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期望通過某一項制度就能解決所有問題。我們的核心目標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有更多時間探索自我,讓教育回歸培養人的本質。
——女同事說
![]()
點贊、推薦,順便★標俺們
四舍五入做新東方精神股東!
近日,“成都多所中小學將試點‘小學+初中+高中’十二年一貫制培養,學生無需參加中考,直接升入本校高中”的消息在家長群瘋傳。
消息一出,引發家長熱議:取消中考了?要不要趕緊買試點學校周邊的學區房?孩子現在上的小學不在試點名單里,以后會不會吃虧?
![]()
后成都市教育局官網相關政策解讀顯示,貫通式培養不是都取消中考,是不調整現行學制下,在試點學校探索貫通人才培養模式。
首批參與試點的學校中,既有公辦學校,也有民辦學校,通過自愿報名、隨機搖號的方式產生。
無獨有偶,近期上海“試點長學制貫通培養模式”也引起一些猜測,其中包括“上海是否要取消中考”“初高中是不是要合并了”等。
后上海市教委發布權威解讀,指出長周期貫通培養的實質是對課程進行統一設計,實現資源的貫通使用,并非取消中考。
![]()
這兩場風波,不僅反映出家長對教育政策的高度關注,更折射出當下社會對教育改革的復雜心態。
那么,十二年貫通制教育究竟是什么?它是否能成為緩解教育內卷的“良方”?不同群體對這一學制又有怎樣的看法?
1
不是“免考升學”
而是“一體化培養”
提到十二年貫通制教育,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學生不用參加中考,可以直接上高中了。事實上,這是對十二年貫通學制的典型誤解。
所謂十二年貫通制教育,是指將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的教育內容、課程體系、培養目標進行一體化設計,打破學段間的壁壘,讓學生在12年的學習中形成連貫的知識體系和能力培養路徑。
十二年貫通學制的核心不是“取消中考”,而是“優化培養過程”。
比如部分試點學校會在初中階段滲透高中知識點,在高中階段提前對接大學課程,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不同學段的學習節奏,而非所謂“跳過中考”。
![]()
從國內外的實踐來看,貫通制教育并非新鮮事物。
在國外,德國的“文理中學”就是典型的貫通制學校,學生從小學高年級進入文理中學后,無需參加類似我國中考的升學考試,直接完成初中到高中的學習,最終通過“德國高考”(Abitur)申請大學。
美國的部分私立學校也采用K-12(從幼兒園到12年級)貫通制,注重課程的連貫性和個性化培養。
這些學校的優勢在于,能讓學生避免因升學考試帶來的短期應試壓力,有更多時間發展興趣愛好和綜合素質;
但劣勢也很明顯——如果學生在中途發現不適應該學校的培養模式,轉學或退出的成本較高,且部分貫通制學校的精英化傾向明顯,可能會加劇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在國內,近年來也有部分地區試點貫通制教育,不過多以9年一貫制(小學+初中)為主,十二年貫通制仍處于探索階段。
不過,國內試點的十二年貫通制教育也面臨一些爭議。一方面,部分家長擔心“一體化培養”會讓學生失去中考這一檢驗學習成果的機會,導致學習動力不足;
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目前部分貫通制學校的課程設計流于形式,只是簡單地將小學、初中、高中課程拼接在一起,并未真正實現一體化,反而可能因為教學跨度太大、秩序松散等問題導致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
2
家長焦慮分流,老師糾結教學
孩子期待減負
十二年貫通制教育的傳言之所以能引發熱議,本質上是因為它觸碰了當下教育的痛點。
中考分流、學業內卷、節點焦慮……不同群體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對這一學制的態度也截然不同。
NO.1
家長:邊期待減負,邊焦慮分流
在社交平臺上,家長們對十二年貫通制教育的討論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
支持的家長認為,這一學制能讓孩子“告別中考壓力”,有更多時間探索興趣愛好,來實現多元發展。更何況,也沒人說一貫制學校出來的孩子成績就一定不如別人。
準備明年搖滴水湖,比起刷題能考上大學,我更希望他是一個多元化的孩子。
![]()
現存的幾所一貫制學校,部分采取搖號制度,搖到入學資格的家長簡直是“樂開花”。
![]()
就算一貫制之后,內卷上升到更高的學歷層次,到時候孩子年齡也大了,心智更成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總比現在十四五歲就被迫分流要好。
如果真的到了卷碩博的時候,孩子也大了,選擇也多了,就不會有那么多焦慮了。
![]()
但反對的家長則更擔心學校的進入門檻和教育質量。
中考雖然壓力大,但也是一次公平競爭的機會。如果推行十二年貫通制,孩子小學入學的學校就決定了十幾年的教育條件,這讓不少家長擔心:
學區房是不是又要炒起來了?入學機會能做到“公平”嗎?
![]()
參考以前的新加坡,壓力都給到小學,學區房更重要了。
![]()
還有家長擔心學習動力問題。
很多孩子本身自律性不強,如果知道不用參加中考,或者只需要相對簡單的考核就能直升高中,肯定會放松學習,到時候高中知識跟不上,還是考不上好大學。
高考是選拔制的,選拔制對普通孩子來說說白了就是極限壓榨潛力,這種貫穿制太輕松了,不實用。
![]()
感覺(一貫制就是)職校中專牌匾換高級中學幾個字,其他資源還是固化的,最后也能高考,把難題拋給了高考。
![]()
更有家長陷入節點焦慮,按照現在的教育環境,十二年一貫制期間不卷,豈不是孩子從一年級就要開始“占位”?
甚至參考一些私立一貫制學校,更是從幼兒園開始就有層層考核,說是多階段銜接直升,其實不僅孩子的壓力一點沒少,家長需要打通的人脈關系、打好的物質基礎也少不了。
要從一年級就開始占位。
![]()
從小托班開始搶名額,入園要考入小學也要考,而且這還是除了考試以外其他條件都搞好的基礎上。
![]()
不過,也有些家長認為,十二年一貫制的好壞不能一概而論,關鍵還是要看孩子的學習態度和學校的教學質量,打鐵還須自身硬。
進入十二年一貫制也并不能“躺平”……打鐵還須自身硬。
![]()
NO.2
老師:期待培養創新,糾結教學難度
對于十二年貫通制教育,雖然不少老師也期待這一學制能打破學段壁壘,讓教學更具連貫性。但擺在眼前更大的問題,是擔心教學難度和學生管理問題。
想要十二年貫通制的課程設計達到最優水準,需要小學、初中、高中老師共同研發課程,這對老師的專業能力和協作能力要求很高。
傳統的教學評價主要看考試成績,但十二年貫通制更注重綜合素質,如何制定科學的評價體系,比如如何衡量學生的興趣發展、實踐能力,也是一個難題。
![]()
尤其是淡化內卷后的十二年貫通制下,學生們的學習能力分層恐怕會更加明顯,按照中考分流機制,許多學生在初中后就會進入職業教育階段;
換到十二年貫通制,這部分學生也要進入高中,這讓高中老師們感到壓力很大。
![]()
不僅如此,有些老師認為,如果孩子在初中就讀不進去書,通過貫通教育進入高中,也很可能是“再混三年”,不管是對老師和同學,還是對學生和家長,都不會產生正面影響。
![]()
學生組成的復雜程度,也會影響到學校的高考成績。
十二年制下,生源看似變得更簡單純粹,幾乎全部是由老師們看著長大的孩子們構成,但實際上沒了考試的篩選,或者考試篩選標準變低,學生高考出來的一本率等指標是否會變化也未可知。
![]()
NO.3
孩子:期待減壓,但害怕失去選擇
相比于家長和老師的復雜想法,孩子們對十二年貫通制教育的態度更直接:期待“減負”,但也害怕“失去選擇”。
成都市“取消中考”辟謠前,就有中學生發帖感嘆,羨慕未來能趕上改革腳步,接受一體化教育的小學生們。
面對學習壓力,孩子們態度十分明確,要是能人人都有高中上,那當然是好事一樁。
![]()
但也有學生擔心,如此長的學制幾乎貫穿了自己的童年和青春期,這期間可能發生的問題該怎么解決?
一方面,多學段分學校就讀,孩子們對新環境和新同學都有所期待,能夠遇上良好氛圍和知心朋友的可能性也更大。
我最喜歡的是初中階段的同學和老師,要是照這個搞法(十二年一貫制),一開始抽到的是不太喜歡的那群人,那應該就不會留下太多美好的學生時代回憶。
![]()
要是考慮到極端情況,遇到校園霸凌,孩子們擔心轉學換環境的機會也會變得更渺茫。
![]()
除此之外,孩子們也對超長學制的退出難度提出了質疑。
如果小學就進入貫通制學校,萬一后來發現不喜歡這所學校的教學風格,想轉學是否會更難?如果能考上比前一階段直升更好的學校,能接觸到更優質的資源,是不是在十二年貫通制下,可能就失去了這個機會?
孩子們現在能接觸到的一貫制學校中,語言類學校占多數,需要長期培養的語言能力天然適應長學制教育,但如果中途發現不感興趣,退出的沉沒成本不容小覷。
投入大、風險高,回報也是很有問題。
![]()
從各方態度中不難發現,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孩子,對十二年貫通制教育的看法都受制于現有教育體系,與節點焦慮緊密相關。
家長焦慮“中考分流”“政策變化”,老師焦慮“教學銜接”“生源分層”,孩子焦慮“學業壓力”“未來選擇”。
3
貫通培養是趨勢
但別讓一貫制變成“一刀切”
從“12年一貫制”、“9年一貫制”到“3+2”中高職貫通,再到近年來逐步推進的“碩博貫通培養”,不難發現,貫通培養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勢。
這一趨勢的背后,是對應試教育的反思,也是對個性化、一體化人才培養的追求。
在基礎教育階段,除了十二年貫通制,近年來多地還推行了“小學+初中”9年一貫制教育,旨在緩解“小升初”焦慮。
以杭州為例,截至2024年,杭州已有近50所9年一貫制學校,部分學生表示“學業壓力明顯減輕”,綜合素質也得到提升,且心理健康狀況也更優。
在高等教育階段,貫通培養的探索則更為深入。近年來,我國多所高校逐步取消學術型碩士的統考招生,轉而推行“碩博貫通培養”。
貫通培養的核心優勢在于,能打破學段間的壁壘,減少學生在升學考試上的時間和精力消耗,為學生提供更連貫、個性化的培養路徑,有助于緩解學業內卷和節點焦慮。
不過,我們也需要警惕貫通培養可能帶來的問題。一方面,過分追求一貫制可能導致學生選擇不自由,可能存在退出機制不明確的難題。
![]()
另一方面,貫通培養還可能加劇教育資源的不平等。
優質的貫通制學校或項目,會吸引更多優質生源和師資,而普通學校或項目則面臨生源流失、資源匱乏的困境。
推進貫通培養改革,需要把握好“度”,避免“一刀切”。
比如完善退出機制,保障學生的選擇自由;學生通過搖號等政策與合理選拔的結合制度入學,避免資源集中的同時,也能避免學生完全躺平,為后續教學提供方便。
學校應注重課程設計的科學性和連貫性,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確保貫通培養落在實處,不流于形式。當然,社會也應建立更多元的評價體系,不再只以升學成績衡量教育質量。
教育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期望通過某一項制度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我們的核心目標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有更多時間探索自我,讓教育回歸培養人的本質。
未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期待能看到更多既減負又提質的教育模式,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教育中找到自我,實現價值,不再被內卷和焦慮裹挾前行。
參考資料:
[1]光明社教育家:取消中考?上海市教委回應
[2]光明社教育家:成都市教育局辟謠!
[3]新京報評論:十二年貫通式學校利于打破“節點焦慮”惡性循環 | 新京報專欄

面對小朋友,新東方有編程、美術、機器人、科學等素質課程,也有口才、寫字、腦力、故事表演等素養課程,還有游學營地喔;
面對高中生、大學生,有留學咨詢、出國考試、大學四六級、考研、專升本、成人英語;
反正,我們提供全程體系化教育教學解決方案,只要是你想學的,我們都有(嘻~)
有需要歡迎點擊下方小程序,將有專人和您聯系解答~
更多好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