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恒山區一套六十五平的二手房,水電氣全齊還干凈,房主先喊一點二萬,有人看房就干脆抹到一萬,這雞西的 “白菜房價”比鶴崗還邪乎,折算下來每平才一百五十三元。
![]()
中介視頻一發全網炸了,都嘆這是要超鶴崗的節奏,可這房是沒電梯的頂樓,房東急著脫手才低價,當地主流房價得四千多,這便宜真能撿嗎?
低價房真相
那些標價一兩萬的房子并非市場中稀有的機會,也不是突然出現的“漏洞”,它們背后反映的是特定城市的經濟衰退和產業轉型的現實結果。
![]()
以鶴崗和雞西為例,這些曾經因資源而繁榮的城市,如今正面臨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鶴崗曾是煤礦重鎮,雞西以石墨聞名,但隨著資源的枯竭,城市的支柱產業陷入困境,人口流失成為無法避免的趨勢。
鶴崗的常住人口已不足90萬,許多原本依賴礦業的居民紛紛遷往大城市尋找機會,隨著人口外流,留下的則是大量空置房產,這些房子大多位于遠離市中心的老舊區域。
![]()
房屋本身的條件較差,很多樓房沒有電梯,小區的物業幾乎為零,維護難度大。
這些房子逐漸成為負擔,產權人每年需要為房產支付高額的物業費和取暖費,而這些費用遠遠超出了房產的實際價值,導致不少房主急于脫手,降價出售,曾經一度售出的1.8萬一套的新房,如今已變得很難出售。
![]()
當人們買下這些房子時,他們實際上也接受了一種與之捆綁的生活方式,這種方式意味著遠離城市的便利和繁華,而是接受一種較為艱苦的生活環境。
就像從上海來的湖南夫妻小楊和小蘇,他們本來覺得鶴崗房價低,能開啟新生活,可很快發現這兒日子沒意思,城市配套不行,連買東西、找樂子都滿足不了他們。
![]()
最終他們選擇了離開,放棄了這里的房產,另外來自廣東的小黃買了套60平米的房子,投入了一些裝修費用,期待著在這個低價城市開始新生活。
可鶴崗冬天的嚴寒,讓他遭了不少罪,他是習慣暖天氣的南方人,這樣的冬天讓他身體和心里都受熬,最后沒扛住,還是選了離開。
![]()
生活方式決定誰留守鶴崗
在鶴崗十個外地購房者中,最后能留在這里的只有一兩個,這些留下來的人并不是都能實現“躺平”的夢想,而是他們的生活方式恰好適應了這座城市的環境和節奏。
那些試圖把大城市的生活模式直接搬到鶴崗的人,往往最容易碰壁,能成功留下的群體是“后物質主義者”,以來自山西的陳老師夫妻為例,他們的生活方式與鶴崗的特質高度契合。
![]()
作為退休人士,陳老師夫婦并不依賴鶴崗的就業市場,他們來到這里的目的是尋找寧靜和自然,鶴崗高達47%的森林覆蓋率和優質的空氣質量,成為他們的主要吸引力。
城市的慢節奏和安逸的生活讓他們選擇在這里度過晚年,為了避開鶴崗寒冷的冬季,他們選擇了“候鳥式”生活方式,夏天在鶴崗享受清涼,冬天則飛往溫暖的海南。
![]()
通過這種方式,他們不僅避開了鶴崗最不利的季節特點,還能盡享這座城市最宜人的一面,還有“數字淘金客”選擇在鶴崗找到了機會。
他們來鶴崗不是躲競爭,而是想靠這兒的低成本搞產業升級,從廣州來的王佳菲就是典型,她把整個直播團隊從廣州遷到鶴崗,借著當地極低的人工成本做電商直播。
![]()
在廣州或上海,一個電商直播崗位的薪資通常為7000元,而在鶴崗4000元就能雇到同樣優秀的員工,再加上當地政府對電商的扶持政策,提供免費場地和庫房,使得王佳菲的利潤空間得到了大幅提升。
鄭前來自廣東湛江,也是另一個“淘金客”,他看中了鶴崗低廉的成本,把“鶴崗熱”作為生意的切入點,利用這座城市的低成本優勢,賺取差價。
![]()
而大多數人則卡在了“中間派”位置,與上述兩類人不同,他們既沒有穩定的退休金,也沒有通過電商等方式實現利潤最大化的能力,這些人往往試圖在鶴崗找到一份本地工作,但現實給了他們沉重的一擊。
鶴崗的就業市場本就狹窄,工資普遍較低,許多崗位月薪僅為3000元左右,與大城市的薪資相比,這種收入差距讓人難以接受。
![]()
即便如此,這些收入也難以支撐起一個體面的生活,特別是高額的取暖費成了沉重負擔。
來自湛江的小豪就說,他和女友每月的開銷大約是1000元,但這還不包括取暖費等其他費用,這種低薪和高生活成本的雙重壓力,最終逼迫他們放棄留在這里的念頭,選擇離開鶴崗。
![]()
鶴崗賣的不是房是夢
鶴崗這座曾因煤礦和資源而輝煌的城市,如今正經歷一場產業大轉型,如今的鶴崗已經不再依賴地下的礦藏,而是將“低成本生活”的概念打造成了新的核心產業。
這一切得從二零一九年那篇傳遍全國的文章《流浪到鶴崗,五萬買套房》說起,文章一爆火,鶴崗就成了不少年輕人心里的 “安家寶地”,而鄭前就是這個新興 “產業” 里最成功的人。
![]()
鄭前的故事一開始和許多其他人一樣,充滿了夢想與希望,2019年他在廣州做銷售,看到這篇文章后,他決定辭去工作,帶著對未來的憧憬來到鶴崗。
他花了4.6萬元買了一套61平方米的毛坯房,又花了3萬元進行裝修,準備在這里開啟新生活,而現實很快讓他發現,鶴崗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這里的創業環境并不如他預期,很多嘗試都以失敗告終。
![]()
但他迅速意識到,鶴崗的真正商機不在于經營實體生意,而是在“賣概念”,他開始利用短視頻平臺,制作以鶴崗獨特特色為主題的內容,通過傳播“白菜價房子”的話題吸引大量關注。
很快鄭前便成立了一個專門為外地購房者提供服務的中介公司,每天接待的線上咨詢不斷增加,許多微信號都達到了上限。
![]()
這些年輕購房者中大部分來自大城市,尤其是90后和00后的年輕上班族,其中不乏女性,這些人很多從未親自到過鶴崗,但他們依然選擇在線上看房、在線轉賬,最終通過快遞收到那本象征著“未來”的房產證。
對他們而言,鶴崗的房子并不一定是要住的,而是提供了一種“情感寄托”和“撤退空間”,這座城市成了他們心中的避風港,盡管他們知道自己可能永遠不會住在那里。
![]()
鄭前成功將鶴崗的房產從簡單的居住產品,轉變為具有情感屬性的消費品,而他和其他商家、投資者的故事共同揭示了鶴崗的新商機。
它已經成為一個低成本的創業試驗場,對于那些懂得利用數字化工具的人來說,這里充滿了無限可能。
![]()
而鄭前也深知鶴崗不是一個可以完全“躺平”的地方,他自己也買了第二套房子,事業逐漸步入正軌,但他總是提醒那些想要來到這里的人:“來鶴崗同樣要解決收入的問題。”
這句話道出了鶴崗的真正本質:它不是一個完美的烏托邦,而是一個充滿選擇和機會的地方,成功與否取決于你是否能清楚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做出正確的決定。
![]()
對于那些疲于應對大城市壓力的人來說,鶴崗可能是一種真實的選擇,但這不是一條簡單的路,最終生活的質量和選擇,仍然需要每個人根據自身的情況和需求去做出決定。
參考資料
每日經濟新聞《東北小城房價153元/平方米?當地中介稱“只是少數現象”,多平臺顯示確有每平方屬百元單價房源》
央廣網:《成為“網紅城市”的鶴崗 房子真是“白菜價”嗎?》
視頻號@鄭前在鶴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