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處腫瘤,兩場手術,共計32個小時!上海冬雷腦科醫院高亮教授團隊為青海藏族患者切除“顱底頸靜脈孔巨大顱內外溝通腫瘤”,幫助他重建生活信心。“單次栓塞用膠量達26支、顱底溝通瘤連續手術時長24小時。”高亮教授強調,“這是一場極其艱苦的腫瘤切除手術,成功的關鍵除去手術技術外,更在于團隊的勇氣、耐心和精密協作。” ![]()
青海藏族同胞病魔纏身十余年
來自青海的藏族患者扎西早已記不清右耳持續不斷的搏動性耳鳴是從哪一年開始的。近15年來,耳鳴如影隨形,聽力逐漸下降。8年前,家人發現他的右眼開始異常突出;3年前,右側面部麻木、左下頜疼痛和視物重影接踵而至;1年前,連說話都變得含糊不清。
今年6月,扎西在外院檢查后發現,其顱底頸靜脈孔區存在巨大顱內外溝通腫瘤,這個腫瘤正是導致他十多年來所有癥狀的根源。
巨大顱內外溝通腫瘤暗藏殺機
處理頸靜脈孔巨大顱內外溝通腫瘤,遠不止是“棘手”二字可以概括,它是神經外科領域公認的頂尖挑戰之一。扎西此前多方輾轉求醫,得到的多半是無奈地搖頭。
上海冬雷腦科醫院腦血管專家蓋延廷主任介紹:“頸靜脈孔是顱底的一個骨性孔道,像一條至關重要的‘電纜管道’,里面有負責大腦血液回流的頸內靜脈、負責大腦供血的頸內動脈等關鍵‘電纜’通過。此例頸靜脈孔巨大顱內外溝通腫瘤具有三重高危特性:一是貫穿顱內外,經頸靜脈孔同時侵犯顱內和頸部,手術需要同時打開顱腔和頸部,解剖結構更復雜;二是腫瘤血供異常豐富,10多根血管深入瘤體纏結,手術中將出血兇猛;三是腫瘤區域與頸靜脈孔中的‘電纜’、腦干緊密粘連,稍有不慎將導致神經受損,甚至呼吸心跳驟停。”
兩場手術分階段攻堅切除腫瘤
面對該患者嚴峻且復雜的病情,經過縝密研討后,高亮教授團隊確立了 “風險分層,精準控制” 的核心策略,制定了三步走的精準方案:先介入栓塞降低腫瘤血供控制出血風險,再分塊切除腫瘤,術中實時神經電生理監測提供動態防護。環環相扣的方案,以確保手術在可控的軌道上穩步推進。兩場手術就此展開。
第一場顱內血管栓塞術由神經介入團隊操刀。蓋延廷主任操作微導管精準超選多根腫瘤供血動脈,共注入26支醫用栓塞膠阻斷血流,這相當于一般性復雜手術用量的6倍!整個手術過程耗時8個小時,需要無比精細的手上感覺和極大的耐心。“成功的栓塞,是開啟腫瘤切除高難度手術的鑰匙。”蓋延廷主任表示。
在經過一周的病情穩定后,第二場巨大顱內外溝通瘤切除術正式開啟,神經外科團隊挑戰核心難點。這場手術從清晨8點持續至次日8點,整整24個小時!在神經導航系統、神經電生理監測、內鏡等尖端設備輔助下,高亮教授將該巨大腫瘤分塊,從脆弱的腦干和神經上小心翼翼剝離。手術室內,醫生、護士、麻醉師輪番上陣,接力協作;手術室外,家屬的心也懸了整整一天一夜。最終,手術順利結束。
青海藏族同胞扎西在術后恢復良好,現已出院返鄉接受后續的康復治療,預計三個月后可恢復基本生活能力。醫院建立了長期隨訪機制,持續跟蹤患者預后。
兩場手術,共耗時32個小時!這是現代神經外科技術、多團隊精誠協作與醫者無畏擔當的結晶,是一個龐大系統的勝利。
在手術中,外科醫生展現出了極致的專注力、精湛的顯微外科技術和驚人的體力毅力;麻醉團隊是幕后的生命支柱;手術室護士的高效配合是手術流暢進行的潤滑劑。所有人沉著應對的勇氣、耐心與堅定的信念,如穩固的基石,保障了手術的成功。
當技術突破與團隊協作形成合力,復雜顱底腫瘤治療已然迎來治愈曙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