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秋日的筆觸輕掃過農歷九月初九,風里便多了幾分清潤的意趣。
檐角的菊悄然綻出黃白瓣朵,巷尾的點心鋪飄來重陽糕的甜香,衣襟間偶爾綴著的茱萸枝,藏著跨越千年的溫柔禮俗。
這便是重陽節(jié),又稱“重九節(jié)”,因《易經》中“九”為陽數(shù),兩九相重故得此名;
又因“九九”與“久久”諧音,便被賦予了長壽、安康的美好期許,在歲月流轉中,釀成了一首關于秋與傳承的詩。
追溯重陽的源起,最早的印記藏在先秦的秋祭里。
彼時,先民們會在這秋高氣爽的日子里舉行祭祀儀式,以飽滿的谷物敬奉天地,盼歲歲豐稔、災禍遠離。
《楚辭》中“集重陽入帝宮兮”的字句,悄然勾勒出早期重陽與祭祀相關的輪廓;
到了漢代,這一節(jié)日的形態(tài)逐漸清晰,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的習俗開始在民間流傳,還衍生出“桓景避瘟魔”的傳說。
相傳桓景遵師囑,于九月初九攜茱萸、飲菊酒,率鄉(xiāng)人登高避災,最終驅散邪祟。
這個充滿溫情的故事,讓重陽“避災祈福”的寓意更添幾分生動,也讓這些習俗在百姓心中扎下了根。
![]()
秋日的登高,是重陽最具詩意的儀式。古人總愛循著秋光向高處走去,或攀山間小徑,看漫山紅葉染透層林,聽山風穿過松枝簌簌作響;或登城樓高塔,讓視野漫過田疇里的金黃稻浪,將遠方的炊煙與天際的流云盡收眼底。
他們說,登高可“接天陽”,既能拂去身上的“晦氣”,也暗含“步步高升”的期許。
如今,人們依舊保留著這份傳統(tǒng),只是登高的目的地或許成了城市里的公園小山、江邊步道,不變的是與家人相伴的暖意,是站在高處時,那份與秋日對話的澄澈心境。
插茱萸、食糕、飲菊,則為重陽暈染出細膩的生活氣息。茱萸是秋日里的“靈草”,細碎的綠枝綴著點點紅果,帶著山野的清冽氣息。
![]()
古人會將它插在發(fā)髻、衣襟上,或是制成香囊?guī)г谏磉叄芜@草木的清香能護佑平安;
重陽糕則是舌尖上的暖,糯米的軟糯裹著棗泥的香甜,頂端綴幾顆艷紅的枸杞,咬下時,熱氣混著甜意漫過喉嚨,恰應了“糕”與“高”的諧音,藏著“步步高”的祝福;至于菊花酒或菊花茶,更是秋日的清歡。
酒是提前用秋菊釀制的,入口醇厚;茶則是用曬干的菊瓣沖泡,茶湯澄亮,飄著兩朵蜷曲的菊瓣,入口清苦,回甘綿長,古人說它能“明目延年”,如今喝來,更像是與秋日的一場溫柔對談。
![]()
時光推移,重陽的內涵也在悄悄生長。1989年,我國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jié)”,讓這個古老的節(jié)日多了份敬老孝親的溫軟。
如今的重陽,人們會提著剛出爐的重陽糕去看望長輩,陪老人曬著秋日暖陽聊家常,或是為老人泡一壺菊花茶,聽他們講過去的重陽故事;
社區(qū)里也會組織登高活動、菊展,讓老人們在熱鬧中感受節(jié)日的暖意。傳統(tǒng)的禮俗與現(xiàn)代的關懷交織,讓重陽不再只是遙遠的古俗,更成了連接親情、傳遞溫暖的紐帶。
![]()
重陽就像秋日里的一封文化信箋,沒有華麗的辭藻,卻用登高的風、茱萸的香、糕餅的暖、菊花的清,寫滿了中華民族對自然的敬畏、對健康的追求、對親情的珍視。
它從千年之前的秋祭走來,在歲月里慢慢沉淀,最終變成了每個秋日里,那抹讓人安心的溫良。
是檐下的菊香,是手中的暖糕,是與家人相伴的時光,也是刻在文化基因里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