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徐詩瑜)受秋冬季節天氣等因素的影響,老年人容易出現情緒低落、郁郁寡歡等問題。
“在中醫看來,調節老人情志的關鍵在于‘疏通’和‘補益’,即疏通肝氣、補益心脾,核心的‘藥引子’就是愛與陪伴。只有把心臟和心理都照顧好了,老人才能真正實現健康老齡化。”10月28日,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醫師楊戈,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題發布會“中醫藥護佑老年健康”上答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提問時表示。
![]()
10月28日,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醫師楊戈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題發布會“中醫藥護佑老年健康”現場。中國網圖
現在的健康是涵蓋生理、心理、社會、生態的整體概念,心理狀態是維系健康的重要一環。中醫早在幾千年前就認識到“情志致病”的問題。楊戈介紹,《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這說明異常的情緒會直接損傷對應的臟腑功能。對于老人來說,退休后的失落、親朋的離去、身體的病痛,疊加秋冬季節的天氣變化,都容易導致肝氣不舒,產生抑郁、焦慮。過度思慮還會耗傷心脾,導致心脾兩虛。因此,老人的情緒問題不是“想不開”,而是真實的健康問題。
楊戈強調,舒緩老人情緒需要個人、家庭、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
個人調節:悅耳養心,小勞形神。一是音樂療法,中醫認為五音(宮、商、角、徵、羽)對應脾、肺、肝、心、腎五臟。聽舒緩、悠揚的音樂,例如古典民樂,有助舒暢情志,是一種很好的“養心”方式。老年人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戲曲、老歌。二是培養興趣愛好,讓老人“忙起來”,但不是單純地勞累,這需多參與社區活動。和鄰居下棋、釣魚,或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這種“小勞”能讓老人感到自己被需要,獲得的價值感是對抗孤獨感的良藥。
家庭支持:親情是最好的“心藥”。子女的陪伴和傾聽至關重要,不需要刻意做大事,多回家吃頓飯,耐心聽老人嘮叨嘮叨,就是對老人心理莫大的支持。我們要理解老人的“啰嗦”,可能是尋求關注和渴望溝通的一種方式。
社會支持:重建社交圈。社區、老年大學可組織更多活動,為老人創造交流的平臺,幫助他們建立新的社交圈子,從封閉的小家庭走向開放的大家庭。
此次發布會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西醫結合與少數民族醫藥司司長嚴華國還介紹了中醫藥在保障和促進老年健康中的相關成果。截至2024年底,共有815家公立三級中醫醫院和1321家公立二級中醫醫院設置了老年病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從中遴選了53個開展國家中醫優勢專科建設。2024年,累計為1.54億老年人提供中醫體質辨識等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