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明顯感覺到,身邊朋友們談論買房的熱情正在迅速冷卻。過去聚餐時總有人興奮地分享哪個新盤即將熱銷、哪片區域未來潛力巨大,如今取而代之的卻是“要不要再觀望一陣”“二手房價格會不會繼續下探”的謹慎討論。
2
這種情緒轉變并非主觀臆測,一份權威調查報告清晰揭示了背后的現實:居民對房價上漲的心理預期已跌至2019年以來的歷史最低點。市場信心的坍塌,正從個體感知演變為可量化的趨勢信號。
3
究竟是什么讓人們對房產增值的信心驟然消退?在新房價格看似回升與二手房普遍降價并存的現象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深層邏輯?
![]()
4
二手房全面下跌
5
對于普通購房者而言,市場的冷暖往往最先體現在交易體驗上。近期打算出售二手住房的人普遍反映,房源掛出數月仍難覓買家,即便有意向客戶也多持觀望態度,最終成交幾乎只能依靠主動調低報價來促成。“以價換量”已成為當下二手房交易的核心策略。
6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9月70個大中城市房價數據為這一現象提供了官方佐證——當月二手房價格環比全線下跌,這是今年以來首次出現所有監測城市同步走低的局面,標志著市場進入集體調整階段。
![]()
7
緊隨其后的百城房價統計進一步印證了下行壓力。中冶研究院數據顯示,10月份百城二手住宅均價環比下降0.84%,跌幅較9月擴大0.1個百分點。
8
更值得關注的是,此次下跌覆蓋全部監測城市,無一例外。連續兩個月的普跌態勢,徹底打破了此前關于局部回暖或結構性反彈的樂觀預期,暴露出整體需求端的持續疲軟。
![]()
9
作為衡量真實供需關系的重要指標,二手房市場的表現歷來被視為樓市風向標。在過去幾年中,即使新房市場波動劇烈,二手房憑借較高的流通性仍能維持相對穩定的價格體系。
10
但當前的全面回調表明,購房者的猶豫程度已達階段性峰值。人們之所以不愿出手,并非缺乏居住需求,而是對房價未來的走勢失去了基本信任。這份廣泛存在的信心缺失,在央行最新發布的調查報告中得到了精準體現。
![]()
11
連續兩季度不足10%的人看漲房價
12
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結果,為當前市場心態畫出了清晰畫像。2025年第三季度,央行在全國50個城市抽取2萬戶家庭開展調研,結果顯示僅有9.1%的受訪者預計下一季度房價將上漲。
13
超過半數(55.6%)認為房價將保持平穩,另有23.5%明確判斷房價會下降,還有11.8%表示難以判斷未來走向。這一數據不僅反映了主流預期的轉向,更凸顯出市場共識的瓦解。
![]()
14
尤為關鍵的是,這已是連續第二個季度看漲者比例低于10%。自2019年以來,該數值首次長期處于個位數區間,創下歷史低位紀錄。
15
在此前數年中,盡管市場經歷周期波動,看漲人群占比始終維持在兩位數以上。而如今不足一成的比例,意味著超過九成的城鎮居民已不再相信房產具備穩定升值能力。
![]()
16
表面上,“房價基本不變”似乎傳遞中性信息,但從資產屬性角度分析,這一認知實則暗含貶值風險。房地產本身具有金融特性,持有過程中涉及貸款利息、物業管理、折舊損耗等多重隱性成本。
17
即便名義價格未變,扣除這些支出后,實際持有收益實為負值,相當于一種緩慢縮水的“軟下跌”。再加上超過五分之一的人直接看跌,以及遠超看漲群體的不確定人群,整個市場彌漫著濃厚的避險氛圍。
![]()
18
這種集體預期的逆轉,不僅影響個體購房決策,還會通過心理傳導機制加劇市場低迷。賣方因擔心后續更難出手而加速降價,買方則因預期進一步下跌而延長觀望期,形成典型的“越跌越等、越等越跌”循環。
19
新房上漲之謎
20
與二手房持續承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房市場卻呈現出價格回升跡象。據中冶研究院統計,11月百城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漲0.28%,這一數據引發部分人對市場回暖的猜測。
![]()
21
為何一邊是二手房普遍拋售降價,另一邊新房均價卻逆勢上揚?答案并不在于需求復蘇,而在于供應結構的根本性變化所制造的“結構性上漲”假象。
22
科瑞機構數據顯示,9月份重點城市新增商品房供應中,剛需類產品占比僅為30%,而改善型及高端項目占比高達70%。市場供給重心已由過去的功能性住房轉向高單價、高品質產品。
![]()
23
這些主打改善需求的新建樓盤,大多符合最新規劃標準,強調低密度、高得房率和生態空間設計,天然具備更高的定價基礎。它們的集中入市,顯著拉高了整體成交均價。
24
更重要的是,新房價格指數的上升并不能代表市場熱度回升。事實上,今年以來百強房企銷售面積同比持續下滑,說明真實購買力并未增強。
![]()
25
開發商大力推改善盤的本質,是在剛需市場競爭白熱化的背景下,選擇避開紅海,通過產品升級實現利潤保全。與其說是市場需求推動漲價,不如說是企業主動調整產品線的結果。
26
換句話說,當前新房均價的上漲,源于高價房源在成交量中的權重提升,而非供需關系緊張帶來的普漲行情。這種由供應端主導的價格變動,不具備可持續性,也不能作為市場真正復蘇的依據。
![]()
27
別為噱頭買單
28
隨著新房市場向改善型需求傾斜,“第四代住宅”成為眾多房企宣傳的核心概念。高得房率、空中花園、垂直綠化、低容積率等詞匯頻繁出現在廣告文案中,吸引了不少購房者的關注。
29
然而作為消費者,必須清醒認識到:許多所謂的“第四代住宅”,實質是營銷包裝下的產品迭代,未必帶來居住價值的實質性躍升。
![]()
30
目前市面上多數所謂“高得房率”項目,其實是通過擴大陽臺贈送面積、加寬飄窗、設置半封閉空間等方式實現的。這些設計確實能讓室內視覺效果更開闊、采光更充足。
31
但本質上并未增加獨立功能房間的數量,也無法實現諸如兩房改三房、小三居升級大四居這類真正提升生活便利性的結構性優化。
![]()
32
對購房者而言,雖然贈送面積看似提升了使用效率,但往往需要支付更高的總價。如果這類產品的單價明顯高于周邊品質相當的二手房,那么所謂的“性價比優勢”便值得懷疑。
33
房產的核心價值始終取決于地段通達性、教育資源、醫療配套、交通便利度以及社區成熟度等硬性條件。一旦脫離這些基本面,僅靠概念堆砌打造的產品,很難在長期持有中維持資產穩定性。
![]()
34
已有多個案例顯示,一些過度依賴宣傳話術的樓盤在交付后,因實際體驗與前期承諾存在落差,導致二手掛牌價迅速回落,甚至出現大幅折價出售的情況。
35
因此,在考慮是否入手“第四代住宅”時,務必結合自身真實居住需求,橫向比較同區域二手房的實際得房率、戶型實用性與總價水平,理性評估其真實價值,避免被華麗辭藻誤導決策。
![]()
36
結語
37
從二手房價格全線回調,到居民房價預期觸底;從新房均價結構性上揚,再到“第四代住宅”概念盛行,當前房地產市場正經歷一場深刻的結構性重塑。
38
撥開紛繁復雜的表象可以發現,市場的底層邏輯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房產不再被視為穩賺不賠的投資工具,而是逐步回歸滿足居住功能的本質屬性。
![]()
39
對于普通購房者來說,現階段最理性的應對方式是放下對升值的執念,聚焦自身切實需求。若是首次置業,不必過度擔憂短期波動,在政策支持力度較大、價格趨于穩定的窗口期,優先選擇區位優越、配套完善、性價比突出的房源即可。
40
若屬改善型換房,則應重點關注戶型合理性、居住舒適度與物業服務水平,而非盲目追逐營銷概念。至于以投資為目的的購房者,必須保持高度警惕。
![]()
41
在一個超過九成居民不看好房價上漲的環境中,房產作為投資品的風險系數已顯著抬升。過去依靠房價普漲獲取收益的時代大概率已經結束,但人們對美好居住生活的追求從未消失。
42
只要我們堅持理性判斷,不隨波逐流,不被表面數據迷惑,也不被營銷術語裹挾,就能在這輪復雜調整中守住底線,既規避潛在陷阱,又能真正實現居住品質的躍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