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保變電氣一紙公告,把“印度世界工廠”的遮羞布撕得稀碎。
這家市值超170億的特高壓巨頭,苦耕印度十二載,最終以不足初始投資一半的價格甩賣子公司,全年營收僅三萬塊。
為何一直以來有著世界工廠夢的印度卻留不住外企?從招企到撤資這期間都發生了什么?
![]()
時間拉回2012年,印度電網正值升級風口,機會遍地。
當時的印度政府誠意十足,拿出稅收減免、貸款貼息等真金白銀的優惠,大力招攬外資。
保變電氣正是看中這點,不僅運去先進設備,更是把整套生產線和技術手冊都帶了過去,手把手培養起一批本地工程師,可謂傾囊相授。
![]()
轉折發生在2020年前后,隨著“印度制造”戰略加碼,外資的光環逐漸褪色。
保變電氣在2019年提交的一份增資申請,竟被擱置了近一年半才獲處理,政府項目訂單開始明顯向本土企業傾斜。
最讓保變措手不及的是,昔日親密合作的印度供應商阿特蘭塔公司,在學走全部技術后搖身一變成了直接競爭對手。
最終反而由它出面,低價接盤了保變印度的資產。
![]()
這樣的劇情并非孤例,比亞迪的電動巴士工廠計劃因“安全審查”卡殼。
上汽名爵在合資公司控制權上陷入漫長拉鋸,上海電氣則遭遇了巨額貨款被拖欠、反而被對方索賠的窘境。
一樁樁事件疊加,讓不少企業對印度市場的評價從“潛力巨大”轉向“風險難測”。
![]()
月薪超2000元不到1%,誰的消費能力撐起世界工廠?
這聲嘆息,不是孤例,而是整個外資圈共同的噩夢。
但扒開“人口紅利”的漂亮外衣,里面的真相卻骨感得驚人。
世界銀行最新統計,印度14億人口中,月薪超過2000元人民幣的,僅不到0.9%,真正有穩定消費能力的僅1500萬人左右。
你東西造得出,他根本買不起!
![]()
保變在印度生產的變壓器,就因高端需求有限,導致其資產價值大幅縮水,從2個億硬生生虧到只剩七千萬。
賣都沒人要,只能甩手清倉。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最新專欄指出:“印度最大的風險不是基礎設施,而是‘制度不可預測性’。”“制度紅利>人口紅利”,這是一個顛覆性的認知!
它不是賬面上的數字,而是合同里的每一個字,它不是政策文件里的承諾,而是每一次審批的效率,它不是市場的大小,而是規則的確定性。
![]()
2024年底,那場為蘋果代工的工廠大火,燒掉的不僅僅是零件,更是“印度制造”的脆弱底色。
火災直接打亂了iPhone 16的生產節奏,暴露出當地在生產安全監管和熟練技工培養上的短板。
蘋果內部報告直接批:“安全監管不到位、技術人力儲備不足”,計劃被迫延遲。
這也不奇怪,印度“高端零部件”產業根本沒建立起來,全還得靠進口。
![]()
三千家企業大逃殺,全球供應鏈上演“大樹變森林”
“這不明擺著嘛,先給點甜頭引你進來,等技術學得差不多了,就該找理由‘關門打狗’了。”
一位在印工作八年的制造業經理在社交媒體上寫道,從之前的手機產業鏈到現在的特高壓套路都一樣,“心疼這些實打實去投資建廠的企業。”
這種困境正演變為一場全球性的撤離浪潮。
![]()
據《日經亞洲》、彭博等媒體聯合調查,從2023年至2025年已有超過3200家外資企業撤離印度,遍布電子制造、醫療器械、精密裝備三大領域。
光是2024年8月至2025年5月,印度股市資金凈流出高達15萬億盧比,外匯儲備縮水四分之一,這是近10年來最大單年跌幅,金融圈都給這波外逃起了名字,“熱錢割韭菜”。
這不僅僅是中企的遭遇,德國博世集團近期也宣布縮減在印投資規模,原定的10億歐元新廠計劃被無限期擱置。
![]()
與印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越南,因其穩定的政治環境和連續多年的貿易順差,正成為新的外資青睞地。
“制度信任是全球化合作的基石,制度寡信是自我封閉的開始。”這已成為越來越多跨國公司的共識。
高盛最新報告預測,到2030年,全球供應鏈將形成“中國+N”的多元化格局,印度在其中的份額可能低于預期的5%。
![]()
對于中國制造而言,這恰是一個關鍵的轉彎機會。
“這學費不能白交啊!”另一位網友的評論,道出了所有人的心聲。
核心技術是命根子,不能白交學費,市場可以合作開拓,但這個,不能一股腦全交出去,這已成為出海企業的血淚教訓。
![]()
想象一下,一位中國工程師,在異國的車間里,手把手教外國徒弟操作著自己參與研發的精密設備。
幾年后,他發現自己的“作品”成了競爭對手的武器,這種滋味,出海的中國企業,嘗得太多了。
全球最大的物流公司DHL在一份報告里明確提出,不能再把寶全押在一個地方了。
供應鏈必須分散,一個產品要有好幾個不同國家的供應商,還得準備好備用的運輸路線。
![]()
未來十年,將是“制度質量”決定全球產業版圖的十年。
一個國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最終地位,將由其“制度稟賦”而非“要素稟賦”決定。
中國制造要做的,就是握緊核心技術這張王牌,在全球化的大棋局中,走出屬于自己的、更穩健的步伐。
![]()
印度的失敗,根子不在硬件,而在“規矩”壞了。
全球供應鏈正從“集中生產”走向“網絡化韌性”,未來屬于制度可信者。
如果你是出海決策者,面對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你會把“技術”和“市場”哪個放在第一位?歡迎在評論區踴躍留言。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