我黨建立聯系并開始為我黨做事。
吳石一生志在革命,先是反封建革命,繼而是反軍閥革命,然后是對國民黨的失望,最后轉變成為共產黨提供情報,為解放而努力。
電視劇《沉默的榮耀》的最后,蔣介石還抱有一絲僥幸,當受蔣介石委托的蔣經國告訴吳石:如果你現在回心轉意,與共產黨劃清界限,事情還有回轉的余地。但吳石的回答依然斬釘截鐵:“蔣先生的黨國人人心中有自己,大多心中有派系,少數心中有黨國,唯獨無人心中有人民!”
![]()
是的!他從沒背叛自己曾經追隨過的黨國,只是蔣介石的“黨國”后來走偏了,辜負了人民,辜負了革命,也辜負了他的一顆赤子之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