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緬泰邊境克倫邦KK園區突然響起密集爆炸聲。
緬甸國防軍直接用上了炸藥和無人機,不少園區建筑都被炸成了廢墟。
![]()
這事動靜大到鄰國泰國的居民都聽得一清二楚,更讓人意外的是,園區里的守衛見軍方來真的,居然直接打開大門,任由上千人朝著莫伊河跑,最后這些人全逃到了泰國。
KK園區在電詐圈子里可是“臭名昭著”,長期盤踞在緬泰邊境。
之前緬甸軍政府對這種電詐園區,基本就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這次突然下這么狠的手,我當時刷到新聞就納悶,這事兒肯定沒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
![]()
查獲的30多套星鏈接收器、抓了2198人,看著像那么回事兒,但上千人能輕易逃脫,還用遠超常規的規模去爆破,這些細節都在說“不尋常”。
KK園區的“掃黑”
緬甸國防軍對KK園區的突襲,從一開始就透著“反常的高調”。
10月16日行動當天,軍方不光搜了100多棟園區建筑,還查出30多套星鏈接收器和配件。
![]()
可能有人不知道這設備的作用,對電詐團伙來說,這玩意兒就是“核心武器”能繞開緬甸當地的通信監控,跟全球的境外指揮層隨便聯系,電詐活動根本不受地域限制。
緬甸官方媒體《緬甸日報》說這次抓了2198人,但沒幾天泰國政府就統計到,有超1200名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入境,這些人基本都是從KK園區逃出來的電詐相關人員。
本來想這就是正常的掃電詐操作,但后來發現不對啊,要是軍政府真心想根除電詐,怎么不提前把邊境封了?
上千人說逃就逃,這漏洞也太大了。
![]()
更讓人矚目的是后來的“清場”環節,軍方不滿足于搜查和抓捕,直接用炸藥和無人機炸建筑。
爆破的巨響在泰國邊境城市都能聽見,當地居民拍的視頻里,園區上空全是濃煙,碎片到處飛。
這種規模的行動,早就超出“掃黑”該有的范疇了,更像一場特意做給別人看的“主權表演”。
緬甸軍政府的“難”
其實在突襲KK園區之前,緬甸軍政府早就陷入了“內憂外患”的泥潭,根本沒精力管妙瓦底的電詐勢力。
妙瓦底那片地方,長期被克倫族三大軍閥牢牢控制著蘇奇督管北部,蘇茂管中部,蘇丁溫管南部,KK園區正好在蘇丁溫的地盤里。
![]()
這三個人還結成了緊密的同盟,以蘇奇督為首,手下有6000多名武裝人員。
而緬甸政府軍在當地只部署了200人,兵力差距懸殊到政府軍基本沒啥存在感。
軍政府也不是沒試過收回控制權,早前曾逼迫三人接受“招安”,把私兵改成克倫邊防軍;后來還勒令三人辭職,想瓦解他們的勢力。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緬甸內戰爆發后,軍政府自顧不暇,只能默認三人重新掌權,到了后來,這三人索性自立門戶,公開跟軍政府叫板。
雪上加霜的是,軍政府的財政和軍事狀況越來越差。
![]()
國庫赤字高到連基本運轉都難維持,內戰打了這么久,政府軍節節敗退,控制的國土面積只剩全國的40%,這是幾十年來都沒出現過的潰敗。
北部的曼德勒是軍方的物流樞紐,一場地震把道路震斷、橋梁震塌,前線部隊的物資運不過去,甚至出現了斷糧危機。
如此看來,軍政府連自保都成問題,哪還有心思去管電詐園區?
美緬的“交易”
就在大家都覺得緬甸軍政府要一直難下去的時候,局勢突然出現了“戲劇性反轉”。
政府軍一改之前的頹勢,先后收復了蠟樹、德貝金等城市,控制的國土面積回升到全國的50%。
![]()
反軍政府的武裝則士氣低落,曼德勒的人民防衛軍(PDF)甚至得開心理健康班,幫成員疏導戰敗后的負面情緒。
本來以為是軍政府突然變強了,后來才發現,這場反轉的關鍵是美國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轉向美國成了軍政府的“救命稻草”。
特朗普上臺后,先砍掉了對反軍政府武裝的援助,要知道,之前美國給PDF的援助,可是PDF的“命根子”。
PDF控制區經濟差,內部派系又雜,地方武裝還不肯上交收入,沒了美國援助,PDF連成員工資都發不出,根本沒法打仗,戰斗力一下就垮了。
![]()
緊接著,美國主動給緬甸軍政府釋放“友好信號”。
特朗普親自給軍政府領導人敏昂萊寫信,信里不光商量對緬甸加征關稅的事,還用上了“閣下”這個稱謂。
在拜登政府時期,美國完全拒絕跟軍政府溝通,“閣下”這個稱呼,相當于變相承認了軍政府的合法性,這讓敏昂萊高興壞了。
敏昂萊也很快“投桃報李”,回信里把特朗普夸了一頓,還順勢提了拜登2020年大選“作弊”的事,這番表態正好說到特朗普心坎里。
![]()
雙方的“默契”很快落地:美國財政部解除了對軍政府4名核心成員和3家企業的制裁,軍政府則跟共和黨御用的游說企業DCI集團簽了合同,每年付300萬美元,讓DCI幫著在華盛頓游說,鞏固美緬關系。
說到底,這場“美緬蜜月”的核心是稀土資源的交易。
緬甸是全球第三大稀土生產國,而稀土是美國高科技產業鏈的關鍵原材料。
之前中國從緬甸進口了不少稀土,這讓急于擺脫對中國稀土倚重的美國十分眼紅。
路透社報道過,特朗普團隊內部明確提出“用政策換稀土”的提議,副總統辦公室還專門開會討論具體細節美國給緬甸“合法性認可和制裁解除”,緬甸給美國“稀土優先供應權”,雙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
很顯然,有了美國的支持,軍政府終于“腰桿變硬”,不僅在內戰中扭轉頹勢,還騰出手來處理KK園區。
這場突襲,說白了就是軍政府向美國展示“治理能力”的最好證明,是給美國的“投名狀”。
不過大家別以為電詐就這么被根除了,雖然KK園區被端了,但只要仔細看就會發現,電詐的利益鏈根本沒斷。
行動過去半個月,政府軍和蘇奇督的武裝從沒發生過正面沖突,這說明軍政府沒打算徹底推翻軍閥的控制。
上千電詐相關人員逃脫,而且妙瓦底的電詐園區遠不止KK一個,其他園區還在正常運轉,軍政府只是“敲山震虎”,不是“趕盡殺絕”。
為啥會這樣?還是“利益”兩個字。
![]()
電詐是暴利行業,妙瓦底的賭博產業年營收就有10多億美元,電詐的收益只會更高。
對財政赤字高企的軍政府來說,電詐帶來的稅收和“灰色收入”是重要的資金補充;對軍閥來說,電詐是維持武裝勢力的“經濟支柱”。
只要雙方的利益需求還在,就不可能真正根除電詐,這次突襲,不過是軍政府在“向美國表忠心”和“維持利益平衡”之間找的平衡點。
這場圍繞KK園區的博弈,本質上是小國在大國夾縫中求生的縮影:緬甸軍政府借美國的政策和資金擺脫困境,美國借緬甸的稀土鞏固高科技產業優勢,而電詐、軍閥,不過是這場棋局中的“棋子”。
![]()
軍政府今天能為了稀土合作突襲園區,明天也可能為了財政收入默許電詐卷土重來。
毫無疑問,國際政治的永恒邏輯就是“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KK園區的爆炸聲早就停了,但圍繞稀土、地緣、利益的博弈,還在緬甸的土地上悄悄進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