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剛坐上首相寶座第九天,特朗普的專機就落地東京。
第十天,雙方在防衛省簽約,5500億美元的投資清單,一字不落,全部確認。
美日同盟迎來“新黃金時代”?仔細一看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
特朗普第二任期搞起了全球基線關稅,可日本一邊跟著喊美日同盟的口號,一邊往中國砸了不少真金白銀。
中國商務部的數據擺在那,前三季度整體外資情況不算太好,但日本對華投資的增長幅度,在主要投資來源國里排第一。
這事兒初看有點矛盾,畢竟美國是日本的重要盟友,特朗普這套關稅政策又是沖著重構全球經貿來的。
但仔細扒一扒就會發現,這里面全是生意場上最實在的邏輯。
![]()
關稅風暴里,日本資本為啥反著來?
特朗普的這套關稅打法,被定義成“關稅—制造—就業”的自給路線。
白宮發了行政令,全球進口商品基本都要加征關稅,像半導體、汽車這些敏感領域加得更狠。
這已經不是臨時嚇唬人了,變成了長期的制度性政策。
這套政策一出來,全球企業都得重新算賬。
供應鏈得重新核對產地,投出去的錢要等更久才能回本,區域產業布局也得跟著調。
![]()
本來想,資本可能會嚇得往后縮,沒想到企業們都在悄悄調整布局。
9月份的時候,外資整體就有回升跡象,降幅也收窄了。
這就是市場在試探著重新評估局勢,日本資本的逆勢增長,其實是用真金白銀給中國市場投了信任票。
他們看得很清楚,中國市場的長期韌性擺在那,不是短期政策波動能撼動的。
![]()
我接觸過一些做跨境生意的朋友,他們說現在最看重的就是確定性。
關稅帶來了太多不確定因素,企業要做的就是在不確定里找確定。
很顯然,中國市場就是他們找到的確定性之一。
日本政府和企業,各算各的賬
近幾年日本政府說話挺謹慎,動不動就提“供應鏈安全”“友岸外包”,聽著像是要和中國保持距離。
![]()
但名古屋、大阪的那些工廠老板們,心里比誰都清楚。
中國是全球唯一一個有完整產業體系、超大規模市場,還具備完善基礎設施的經濟體。
不管是新能源電池、汽車零件,還是半導體設備,日本制造業離了中國的配套生態根本玩不轉。
本來想,高通脹和能源漲價背景下,日本企業可能會收縮投資,后來發現他們反而更傾向于穩定的合作。
穩定的現金流、靠譜的交付節奏,這些中國都能提供。
![]()
這也是為啥全球外資都承壓的時候,日本企業反而在加碼。
松下、村田這些企業一直在擴大家在華的研發和供應鏈中心,豐田、本田的新能源汽車核心實驗平臺也放在了中國。
企業的決策很直接,只看利潤、效率和確定性,不會被口號牽著走。
日本政府要考慮安全政策和美國保持一致,這是政治賬;企業要活下去,得算經濟賬。
這兩本賬不一樣,做出的選擇自然也不同。
![]()
其實不止日本,美國企業也在這么做。
蘋果、特斯拉這些巨頭,就算美國加了關稅,也沒斷了和中國的合作,該生產生產,該采購采購。
商業的邏輯就是這樣,不是靠政治命令就能隨便改變的。
東亞產業鏈,越拆越近?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本來想逼著全球供應鏈重新排序,沒想到反而加速了亞洲內部的整合。
美國想搞“印太經濟框架”建排他性經濟圈,結果區域協作反而更緊密了。
![]()
現在的東亞產業鏈很有意思,中國負責制造和提供市場,日本拿出工藝技術和裝備,韓國和東盟做配套。
一個相互協調的產業網已經形成了,企業的投資決策很誠實,他們沒跳進政治對抗的陷阱,而是在找共存的辦法。
日本對華投資增長,不只是單個企業的理性選擇,更是區域經濟在應對沖突時的自我修復。
資本很明白,真正的風險不是中國崛起,而是全球合作倒退。
要是產業鏈真拆了,對誰都沒好處。
美國國內現在也有不同聲音,不少企業和智庫都在呼吁重建可預測的貿易關系。
![]()
這個聲音和日本資本的動作相互呼應,其實都在指向同一個方向:合作比對抗更重要。
說到底,經濟規律不會被口號改寫。
日本資本的選擇,是對現實的冷靜判斷,也是給“關稅新常態”下的世界經濟提了個醒。
西方政壇還在爭論“脫鉤”“去風險”的時候,企業早就用行動投了票。
真正的安全,從來不是排他,而是穩定;不是分裂,而是合作。
![]()
世界經濟早就到了必須面對現實的階段,那些能分清姿態和利益的國家和企業,才能在未來的格局里站穩腳跟。
貿易和政治可能會搖擺,但合作共贏的大方向,不會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