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端媒體看邢臺
這個社區建起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邢臺市襄都區龍泉社區,是一個常住人口超12000人、覆蓋8個小區的大社區。自2023年啟動完整社區試點建設以來,這里不斷健全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并在今年入選了全國第三批完整社區建設案例集,典型經驗向全國推廣。
要想了解這個社區,該從哪里看起?有居民告訴記者,可以先去看一看黨群服務中心里的縫紉機。
![]()
10月24日,在邢臺市襄都區龍泉社區便民服務社,居民呂素娟(右)幫助其他居民縫制座椅墊。 河北日報記者 呂若汐攝
這臺縫紉機的主人,是服裝廠的退休職工呂素娟。搬入社區的紫御瀾灣小區時,她想給家里的縫紉機找個合適的地方。“搬到便民服務社吧。”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劉明亮一句話,不僅解決了縫紉機的安置問題,更給社區增添了一個溫暖的“縫補小站”。
這就是龍泉社區,對居民的小事不小視。從針頭線腦到養老托育,老百姓在家門口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里就能張羅好。
一臺縫紉機,撬動便民生活圈
金山嘉園小區居民王香麗是便民服務社的老熟人了。10月16日上午,她又帶著一件需要換拉鏈的外套來了。
便民服務社里,縫紉機放在靠墻的桌子上,旁邊擺放著粉色、棕色、白色、黑色等各色線軸。呂素娟接過外套,利落地拆下舊拉鏈,換上新的,隨后放下縫紉機機腳,腳下一踩,機針上下飛舞,不一會兒就將新拉鏈縫好了。
“可別小看縫縫補補這件事。以前想修衣服,得專門到商場的扦邊處。便民服務社里有了縫紉機,我們方便多了。”王香麗給呂素娟豎起了大拇指。
自從呂素娟的縫紉機被放到便民服務社,誰家褲子開線了、衣服磨破了,甚至想用舊衣服改做鞋墊,都會來找呂素娟幫忙。呂素娟也樂在其中,在這里既能用上自己的手藝,還能幫到鄰居們。
環顧四周,便民服務社里的“寶貝”可不止縫紉機。旁邊的架子上,有扳手、改錐、電鉆等工具,靠墻還放著梯子,這里成了居民生活的“百寶箱”。便民服務借用登記表上,清晰地記錄著居民借用歸還各種工具的時間。
一臺縫紉機,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社區便民服務的大門。與便民服務社同屬一層,瑜伽室、舞蹈室、書法活動室等空間依次排開,人們在這里各取所需,熱鬧又溫馨。
龍泉社區由原東郭村社區和原龍泉社區合并而成,片區內既有城中村、老舊小區,也有新建住宅。曾經,老小區管理不到位、新小區管理制度待完善,社區治理該從哪兒破題?趁著2023年啟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的機會,龍泉社區決定“大小兼顧”進行改造。
“大”處發力。社區通過城中村拆遷改造,騰挪置換,優化空間布局。紫御瀾灣小區里新建了一所集0至3歲托育、學前教育為一體的幼兒園,出了小區就是社區衛生院和社區食堂。黨群服務中心打造了婦女兒童之家,提供課后托管服務,開展手工、繪畫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小”處著眼。社區利用集體資金先后為居民加裝便民座椅35組、健身器材20組,新增電動車棚14個,配備充電樁和停車位1200個,在公共場所設置無障礙設施,新建無障礙公廁5座。
安居又便捷,成了龍泉社區居民的真切感受。
“社區就像我們家的后花園。”愛熱鬧的居民李春蕾是社區活動的常客。她帶著孩子來這里學習制作香囊,自己也經常來練瑜伽。
劉佳蕊也是瑜伽愛好者。去年才嫁到龍泉社區的她,早就對社區服務摸得門清:婦女兒童之家有不少繪本,她時不時帶侄子侄女來玩,家里的老人經常光顧社區食堂。
更貼心的是,紫御瀾灣小區空地上還特意開辟了一片兒童試驗田。參加活動的孩子們分成四組,每一組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并種上自己喜歡的植物。不出小區,孩子們就能體會到鄉村田野的樂趣。
一本積分冊,串起鄰里間溫情
完整社區,不僅要有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健全的便民商業服務設施等,還要有健全的社區管理機制。
在黨群服務中心,一摞七色花志愿積分冊格外顯眼,新京都小區居民張香菊的冊子就在其中。
10月22日臨近中午,張香菊遛彎兒時順便走進了社區食堂。食堂照例準備了6種熱菜、3種涼菜,外加3種主食和兩種湯。
張香菊很快選好了自己的午餐:冬瓜燉雞塊、西紅柿炒雞蛋、白菜燉粉條、米飯和冬瓜雞蛋湯。按照食堂對60歲以上老人的優惠政策,她這頓飯只花了8元錢。如果愿意,她還可以用志愿服務積分抵扣5元,僅用3元就能吃頓可口的熱乎飯。
年過六旬的張大姐是個熱心腸,在社區活動中總能看到她的身影:參加舞蹈隊、維持活動秩序、給孩子們講故事。日積月累,她積分冊上的積分越來越多。
為了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龍泉社區推出志愿服務積分管理制度:每參加一個小時志愿服務活動獲得5個積分,憑積分可以免費或優惠享受就餐、洗車、理發服務,還能優惠使用籃球場等運動場地。
這套積分體系,成為社區編織的鄰里網絡,連接起周邊商戶,補齊社區公共服務短板。
起初,社區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到周邊商戶走訪,動員他們加入積分體系。聽說能與社區居民互動,不少經營多年的老店都愿意加入。但當社區志愿者從100多人發展到700多人,有些小店開始擔心自己吃不消。張葉軍開在紫御瀾灣小區旁的理發店就是其中之一。
這間25平方米的理發店,在這兒開了十五六年,張葉軍還在社區內買了房。“能參與社區服務、幫助鄰居是件好事,但小本生意又扛不住提供太多次優惠服務。”他坦言當初的顧慮。
社區很快察覺到了商戶們的難處,充分調研后又優化了積分使用方案。比如,在理發店,由原來的20個積分抵扣20元理發費改為“10元現金+10個積分”形式。如今,張葉軍依然活躍在這個鄰里網絡里,經常到社區參加志愿理發活動。
包括張葉軍的理發店在內,周邊參與的商戶已經達到了18家。“共謀、共營、共建、共治、共享”的改造模式,讓居民得實惠、商家聚人氣,推動社區公共服務實現可持續運營。
劉明亮心里還有新的盤算:緊挨幼兒園,一個面積達1500平方米的菜市場正在加緊建設;社區食堂旁的空地上,將建起老年人日間照料、文化娛樂等服務空間,多元化養老服務內容持續拓展,完整社區的模樣越來越清晰。
邢臺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將在城市更新中進一步總結推廣龍泉社區工作經驗,通過以點帶面,推進完整社區擴面提質增效,大力推進“好社區”建設,為更多群眾營造舒適便利的高品質城市生活空間。(河北日報記者 宋平 呂若汐)
![]()
(2025年10月28日 河北日報6版)
來源:河北日報
編輯:范永吉 韓亭亭
↓關注我們,了解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