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時代背景下,轄區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與機遇,存在居民文化生活單調、就業途徑有限、社區凝聚力不足等問題。吉泰街道電力社區進一步深化能力作風建設,力求解放思想謀出路,組織開展以絨花手工制作培訓推廣為核心的創新實踐。以絨花手工技藝為紐帶,充分發揮非遺文化在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凝聚鄰里關系、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實現創業增收等方面作用。
![]()
![]()
一、主要做法
1.困境突圍,創新思路謀發展。一是立足社區現狀,鎖定特色發展方向。吉泰街道電力社區是一個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社區,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留守居民以中老年人、婦女兒童為主。社區缺乏特色產業,公共文化活動形式單一,居民參與積極性不高。面對這些問題,經多方調研和討論,社區將目光投向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絨花手工藝品。絨花制作起源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素有“立體的國畫,無聲的詩歌”之美譽。在古代,絨花是宮廷貢品,深受皇室貴族喜愛。每到節慶之時,后宮妃嬪們會佩戴色彩艷麗、造型精美的絨花頭飾,以彰顯身份與地位。其制作工藝極為考究,從選料、染色到造型,每一個步驟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也正因如此,絨花被視為吉祥美好的象征,承載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二是發揮工藝優勢,創新制作方式。絨花制作歷史悠久,用扭扭棒代替蠶絲,降低了制作成本,讓絨花技藝飛入尋常百姓家。同時,制作過程相對簡單,適合不同年齡段的居民學習。三是實現多重效益,推動社區發展。將絨花手工制作引入社區,既能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又能通過發展手工產業為轄區居民特別是留守婦女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社區經濟發展,可謂一舉多得。
2.多方聯動,扎實推進培訓工作。為確保絨花手工制作培訓順利開展,街道和社區采取了一系列扎實有效的措施。一是整合內部資源,夯實培訓基礎。積極整合資源,社區工作人員在工作之余努力鉆研制作技巧,充分發揮想象力,群力群策創造出品類繁多的絨花手工藝品并總結制作經驗,為居民提供專業系統培訓。二是拓展外部合作,擴大培訓輻射。電力社區與特殊教育學校建立合作關系,為特教學校師生定期授課,增強學生們的就業技能,拓寬就業渠道。三是創新宣傳模式,優化培訓方法。為調動居民積極性,社區通過張貼宣傳單、微信群宣傳、入戶走訪等多種方式進行廣泛動員。培訓過程中,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式,由社區工作人員擔任老師,詳細講解絨花的歷史文化、制作原理和基本技巧,手把手指導居民進行實際操作。
3.積極推廣,組織開展各類活動。一是深化校社合作,推進非遺融合教育。吉泰街道電力社區與綏化市特殊教育學校簽約,共同推進“非遺進校園——絨花技藝傳承與特殊教育融合計劃”,在未來實現社區與學校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孩子們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教育體驗。二是開展志愿服務,提升特殊群體技能。通過開展“扶殘助學”“送教上門”志愿服務活動,提高特殊兒童少年手工制作能力和就業能力。三是參與展會科普,弘揚非遺文化底蘊。積極參與綏化市春服(福)節活動,開展以“錦繡絨花綻千年風雅,匠心古韻繪盛世華章”為主題的絨花手工藝品藝術展活動。工作人員現場向居民科普非遺文化,講解絨花的歷史淵源、制作流程,讓居民們深入了解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厚底蘊。
![]()
二、經驗啟示
1.解放思想是關鍵。轄區發展不能僅局限于傳統模式,要敢于創新,善于發現和挖掘自身特色資源,尋找新的發展方向。
2.整合資源是保障。社區要積極與各方合作,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助力基層治理。
3.激發內生動力是核心。要充分調動轄區居民積極性,引導其真正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推動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三、延伸思考
1.結合案例和實際工作,思考如何尋找相應銷售渠道,進一步發揮非遺手工藝品帶動經濟發展作用,增進民生福祉?
2.結合案例和實際工作,思考如何通過建立絨花手工技藝傳承人培養機制,系統培育專業制作人才和教學團隊,確保絨花技藝在社區的長期傳承與創新發展?
來源丨吉泰街道黨工委
設計制作丨張國玉
責任編輯丨許來齊
北林發布
微信:beilinfabu
郵箱:blqwxb@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