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巫峽 攝影:王正坤
![]()
巫山,是位于秦嶺淮河以南,北接大巴山,南連武陵山,總體呈“東北—西南”走向,范圍包括鄂渝湘交界處長江三峽及其周邊一帶的所有群山。
但,僅僅如此嗎?其實不然。
我們現在談論的巫山,仍然有著多層含義,主要有行政建制意義的巫山、地理意義的巫山、文化意義的巫山。
那么何處是巫山?
這里,從它的地名流變說起——
![]()
![]()
![]()
只此青綠巫峽美 攝影:王正坤
巫山其名
到底巫山地名何來?何處是巫山?
很多地方都曾有過巫山的記載,其中長江三峽地區的巫山,在唐宋之前指古奉節的“巴東(郡)之山”,唐宋及以后指古奉節的“夔州之山”。關于“巫山”一名的由來,主要有以下說法:清光緒《巫山縣志·沿革》認為,巫山一名“巫咸山”,以巫咸葬此得名。本世紀之交出現一種新說法,認為巫山縣城對面的南陵山狀若“巫”字,因名巫山。
到底巫山地名何來?何處是巫山?回答這個問題,繞不開成書于戰國時期至漢代初期的《山海經》。這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歷史著作,其中記載了上古時代巫山神話傳說和史事,其中多處描寫巫人巫事。在簡短的《山海經》里,“巫”字頻繁出現24次,“巫山”出現4次。這個奇特現象,說明“巫”的存在及其活動是當時重要的社會現象,“巫”的活動及巫文化起源當與“巫山”密切相關。
自古以來,關于巫山地理位置的說法莫衷一是,但有深遠文化影響的,全國共有三處“巫山”:長江三峽“巫山”,湘中城步“巫山”,山東肥城“巫山”。三處“巫山”中,誰是《山海經》記載的“巫山”?
肥城“巫山”原名龜山,雖然春秋戰國時也稱“巫山”,但資料明確其前身地名“龜山”。《左傳·襄公八十年》載“齊侯登巫山以望晉師”即此山,自漢代在山上建亭堂,世人謂之孝子堂,遂將此山稱為孝堂山。也就是說,從漢代起,肥城巫山就已不再稱“巫山”,而叫孝堂山。
《辭海》《辭源》中都沒有關于湘中城步“巫山”的記載。雖然《辭海》在釋“巫水”時涉及到:“巫水,一曰洪江,沅水之流,在湖南省西部,源出城步苗族自治縣東巫山……北流入沅。”但此“巫山”前面有一“東”字,有人認為此山全名應是“東巫山”,新版本《城步縣志》也作“東巫山”。
史料顯示,其他兩處“巫山”都與《山海經》所載“巫山”無關。對比三處“巫山”,長江三峽“巫山”知名度最大,有史可查的年代最早,所以學界一般認為長江三峽“巫山”就是《山海經》中的“巫山”。有必要強調,“靈”“巫”古本一字,《山海經·大荒西經》所說“靈山”即巫山,宋人羅泌指出《山海經·海內南經》中“丹山”亦是巫山。
至于說縣城對面南陵山的山頂峰線、山腳長江、山腰突兀的山脊和山峁構成一個“巫”字,為巫山山名來源,實屬謬誤。巫山得名已久,并且實地考察巫山山體形狀,與甲骨文“巫”字字形對比,二者相去甚遠。那么,巫山名稱究竟何來?《戰國策》記載蘇秦游說楚威王:“西有黔中、巫郡。蓋郡據巫山之險,因以山名。”明楊慎《藝林伐山》引晉人郭璞《巫咸山賦》說:“巫咸以鴻術為帝堯醫師,生為上公,死為貴神,封于是山,因以為名。”《楚辭》載:“巫咸將夕降兮。”上古時期,巫是高級職業,堯帝御醫、卜筮之師巫咸,生前封于此山,死后葬于山中,并封巫咸所處地域為巫咸國,山以人名,故稱巫山。
![]()
請橫屏觀看
![]()
▲巫山縣城全景
攝影:朱云平
山城水鄉
這是一座年輕而思想著的城市。
小小縣城,依山賦形,山環水隨。
行政建制意義的巫山,它指重慶市巫山縣,東抵湖北省巴東縣,南接湖北省建始縣,西連重慶市奉節縣,北依鄰縣巫溪和湖北省神農架林區,長江穿境而過,是名副其實的“渝東門戶”。其中,巫山縣城坐落于巫峽西口長江與大寧河交匯處。
記憶中的老縣城,坐落在長江和大寧河交匯沖擊、切割形成的左側臺地,青磚黛瓦,木梁挑檐,雕窗畫廊,小院相接,巷道相通,偶爾拐一個后門就去到另一條街道。十二條街巷,分別名登龍、圣泉、朝云、神女、松巒、集仙、凈壇、起云、飛鳳、上升、翠屏、聚鶴,對應“巫山十二峰”的名稱。路面雜以石灰、碎石、枯草的“三合泥”夯筑,勉強可以減少泥濘和水洼,洋房罕見,車輛稀少。
那時候沒有空調,夏夜人們在臨街門面搭鋪歇涼,城鎮的形制下彌散出深厚的農業文明氣息。人們走街串戶,訪鄰尋友,城鎮和鄉村生活方式沒有明顯的分割線。從江河邊伸延入城的青石板梯,從城北爬坡上坎延伸出去的進山路,像磨舊的韁繩拽著一座城,在時光中緩慢行走。
古老的縣城依山靠河就勢,建有很多吊腳樓,粗大的木腳立在河岸邊坡上,與依山的一面共同支撐起房屋,榫接卯合形成半干欄式懸空木質建筑。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三峽水庫蓄水逐步上漲,老縣城沒于水下。現在的縣城是就地后靠搬遷,依靠削山填溝平場,拔地而起的現代化新城。
根據山區地理特點和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的需要,新縣城在符合地質條件要求的前提下,深挖澆筑鋼筋混凝土基樁及制作地圈梁、剪力墻等支撐架構,適度建設高層樓棟。實質上是把吊腳樓懸空部分,轉移到了地表以下。城借山勢,山賦城體,高低錯落,斜坡上立房宇,平整處辟馬路,樓盤頂層填平建廣場,馬路肘彎里藏袖珍園林。從高空俯瞰,城是一座巨大的錯層建筑,雄踞在山南水北。從與城相望的南陵山看過來,獨戶家居、連片院落、社區街道,合眾成城,從長江和大寧河邊起步,一步一步向山脊跋涉,在接近山頂處停駐了腳步。大山的子民,被大山摟進懷抱,巫山山脈把散布的鄉村和新興的城市,一并領回家。
這是一座年輕而思想著的城市。
小小縣城,依山賦形,山環水隨。在城中轉悠,只見山把觸角伸入城中,或托舉出公園,或衍化為高邊坡生態綠地。夜晚,乘船巡游長江與大寧河,觀“三峽之光”情景燈光秀,可見倒映于水中的半個城,五光十色,璀璨斑斕,像經過山水億萬年包裹孕育的琥珀,晶瑩剔透,美輪美奐。
![]()
![]()
▲巫山地理位置示意圖
制圖:木易
詩意的棲居
巫山拴系在陽光垂下的金線上,
仿佛一顆琥珀在通透的空氣里緩緩上浮
地理意義的巫山,在長江中下游平原與四川盆地之間,是中國地勢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其位于秦嶺淮河以南,北接大巴山,南連武陵山,總體呈“東北—西南”走向,范圍包括鄂渝湘交界處長江三峽及其周邊一帶的所有群山,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主峰是奉節縣境內海拔2441米的烏云頂。
長江三峽兩岸是巫山山脈最為巍峨、雄渾、壯麗的部分,山勢陡峭,群峰競秀,削壁一般的懸崖從山頂直插江面,落差達六七百米以上,山腳溪河密布,侵蝕強烈,巖溶發育,峽幽谷深。酈道元《三峽》描述:“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三峽各具特色,素有“西陵險、巫峽秀、瞿塘雄”之說,南陵山是巫山山脈南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像一扇巨型屏風矗立在縣城對面。南陵山養眼,俊朗,雄壯,春天流芳,夏天滴翠,秋天清麗,冬天以三峽黃櫨為主的漫山紅葉從山頂鋪排而下,像一襲袈裟披服在身。山的北面是陰坡,有劉禹錫采風竹枝詞的建平原址。“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一條被譽稱為“十八盤”的青石山道,從江邊盤旋而上,穿越“南陵春曉”景觀帶,翻過山嶺,通達鄰縣奉節鄰省湖北。
46億年的地球、1.4億年的巫山、300萬年的古長江,風在峽口傳響,云在山巔流浪,霧鎖江面,霞染山林,巫山拴系在陽光垂下的金線上,仿佛一顆琥珀在通透的空氣里緩緩上浮,這里不是仙境,是詩意的棲居。
![]()
![]()
▲巫山博物館
攝影:朱云平
文化沉積帶
巫山文化既有本土原生文化的鮮明根源型個性,
又有民族流變和移民遷徙帶來的多元性與豐富性
文化意義的巫山,是承載著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意象,除地理寫實之外,多屬“泛指”或寫意。
漢代長江三峽統一都叫“巫山”,其后有分段命名,但名稱叫法各異,明清才將上、中、下三峽固定通稱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第一個在書面上把長江三峽“巫峽”段的山稱為“巫山”的是北魏酈道元,其《水經·江水注》曰,“江水歷峽東徑新崩灘……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圖經》比擬“巫山抗峰岷峨,偕嶺衡岳,其群峰凝結翼附,并出青云”。
200萬年前,最早的亞洲人類“巫山人”從這里起步,出峽,繁衍生息,行遍東亞,遷徙更遠。5000年前的“大溪”新石器文化遺址坐落在巫山縣大溪鄉,四川大學已故教授任乃強長期參與發掘巫山大溪文化遺址,據他所說,按古神話影射的法則分析,加上部分出土文物相互印證,在大約距今6000年的黃帝時代,巫族部落便聚居活動于長江三峽巫山地區,其代表人物巫咸——“靈山十巫”之首后來從三峽走進了中原。大溪是巫臷國的核心地帶,巫臷國位于現瞿塘峽東口(大溪口)與巫峽西口(古巫溪口)之間的寬闊地帶,向外延拓到大溪河谷、大寧河谷及其周邊地區。巫文化就從這里濫觴,爾后被順江而下或者溯江而上遷徙的先民攜帶出長江三峽地區,與楚文化融合,孕育出繁榮的巴文化。
巫山陸路艱險,但連接南北,水路貫通東西,長江三峽是歷史上中國南方繁榮的交通走廊。因此,巫山文化既有本土原生文化的鮮明根源型個性,又有民族流變和移民遷徙帶來的多元性與豐富性,巫文化、神女文化、蜀文化、巴文化、楚文化等文化形態交匯,其他地方絕跡或瀕臨絕跡的文化事象在這里尚有遺蹤可尋,可以說是中國極其少見的一條文化沉積帶。神秘主義色彩、浪漫主義情思、和美極樂的原始社會理想、天人合一的人文審美意識融合,對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和民族深層心理建構產生了深刻影響。
![]()
“中國三峽雜志”微信公眾號
歡迎訂閱:郵發代號38-383
立足三峽,關注人類家園
報道河流地理與水文化
責編:王芳麗
美編:韋 祺
校對:段海英
審核:王旭輝
來源:《中國三峽》雜志 2024年第5期 有刪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