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美國海軍“尼米茲”號航母戰斗群在南海執行退役前的最后一次現役任務時,竟出現連續事故。
![]()
短短半小時內,一架MH-60R“海鷹”直升機和一架F/A-18F“超級大黃蜂”戰機先后墜海。
幸好人員全部獲救,但這起連環事故立刻在美軍內部和國際社會引起轟動,事故發生的地點非常敏感——南海。
這片海域最近本就因為美軍頻繁活動而緊張,如今航母群又出事,讓外界不禁質疑:美軍的戰備狀態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
尼米茲號出事,美軍的“內部麻煩”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事后接受采訪時,把責任推給燃料問題,稱可能是“劣質燃油”或“油料污染”導致的,還特別強調“不是人為破壞”。
![]()
這番說法看似是在找出技術原因,實際上卻暴露出美軍后勤體系的更大漏洞,根據太平洋艦隊的初步調查,確實發現燃油存在問題。
問題在于,航母使用的JP-5型航空燃油按照規定必須經過多層檢測和過濾,任何異常都不該流入戰機或直升機油箱。
如果燃料真的被污染,就說明后勤監管體系出現嚴重失職,這意味著,從燃料采購、運輸到檢測、加注的每個環節都可能有漏洞。
更深層的隱患在于——“尼米茲”號實在太老了,它1975年服役,是美軍服役時間最長的航母之一,至今已五十年。
美國政府問責辦公室早就警告過,這種老航母的零件很多早已停產,維修常常要“東拼西湊”,甚至用舊零件頂上。
再加上這艘航母已經連續執行海外任務超過七個月,設備磨損嚴重,官兵也長期超負荷工作。
![]()
最近美國政府又陷入停擺危機,軍人工資一度發不下來,士氣本就低落,種種壓力疊加之下,小問題不斷積累,最終引發了這場連鎖事故。
中國遞出橄欖枝,美國尷尬接不接
事故發生后,美國忙著調查原因,還要處理輿論壓力,相比之下,中國的反應顯得從容而有分寸。
![]()
外交部發言人公開表示,如果美方提出請求,中方可以“從人道主義角度”提供幫助,這句話是有立場的。
因為這時候中美剛剛在貿易問題上達成初步共識,中方此舉既是釋放善意,也向世界表明,中國不是主動制造麻煩的一方。
與此同時,這句話也擊碎了網絡上一些陰謀論,比如有人說“中國用電磁干擾導致墜機”,但這種說法完全不成立。
![]()
因為這并不是美國第一次在南海遇到事故了,2017年“麥凱恩”號驅逐艦和“菲茲杰拉德”號驅逐艦連撞兩次,造成17人死亡。
2021年,“康涅狄格”號核潛艇在南海海底撞山,2022年,F-35C戰機在南海“卡爾·文森”號航母降落時發生墜海,造成7人受傷、戰機也損毀。
所以,中國沒有理由主動挑事,也沒有必要自毀形象,中方的態度很明確:愿意提供幫助,但順便指出,美軍在南海頻繁派艦機,才是風險的來源。
![]()
換句話說,事故不是中方造成的,而是長期在敏感區域高頻活動導致的,這種表態的策略性非常明顯。
一方面,顯示出中國的善意和大國風范;另一方面,也保留了外交空間,讓美國處于相對被動的位置。
外界解讀各不相同:有人認為這是中國自信的表現,也有人覺得帶有一點“旁觀者心態”。
![]()
不管怎樣,這種模糊處理本身就是一種外交手段。中方既展現了立場,又避免直接指責,控制了話語權。
對美國來說,這種局面很尷尬,一方面,他們自稱“世界警察”,一方面在中國周邊出事,還可能需要依賴中方的人道援助。
中美雙方在戰略心態上的差距通過這件事顯露無疑:美國顯得被動應對,而中國則冷靜、謹慎而有控制力。
![]()
可以說,這次事件不僅是一次單純的軍事意外,也反映出雙方在處理外交和安全事務上的心態差異。
而對于美國而言,如果真的讓中國幫忙,存在技術和安全風險,而且這不僅是技術問題,還有面子問題。
向中國求援,相當于承認其在南海沒辦法獨立解決問題,美國自認為是全球最強國家,這種“示弱”幾乎無法接受。
![]()
外界普遍認為,美國最終可能會選擇自己解決問題,即便代價高、效率低,也不想主動求助。
不管最終打撈成功與否,這次事故已經暴露出一個現實:美國在亞太的絕對優勢正在減弱,中國在本土附近有能力快速應對、掌握主動權。
這次事件表面上是一次技術事故,實際上是大國博弈的縮影,美國在南海的行動能力受限,而中國的應對能力正在提升,能在關鍵時刻從容操作。
![]()
參考資料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