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上觀新聞)
![]()
![]()
免費課干貨滿滿,付費課瘋狂“注水”;賣課時天花亂墜,退費時困難重重。用來“充電”的知識付費何時成了“負費”?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一項調查數據顯示,86.4%的受訪者曾為知識付過費。69.0%的受訪者認為,當前知識付費行業存在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缺乏后續服務和支持(54.3%),宣傳與實際不符、水分大(52.4%),定價過高(49.0%)等問題。
有的將公開信息東拼西湊,有的號稱“高階”卻用基礎知識充時長,有的竟是AI念PPT……“精裝”的免費課,“毛坯”的付費課,讓不少知識付費用戶“吃灰”。
調查還顯示:68.4%的受訪者建議,建立透明、真實的評價反饋系統,建立嚴格的內容審核與創作者認證機制(62.0%),期待提供更長時間或更全面的免費試聽或試讀(60.3%)。
信息爆炸時代,技術日新月異,自我提升的需求、供給側內容多元、各種平臺算法推送,共同驅動著知識付費市場的快速成長。泥沙俱下,專業領域主播沒有資質認證,也敢濫竽充數;線上課程跨地域性強,加劇監管執法難度;平臺重流量輕質量,縱容“低價誘餌+高價推銷”的營銷套路……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24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教育培訓服務投訴件數超過7萬件。
中國知識數智化智能服務平臺海豚知道發布,2025年,知識付費市場規模預計將達2808.8億元,用戶規模將突破6.4億人。如此龐大的知識付費產業如何健康發展?
從頂層設計看,監管部門應細化資質核驗、收費公示等細則,通過嚴厲打擊虛假營銷、清退違規課程等措施,推進產業標準化建設。從供給側看,平臺須把好審核關,采取“課程綁定出版物”等舉措,強化專業背書,打造“可落地、可驗證”的價值內容。高校、科研院所等專業機構,或可利用現有資源,主動提供優質公開課程,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窘境。
知識付費,唯有回歸教育本質,通過透明化收費、專業化評估和常態化監管,才能實現技術賦能與教育公平的雙重目標。消費者花錢買知識,希望“獲得情緒價值,而非情緒負值”。堅持“內容為王”方能讓知識付費成為“認知晉級的階梯”,不是“收割智商的陷阱”。
原標題:《微言 | “注水”的知識付費,該“脫水”了》
欄目主編:范兵、張裕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文匯報 付鑫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