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 陳全 實習生 聶希子】近日,HICOOL2025全球創業者峰會在北京首都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本屆峰會為期三天,以“打造全球創新創業生態之都”為主題,聚焦科技創新、產業融合、國際合作、青年力量四大要素,構建了包括1大主舞臺、8大生態展區、11大分舞臺以及X個特色互動空間“1+8+11+X”創新板塊。
作為北京市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才創業品牌的重要探索和嘗試,HICOOL厚植首都創新創業沃土,累計吸引全球167個國家和地區的4.5萬名創業人才、3.4萬個創業項目熱情參與,培育產生1家上市公司、16家獨角獸企業和197家“專精特新”企業,獲獎項目賽后新融資額超過500億元,“創業來HICOOL”已成為海外創業者來華發展的共識之選。
這里不僅是前沿技術首秀舞臺,更是資源高效鏈接的“生態雨林”,全球創新生態全要素的超級聚合場。在HICOOL峰會,資本、技術、產業、人才等創新要素實現了寶貴的深度碰撞與融合。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HICOOL2025全球創業者峰會主舞臺現場。主辦方供圖
在“懷疑”中冒險探索 在“循證”上驅動創新
“我們把目標放在年輕人身上,因為他們是未來的驅動力。” 肯尼亞孔扎科技城發展局董事會主席拉斐爾·穆阿蒂內·穆納武教授(Prof.Raphael Muatine Munavu)向年輕的創業者熱情地張開雙臂。
孔扎科技城(Konza Technopolis)是肯尼亞政府主導的旗艦項目,也被稱為薩凡納硅谷(Silicon Savannah),位于該國首都內羅畢東南60公里處,核心區域規劃面積5000英畝,旨在打造東非最大智能城市和科技創新中心,并推動肯尼亞成為非洲領先的科技樞紐。
“這些年來,我們不斷探索本地資源的增值,推動年輕人更具創新與創造力,讓產業端與高校實現鏈接。最終,我們用一個詞來概括孔扎的角色——撮合——把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共同推動肯尼亞乃至非洲的經濟轉型和升級。”穆納武表示。
![]()
創業者在HICOOL2025峰會生態展區中交流。主辦方供圖
第二次來到HICOOL峰會現場的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幽門螺桿菌發現者、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亞科學家巴里·馬歇爾(Barry Marshall),年輕時也曾是“狂熱”的創新科研者,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軼事是曾經喝下一整管幽門螺桿菌培養液。如今提起當年這場看似“魯莽”的自我實驗,馬歇爾認為,給他信心的是事前的充分研究,以及清晰的風險和收益評估。“當然,這樣的實驗也有失敗的時候。如果從一開始實驗設計就錯了,結論就也會走向錯誤。相比之下,我是幸運的。”
“讓我成功的其實是喝下細菌后記錄的數據,這才是科學的‘鐵證’。同行們也承認不是我在‘瞎編’,這些細菌的確在胃里‘鬧事’。” 對于敢于冒險的年輕創業者,馬歇爾還推薦了紐約時報資深醫學記者勞倫斯·阿爾特曼的作品《誰先來?》(Who Goes First? The Story of Self-Experimentation in Medicine),“如果你有志于科研,應該先掌握真正的科學方法,學會評估新信息和判斷其重要性的規則于策略。通常,老師和前輩們會引你入門,但他們講得未必足夠清楚。在你無法判斷的情況下,就得自己去找證據。你所收到的信息,大約一半都是非真實的,但你不知道是哪一半,所以要保持懷疑。這也是醫學如此強調‘循證’的原因。”
當前,馬歇爾正致力于疫苗研究,諸多榮譽加身的他仍舊極其重視科研質量:“我從不搞‘半吊子’科學,疫苗有效就能得到數據,無效我就直言無效,然后再試別的。我不怕失敗,也不拒絕成功,愿意在科學的‘風險’中進行研究,并將成果推向市場,落到改善人類生活的實處。”
對于創新中的“冒險”,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則強調,人與人之間并不一樣,有些科研工作者按照導師給出的既定課題開展研究,順利的話可以一路從博士升到教授,“這種發展路徑像在固定軌道上行駛的火車,只能往前不能左右拐彎。但我喜歡經常跳出自己的領域,關注不被重視的鄰近領域。這就好比把已有知識拼湊裝備起來,再去冷門處探險。我希望年輕人們,能夠走上‘直線’之外的新路線,更多去探索(search)而不是再發現(re-search)。”
此外,作為“重度AI使用者”的海姆,還特別對環球網記者強調,如果將AI技術視作一項實用工具,那么,學會使用它就成了首要問題——如何聰明地提問,如何有效地與之互動,就成為了新的“智慧”所在。
理解文化為創業打開大門 跨界合作推動創新落地
在少林寺習武十年的阿列克謝·卡爾波夫(Aleksei Karpov)對創新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憑借對中國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創業方面的不懈努力,現任Laoshi首席戰略官的他,和這個教授外國人中文的APP一起,拿下了HICOOL2005全球創業大賽上三等獎。
與其他創業者不同,武術學習為卡爾波夫帶來了更多文化和哲學層面上的思考。“‘修身’,這是我學到的第一課,身體是我與世界的‘第一接觸點’,也是距離我最近的‘工具’。通過認識自己的身體,我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在這樣的理念下,他敏銳地察覺到,身處文化本身中的中國人,反而難以察覺外人如何理解它。“這種文化接觸的邊緣地帶極其有趣,值得每個人去探索,”于是,幫助外國人學中文的平臺Laoshi應運而生。
也正如武術的運用是一個整體,卡爾波夫提出,語言源自文化,在會寫漢字之外,中文的學習必須兼顧發音、聲調、字形、意義等方面,“出拳或踢腿時,一定要全身協同。當我不再糾結控制某一塊肌肉,而讓全身‘放松’,力量就自然流動起來。”
談及自己的成功,卡爾波夫依然將其歸功于中國哲學,他認為成功并不存在所謂的“關鍵”因素,只需要朝著目標全力以赴,并堅持下去,“從武術中悟到的理念告訴我,自然界的規律本身就是循序漸進。”這種循序漸進也體現在他和HICOOL峰會的緣分里,“有了這樣的平臺,我們才能與相關部門緊密對接,逐步推動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對于在HICOOL上獲獎,我并不在意是否獲得獎金,更重要的是政府和大眾都能看到我們,在日益加深的理解中認可我們所做之事的意義。”
![]()
HICOOL2025峰會參與者合影。主辦方供圖
在HICOOL2025峰會現場,備受關注“明星”企業還有他山科技。該企業研發的機器人觸覺傳感方案,實現了脫離云端的“指尖本地計算”,處理過程速度快、能耗低,能夠實現近似“自然反饋”的人機交互,同時還能與視覺、語言智能無縫融合,實現多模態感知。
這樣的前沿科技背后,是清華大學與曼徹斯特大學的聯合科研團隊。對此,他山科技首席機器人學家、艾倫·圖靈研究所圖靈研究員、曼徹斯特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機器學習與機器人學教授、曼徹斯特機器人與人工智能中心聯合創始人兼聯合主任安吉洛·坎杰洛西(Angelo Cangelosi)強調,開發“指紋級”觸覺傳感器,需要硬件、機械、電子工程、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等各領域的專家學者通力協作,這樣的“跨界需求”不僅印證了科研過程中交叉學科和素養的重要性,也凸顯出全球創新合作的必要性。
坎杰洛西也通過HICOOL峰會向世界范圍的年輕人發出誠摯邀請:“不管是科學理論、實用工程,還是文化和哲學領域的學生,我們都歡迎你來到他山科技實習。在這里,你將真正了解創新,知道市場到底需要什么、產品必須解決哪些難題、理念如何實現本地化落地……就像我們在HICOOL中相互交流的那樣。”
![]()
HICOOL2025峰會參與者合影。主辦方供圖
“如今的創新,已不再局限于實驗室內的突破,而是基于交流、協作基礎之上的‘開放式創新’”。西班牙的龐培法布拉大學TecnoCampus總干事何塞普·路易斯·切卡(Josep Lluís Checa)則這樣總結道,而他眼中“一個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HICOOL峰會則搭建起了中歐之間的創新橋梁,“我們早已習慣與中國伙伴緊密合作,更希望TecnoCampus能夠成為雙方交流的又一重要門戶。”
在活動現場,首次來到HICOOL峰會的穆納武已然收獲良多,他激動地對環球網記者表示:“來了之后我就‘沒得選’了,我必須再次與大家相聚于此,不錯過每一屆HICOOL。”
這位萬里之外科技城“掌舵人”的感嘆,道出了HICOOL峰會超越競賽本身的全球引力——它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頂尖人才、前沿技術與多元場景編織成一張實時協同的“創新互聯網”,讓任何懷揣突破理想的創業者都能在最短時間內,找到技術、資本、市場與政策的“最優節點”。
當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完備產業鏈與數字化基礎設施,與非洲綠色能源、歐洲基礎科學、北美金融投資、亞太智能制造深度握手時,單一地域的“線性創新”被升級為多中心、多線程、多路徑的“網絡創新”,知識流、人才流與資本流以指數級速度交叉驗證、迭代進化。
下一波產業浪潮的引爆點,或許就誕生在某位中國博士的算法、某位非洲工程師的樣機與某位歐洲投資人的資金,在HICOOL峰會現場相談甚歡的15分鐘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