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圣馬力諾,有著袖珍小國特有的偏安一隅,又怡然自洽。
搭乘Trentalia(意大利鐵路公司)列車從米蘭駛往東南方向的里米尼時,沿途往窗外望去,遠處隱約可見一座不高的山頭,依稀錯落分布一些低矮房屋。
那不起眼的山頭,便是此行的目的地。
如果說緊挨圣馬力諾的小城里米尼還洋溢著濃郁的意式風情,色彩絢爛奔放,那走進最古老共和國圣馬力諾,恍若穿越回了中世紀。
這座被意大利環繞的國中國,面積僅61平方公里。雖然不大,但依蒂塔諾山而立,讓圣馬力諾得以將精華濃縮在垂直空間里。據說,圣馬力諾的國父是一位名叫馬力諾的石匠。公元4世紀,為躲避羅馬帝國對基督徒的迫害,他逃到蒂塔諾山筑屋定居。后人則以“圣馬力諾”命名這片土地。自13世紀建國以來,圣馬力諾歷經千年依舊立于亞平寧半島東部。在晦暗的中世紀、烽火四起的意大利統一戰爭中,其以微弱之軀,靠縱橫捭闔之術,以一種很別扭的姿態嵌在了意大利的皮囊里。當年拿破侖橫掃歐洲,圣馬力諾人用國父的話回應:我們不要別人一寸土地,也不給別人一寸土地。
圣馬力諾小到難以容下鐵路和機場,每日往返里米尼與圣馬力諾的大巴是它與外界聯結的少數紐帶,一旦錯過,就得多等一個半小時。這像極了圣馬力諾的氣質——不慌不忙,自顧自地堅持著傳統。到達圣馬力諾已是下午。彼時,落日余暉灑滿了蒂塔諾山,建筑群呈現一片金黃。游客并不多,反而添了幾分遺世獨立之感。
圣馬力諾沿山體盤旋,導航地圖在這里往往失靈。于是,下車后便只憑直覺,拖著行李隨山勢攀行,一路卻將這個國家的迷霧慢慢撥開:這里沒有紅綠燈,轉彎進入老城區時,僅靠屈指可數的警察指揮交通,石道兩旁是面積不大的商店。有趣的是,這里的商店櫥窗琳瑯滿目——圣馬力諾人需要在逼仄和有限的空間中,傳遞最豐富的信息。最有名的當屬郵票博物館,與列支敦士登一樣,同樣精致迷你的圣馬力諾,用郵票彌補著上天的忽視。
走進老城區,中世紀畫風撲面而來。整座城市沒有一絲現代痕跡,行走在略帶霧氣的狹窄小巷中,腳下的石階曲折而狹窄。不多久便到了自由廣場,小得有些不起眼。兩旁一邊是肅穆的圣方濟各教堂,在暮色中透出柔光,木制雕像凝視人群,神情既莊嚴又憐憫;另一邊是外立面砌上石磚的旅舍,圣馬力諾的藍白色國旗從陽臺探出,在風中搖曳。不大的核心區域,卻排列得合理井然。由于處于蒂塔諾山頭,在圣馬力諾的任何一個位置,都能俯瞰四周的意大利地界。
夜宿山中旅館,此時游客大多已下山散去。窗外燈火稀疏,安靜得像被時間封存。山間霧氣籠罩,清新自然。我意識到,袖珍古國的浪漫,正是那抹中世紀的“余暉”。
次日清晨,薄霧尚未散盡,便拾石階而上,通往圣馬力諾最負盛名的三塔,也叫三座要塞或者古堡,分別是瓜伊塔,切斯塔和蒙塔雷。在旅社前臺辦入住時,當地人自豪又興奮地向我們介紹著他們的國家象征,耐心比畫著游覽三塔的路線。不到十分鐘,便抵達建于11世紀的瓜伊塔,也是三塔中最古老最出名的。這里曾被用作監獄,外表粗獷堅硬,如今成了俯瞰意大利的絕佳觀景地。眺望遠處,在薄薄的霧靄之下,東面是平靜的亞得里亞海,北、西、南三面則是綿延遼闊的平原,紅頂白墻的房屋點綴其中,盡收眼底。
三座古塔以城墻相連,沿城墻行走至切斯塔時轉身回望,瓜伊塔在云霧的掩映中忽然定格。不經意間發現,這里就是圣馬力諾的最佳取景地!
回程時的小插曲更讓人哭笑不得,卻也感受到了圣馬力諾人的松弛。詢問博物館工作人員返回里米尼的大巴在哪,得到自信又肯定的答復。但到了后卻發現此地棄用許久,只得無奈按新指示在雨中奔走。到了正確地點后,大巴卻在十秒鐘前已拖著尾氣駛離。但幸運的是,當地人順路將我們捎回里米尼。
圣馬力諾在旅歐游客的路線中,往往只是附帶,又或是只花上半天時間走馬觀花,只為打卡。但是,靜下心來,你會感受到,圣馬力諾似乎由內而外都透著某種不會妥協的清冷和純粹。這樣的姿態,不會被時代裹挾,也不會被歷史遺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