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這樣的感覺:飯后總覺得胃里有些堵著,不順暢,一股氣似乎卡在胸口與腹部之間,上不來也下不去。過一會兒,便開始不由自主地打嗝,有時還會伴著些許惡心感,嘴里發干,但又不想喝太多水,整個人也跟著煩躁疲憊起來。這種感覺,說不上是多大的病痛,但卻實實在在地擾亂了飯后的片刻安寧。
在中醫看來,這一連串不舒服的根源,往往指向一個核心問題——胃氣上逆。我們可以把正常胃氣的運動想象成一個傳送帶,它能將初步處理過的食物向下輸送,但如果因為某些原因,這個傳送帶的方向反了,該往下的氣反而向上沖,就會引發噯氣、呃逆、惡心甚至嘔吐這些癥狀。那么,什么力量能讓這股叛逆的胃氣重新恢復順降呢?答案就是橘皮竹茹湯。
![]()
橘皮竹茹湯是出自《金匱要略》的理氣劑,能夠降逆止呃、益氣清熱,主要針對的是胃虛有熱引起的呃逆或干嘔,癥見虛煩少氣、口干、舌紅嫩、脈虛數等,該方由橘皮、竹茹、人參、生姜、甘草、大棗組成,適用于妊娠嘔吐、幽門不完全性梗阻、術后呃逆等胃虛有熱證候。
橘皮竹茹湯是中醫里一個很常用的方子,主要用來對付那種老是打嗝、惡心或者嘔吐的情況。您可能聽說過,有些人一緊張或者吃多了熱性食物,就會感覺胃里不舒服,氣往上頂,止不住地想打嗝或嘔吐。這種情況,簡單來說,就是胃里面太熱了。
![]()
之所以胃熱會引發這些問題,是因為胃氣應該是往下走的,這樣才能順利地把食物推向腸道,因為從人體結構上來說,腸道就是在胃的下面。但如果胃里有了熱邪,比如某一天,您可能因為吃了太多辛辣油膩的東西,或者情緒煩躁、壓力大導致體內生熱,胃就會變得像裝滿熱水的熱水袋一樣,熱氣騰騰的。這股熱力會干擾胃氣的正常運行,讓它不降反升,這就叫上逆。您可以想象成,胃本來是個平穩的管道,通過向下的“氣”把食物輸送出去,熱邪一來,就像往里面加了火,“氣”就被逼著往上冒。
那么,為什么橘皮竹茹湯能針對這個問題呢?那這就得從方子組成來看了。一方面,橘皮就是陳皮,陳皮味苦辛性溫,歸肺脾經,可以理順肺氣,讓氣不再亂跑;竹茹味甘性微寒,歸肺胃心膽經,它是清熱的,能把胃里的那股熱邪給化解掉。
但是,光靠陳皮和竹茹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嗎?顯然并不是的。所以另一方面就很重要了,大家發現沒有,明明是“胃熱”,卻用了人參、生姜、甘草和大棗這些溫補的中藥,這是為什么呢?還記不記得前面我們說了,橘皮竹茹湯是用來針對胃虛有熱的方子,所以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注意到胃氣虛是本,而氣虛就是寒,這是一個“本寒標熱”的情況,所以這里要用到人參、甘草、生姜、大棗,而且分量都很大。上面我們拿管道舉例子,這里繼續,橘皮竹茹湯證實際上一方面是體內有熱讓這個“氣”往上走,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胃虛,吹不動這個“氣”了,所以才會出現上逆的情況。
![]()
明白了橘皮竹茹湯的組方思路,下一個關鍵問題便是:我們該如何判斷這個方子是否適合自己?或者說,具體有哪些身體發出的信號值得我們留意呢?
首先,最核心的表現是打嗝,聲音通常比較低緩,感覺有氣無力,不像實熱證那樣高亢有力,而且往往是持續或反復發作的,尤其在身體疲憊或情緒不佳時更容易出現;心里覺得有些煩躁,但精神上又是疲憊的;可能伴有口干,卻并不想大量飲水;此外,由于胃氣本虛,中焦動力不足,整個人容易感到神疲乏力,食欲也可能不振;除了上述感受,橘皮竹茹湯證典型的舌象是舌質偏紅,但質地比較嫩,舌苔可能微黃或偏少,脈象則常表現為虛而略數。
那么什么人容易出現這種問題呢?
例如在久病之后,身體氣血被耗傷,脾胃之氣自然也相對虛弱;或者因為用藥過于峻猛,如過度地吐、下,損傷了胃氣;又或是熱性病的后期,大的邪氣雖已祛除,但體內仍殘留些許余熱,同時正氣尚未恢復。所以從人群上看,素來脾胃就比較薄弱的人,如果再加上情志不舒暢、思慮過度,或者病后調養不當,就更容易出現這種證候。
橘皮竹茹湯是為胃虛有熱而設,如果呃逆或嘔吐是由于純粹受寒引起的,比如喝了大量冷飲或腹部受涼后發生的,其表現往往是胃脘冷痛、得熱則減,吐出物多為清稀痰涎等,這時就需要用到別的方藥,比如上期講的旋覆代赭湯。反之,如果是實火或食積導致的胃熱,其表現多為呃聲高亢洪亮、口臭、大便秘結、腹脹拒按等,橘皮竹茹湯也是不太適合的。這里要提醒大家一下,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千差萬別,使用方子前需要專業的醫師來判斷,切勿僅憑一兩個癥狀就自行對號入座并冒險用藥。
![]()
今天咱們來看一個江蘇省中醫院主任醫師、江蘇省名中醫、國醫大師徐景藩老先生的醫案。女,41歲。主訴:胸骨后燒灼感半年。病史:患者半年前出現胸骨后燒灼感,伴有泛酸,常于情志抑郁時出現或加重。偶有惡心欲吐。納少,大便正常。舌苔燥膩,黃白相兼。曾多方診治未見明顯改善。
分析:患者以胸骨后燒灼感為所苦,伴見泛酸,四診合參,中醫診斷為反酸。患者女性,年近六七,自訴常有情志不遂,癥狀每于此時發作或加重,觀其舌苔黃白相兼,辨證當屬肝郁化熱,濕濁中阻,治以泄肝和胃、苦辛通降為大法。方取橘皮竹茹湯加減。告知服藥相關事宜,藥治以外當予心理疏導,并注意飲食起居。
藥用:黃連2g、法半夏10g、厚樸10g、麥冬10g、枇杷葉(布包)10g、橘皮絡各6g、竹茹10g、枳殼10g、白芍15g、白蒺藜10g、生麥芽30g、佛手10g、合歡花10g、綠梅花10g、百合20g。服藥4劑后反酸及胸骨后燒灼感均有減輕,14劑服畢前癥均有顯著減輕,唯納少仍有,原方加炙內金10g、炒麥芽30g、黃連改1.5g,去半夏、竹茹。續服15劑,后患者食欲改善,精神好轉,癥狀皆平。后門診隨訪兩月,偶有反復,連續上方服藥3~5天即可緩解。
這個醫案,說到底是情緒和脾胃較勁的故事。患者是位四十出頭的中年女性,家庭、工作的壓力可想而知。患者的主要問題是“燒心、反酸”,而且一遇到情緒問題就加重,這幾乎是再明顯不過的肝氣不舒的問題。
再看細節,舌苔黃白相兼還燥膩,說明有濕濁堵在中間,道路不通,而發黃則暗示堵久了已經開始化熱。另外,肝氣橫沖直撞,第一個受影響的就是胃,胃氣本該下降,現在被頂得往上跑,人大概率就會反酸、燒心、想吐。
從方子來說,雖然看著藥味很多,但走的還是橘皮竹茹湯的思路,一方面清熱降逆,另一方面養護脾胃,然后又多加了一些疏肝解郁的中藥,這才把問題解決。
了解了橘皮竹茹湯的方方面面之后,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張古方所蘊含的思路,能否為我們平日的身體調養提供啟發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在飲食選擇與習慣上,我們可以借鑒其扶正祛邪的思想。方中用人參、大棗、甘草來補益胃氣,對應到生活中,便是要顧護脾胃之氣。平時應多攝入性質平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藥、白扁豆等,為脾胃提供充足的能源,使其有力運轉。同時,要避免過度食用生冷、油膩之物,這些會直接損傷脾胃,導致氣機凝滯;還有過多辛辣、煎炸及溫補過頭的食物,這些容易在體內產生積熱,擾動胃氣。飲食有節、口味清淡,便是對胃氣最好的補益之法。
其次,在情志與起居的調攝上,可以學習其梳理氣機的智慧。陳皮在方中負責理氣,對應到生活中,就是要保持情緒舒暢,避免氣機郁結。長期的憂思、惱怒、壓力都會直接影響肝氣,進而橫逆侵犯胃腑,導致胃氣上逆。因此,找到適合自己的減壓方式,保持心態平和,讓氣機順暢,本身就是一劑良藥。在起居上,要避免勞倦過度,尤其忌熬夜,因為睡眠是身體恢復的重要手段,規律作息就是最好的“人參”,能防止胃虛狀態的出現。
最后,橘皮竹茹湯證的那些輕微癥狀,如偶爾的噯氣、口干、疲憊,都是身體發出的早期警示。當我們出現這些信號時,不應忽視,而是應立刻反思近期的飲食、情緒與作息,并主動進行調整。
![]()
這張方子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或許是一種關照自身的思維方式。橘皮竹茹湯是在提醒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應當偶爾停下腳步,傾聽身體發出的細微聲音并學會辨識這些信號,并用飲食、情志與作息的調整去做回應。而這,才是我們學習中醫知識的最終目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