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侯佳欣)“在血管外科領域,我們常說,‘血管有多長,生命有多長’。血管作為維系生命長度的關鍵養分通道,其健康程度直接關聯壽命長短。其中,為大腦供血的血管更尤為重要。大腦作為人體的‘司令部’,一旦這些血管出現問題,將對生命安全構成極大威脅。”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血管外科中心主任陳忠在做客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人民名醫》世界卒中日特別策劃節目時表示,血管的慢性病變,核心誘因主要是動脈粥樣硬化,它引發的血管慢性狹窄與阻塞,是導致腦卒中、心肌梗死等重要臟器疾病的罪魁禍首。
![]()
頸動脈狹窄與腦卒中有著密切的關系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分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根據《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我國卒中發病率為246.8/10萬,40歲以上人群的腦卒中患病率高達2.19%。這意味著在40歲以上人群中,每45個人中就有1人罹患過卒中。
被問及引發腦卒中的誘因,陳忠表示,頸動脈狹窄與腦卒中有著密切的關系,頸動脈狹窄是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的管腔狹窄性病變,該病變可引發腦血流灌注不足或栓塞,是導致腦卒中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重要病因。如同交通要道開始出現“堵車”的現象, 而造成這種“堵車”的主要原因是一種叫做“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機制,即脂質等物質在血管內壁沉積、硬化,最終形成斑塊,使血管通路變得越來越窄。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個全身性改變,一旦身體某處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往往預示著其他部位的血管也可能存在類似情況。”陳忠介紹,比如心臟的冠狀動脈出現問題時,頸動脈可能也已受到影響。這種病變往往不會只局限在單一部位,區別僅在于出現時間有先后差異而已。
陳忠稱,頸動脈狹窄分為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和有癥狀性頸動脈狹窄。有癥狀性頸動脈狹窄,是指既往6個月內發生如下一種或幾種癥狀的情況: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一過性黑蒙,指突發性視力喪失,時間持續幾秒至數小時不等,這是頸動脈狹窄的特征性癥狀;由患側顱內血管導致的輕度腦卒中、非致殘性腦卒中。
“與有癥狀的頸動脈狹窄相比,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也同樣不容忽視。”陳忠提醒,后一類患者往往在早期沒有什么癥狀,偶爾可能會有突然出現的頭暈頭痛、四肢麻木、短暫性失明,或者舌頭不聽使喚無法講話之類的癥狀。大部分患者在數分鐘內即可恢復,因此容易忽視。但無論是輕微或嚴重,一旦出現相關癥狀,都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否則可能面臨危險。
中國頸動脈狹窄治療邁入微創新時代
“頸動脈的狹窄性病變可通過超聲檢查等查出,對于6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年要做一次頸動脈超聲檢查。”陳忠介紹,此外,以下幾類人群如出現上述提及的相關癥狀,也應盡早做頸動脈超聲檢查,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吸煙者、酗酒者;肥胖者(BMI≥28);冠心病、腦卒中患者;有家族血管病史者。
近年來,頸動脈慢性粥樣硬化狹窄性疾病治療策略隨技術進步不斷發展。目前,主要治療方式包括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EA)、頸動脈支架植入術(CAS)、經頸動脈血運重建術(TCAR)以及藥物治療。對于狹窄到一定程度的癥狀性頸動脈狹窄及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需積極手術干預,CEA仍是金標準;CAS適用于高危患者;TCAR兼具低卒中風險與微創優勢。
“TCAR技術通過頸部小切口直接穿刺頸動脈進入,而非股動脈,結合頸動脈支架術和反向流動腦保護技術,通過在手術過程中改變血液流動方向,有效減少血管內斑塊進入大腦的風險,從而大幅降低傳統手術方法可能導致的腦栓塞風險。”陳忠說,由于切口較小,TCAR手術也使得患者術后的恢復期更短,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
陳忠表示,到了一定年齡,動脈粥樣硬化幾乎無人能完全規避。目前,它的確切病因仍是未攻克的世界難題,尚未找到根本答案,但隨著年齡增長,比如55歲或60歲以上,動脈粥樣硬化所帶來的影響往往會逐漸顯現。
“因此,這個年齡及以上的人群,建議每年定期體檢,尤其要關注血管健康,這樣才能盡早發現潛在問題。比如是否存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血管彈性是否下降、有無不穩定斑塊形成。”陳忠說,一旦發現這些問題,要盡早通過藥物干預,必要時結合手術治療等手段,能有效預防病情進展,避免發展到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的腦卒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