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2025年11月7日)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民間素有“立冬補冬”的習俗,而老一輩也流傳著“立冬最怕3樣”的說法。這“3怕”究竟指什么?背后又蘊含哪些養生智慧?結合傳統民俗與現代科學,我們一一揭曉答案。
![]()
一怕“寒邪入侵”:保暖不當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立冬后氣溫驟降,中醫認為“寒主收引”,寒冷易導致血管收縮、血流減緩。據百度健康醫典數據顯示,冬季心梗、腦卒中發病率比其他季節高20%-30%,尤其老年人血管彈性差,更需警惕。
**科學建議**:
1. **重點部位保暖**:頭部、頸部、腰腹和腳踝需加強防護,建議穿戴高領衣物、護腰和厚襪。北京中醫藥大學專家在微信公眾號科普中提到“頭為諸陽之會”,戴帽可減少30%熱量散失。
2. **溫差防范**:清晨和夜間避免外出,室內外溫差超過10℃時,易引發血壓波動。可學習日本“洋蔥式穿衣法”,內層透氣、中層保暖、外層防風。
二怕“飲食過補”:盲目進補反傷脾胃
民間有“立冬吃餃子”“燉羊肉”等食俗,但現代人營養過剩問題普遍。百度百家號報道顯示,近年來因冬季過量進食高脂高蛋白食物導致急性胰腺炎、痛風的病例增加40%。
**辯證進補原則**:
- **地域差異**:北方干燥宜選銀耳、百合等潤燥食材;南方濕冷可用茯苓、薏米健脾祛濕。
- **體質區分**:氣虛者可適量食用黃芪燉雞;陰虛火旺者推薦鴨肉、山藥;三高人群應避免動物內臟、濃湯。
![]()
**推薦藥膳**:
① 當歸生姜羊肉湯(適合陽虛體質)
② 蓮藕排骨湯(滋陰潤燥)
③ 黑芝麻糊(預防冬季便秘)
三怕“情緒抑郁”:光照不足引發冬季憂郁癥
《健康時報》援引研究數據指出,冬季抑郁癥發病率可達10%,與日照時間縮短導致血清素分泌減少有關。老年人獨居、社交減少更易出現情緒低落。
**應對策略**:
1. **光照療法**:每天上午10點前曬太陽30分鐘,促進維生素D合成。陰雨天可使用10000勒克斯的全光譜燈照射。
2. **社交養生**:參與社區活動,學習書法、合唱等集體項目。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研究顯示,每周3次社交活動可降低老年抑郁風險60%。
3. **飲食調節**:增加香蕉、核桃、深海魚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幫助大腦分泌愉悅物質。
![]()
:立冬養生新解
古人強調“冬藏”并非完全靜止,現代運動醫學建議:
- **運動選擇**:太極拳、八段錦等柔緩運動更適合冬季,避免晨起劇烈運動。
- **作息調整**:提倡“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但睡眠不宜超過9小時,以防血液黏稠度增加。
**特別提醒**:今年立冬正值農歷閏九月,氣候干燥更甚,需加強呼吸道防護。中國天氣網預報顯示,華北、黃淮等地空氣濕度低于30%,可使用加濕器維持50%-60%的適宜濕度。
明日立冬,謹記這“三怕”,從防寒、飲食、情志三方面科學調養,方能順應天時,為健康過冬打下堅實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