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董長喜)每年10月28日是世界衛生組織確立的“男性健康日”,但今年的主題是“男性健康主動管理,幸福生活共同守護”。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了北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王海、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男科副主任醫師王福,他們表示,男性真正的堅強和勇氣,從不是對身體不適視而不見,而是主動傾聽身體的聲音,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沒事,歇會兒就好”“小毛病,不用去醫院”“男人嘛,這點痛算什么”……這些話,成了很多男性面對身體不適時的口頭禪。在傳統觀念里,“隱忍”被視為男性的特質,似乎承認身體不舒服就是脆弱的表現,去醫院檢查更是小題大做。于是,感冒發燒硬扛著上班,腰酸背痛忍著繼續干活,甚至出現莫名的疼痛、持續的疲勞,也總想著“過段時間就好了”,很少主動去關注身體發出的“抗議”。
《當代醫學》雜志上曾有一項調查曾指出,男性就醫率比女性低28%。一家三甲醫院曾對500多名18~70歲男性患者進行調查發現,只有3/5的男性愿意每年進行一次體檢,超過40%的男性只有身體出現嚴重狀況時才想到去醫院。《中國互聯網男科就診白皮書》也提及,男科疾病僅有不到20%的就醫率。更讓人擔憂的是,不少男性即便身體出現明顯異常,也會因為“怕麻煩”“怕查出問題”“沒時間”等理由拖延,直到小毛病拖成大問題,才追悔莫及。
這些小信號,其實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
實際上,身體不會無緣無故出現不適。那些被忽視的小信號,可能正是身體在向你發出的“求救信”,背后隱藏著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
1.疲倦嗜睡,不止是勞累。
“最近總覺得累,睡再多也沒精神”,很多人會將這種表現歸咎于工作壓力大、熬夜多。但如果長期疲勞、精力下降,甚至白天嗜睡、注意力難以集中,就不能只當“勞累”看待了。
北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王海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指出,長期疲勞可能是甲狀腺功能減退的信號(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會導致代謝減慢,讓人乏力、嗜睡);也可能是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表現,這類人群往往休息后也無法緩解疲勞,還可能伴隨肌肉疼痛、記憶力下降等癥狀。
2.莫名疼痛,千萬別忽視。
“忍忍就過去了”,是很多男性面對疼痛的態度。實際上,有些疼痛,尤其是胸痛、肩痛、腹痛等莫名疼痛,可能是心臟發出的“緊急警報”。
臨床數據顯示,在發生猝死的群體中,正值壯年的男性占比不低,而這些人大多有“忍痛”的習慣。比如,有些心梗患者不會出現典型的“胸口壓榨性疼痛”,而是表現為肩膀痛、后背痛,甚至牙痛、腹痛,這些疼痛很容易被誤認為“肌肉拉傷”“腸胃不適”,從而被忽視。此外,突發的劇烈頭痛、腹痛,還可能與腦血管疾病、急腹癥有關,一旦硬扛,可能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3.腰酸背痛,問題有很多。
腰酸背痛在男性中十分常見,尤其是經常久坐、彎腰工作的人,大多會認為是“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要么貼塊膏藥,要么硬扛著。但其實,腰酸背痛背后的原因可能比想象中復雜,甚至與前列腺疾病問題有關。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男科副主任醫師王福對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解釋,前列腺位于男性盆腔內,當發生前列腺炎或前列腺增生時,炎癥刺激或腺體壓迫周圍組織,可能會引起下腹部、腰骶部的牽涉痛,讓人感覺“腰酸背痛”。如果只是單純針對腰椎治療,卻忽視了前列腺問題,疼痛自然難以緩解。因此,若腰酸背痛持續不愈,尤其是伴隨尿頻、尿急等癥狀時,別只盯著腰椎,也該查查前列腺。
![]()
王福醫生在給男科病患者診治疾病。
4.鼾聲震天,并非睡得香。
“男人打鼾很正常”“打鼾說明睡得香”——這種認知讓很多男性忽視了“鼾聲震天”的危害。實際上,嚴重的打鼾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表現,這類患者在睡眠中會反復出現呼吸暫停,導致大腦、心臟等器官缺氧,長期下來會增加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甚至可能在睡眠中發生意外。
數據顯示,男性患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概率是女性的2~3倍,尤其是肥胖、脖子粗、長期熬夜的男性,風險更高。如果發現自己打鼾聲音大、呼吸不規律,甚至出現“憋醒”的情況,或者白天總覺得沒精神、注意力不集中,應及時做個睡眠監測,才能避免長期缺氧對身體的傷害。
5.情緒低落,不止是矯情。
“男人怎么會抑郁?就是太矯情了”——這種偏見讓很多男性的情緒問題被掩蓋。實際上,男性也會患抑郁癥,只是表現方式與女性不同。女性多會直接表達情緒低落,而男性常以“軀體化”或“行為化”的方式表現,比如易怒、煩躁、沉默寡言,或者對以往喜歡的事情失去興趣,甚至出現酗酒、吸煙增多等行為,這些表現很容易被誤認為“脾氣差”“壓力大”,而非抑郁癥的信號。
王福提示,如果長期情緒低落、狀態萎靡,甚至出現“活著沒意思”的想法,別再自我否定“太矯情”。情緒問題和身體疾病一樣,需要重視和干預,及時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才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
6.小便異常,別一笑而過。
尿頻、尿急、夜尿多,甚至小便時疼痛、尿不盡……這些小便異常的癥狀,很多男性會覺得“不好意思說”,或者認為是“年紀大了的正常現象”。其實,它們可能是前列腺炎或前列腺增生的信號,尤其是中年男性,更需要警惕。
王福提示,前列腺炎多見于中青年男性,除了小便異常,還可能伴隨會陰部不適、腰酸等癥狀;前列腺增生則多見于50歲以上男性,早期表現為夜尿增多,隨著病情發展,可能出現排尿困難。如果小便異常持續不緩解,別再“不好意思”,及時去泌尿男科檢查,才能早發現、早治療,避免病情加重影響生活質量。
7.突然消瘦,隱藏著大病。
“瘦了好,省得減肥”——很多男性對體重下降不以為意,甚至覺得是“好事”。但如果體重在短期內暴跌(比如1個月內下降5公斤以上),且沒有刻意節食、運動,就需要警惕了,這可能是疾病發出的危險信號。
王海指出,突然消瘦可能與糖尿病(血糖升高導致身體消耗增加)、甲狀腺功能亢進(代謝加快,體重下降)、胃腸道疾病(吸收不良,營養不足)有關,更嚴重的還可能是腫瘤的早期表現(腫瘤細胞消耗身體能量,導致體重驟降)。因此,若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暴跌,別再沾沾自喜,及時去醫院做全面檢查,才能排除健康隱患。
從“硬扛”到“主動”,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最后,兩位專家提醒每一位男性:健康不是“硬扛”出來的,而是“主動”管理出來的。從忽視身體信號到主動關注健康,只需要做好這幾件事,就能成為自己健康的“守護者”。
1.放下“硬扛”的執念,學會“傾聽”身體。身體發出的每一個“小信號”,都是在提醒你“該關注健康了”。別再把“堅強”等同于“忍痛”,也別把“小毛病”不當回事,尤其是出現疲勞、疼痛、小便異常等不適時,及時停下腳步,關注身體的感受,這不是脆弱,而是對自己負責的勇氣。
2.定期體檢,把疾病“擋在門外”。定期體檢是主動管理健康的重要方式。很多疾病在早期沒有明顯癥狀,只有通過體檢才能發現。比如高血壓、糖尿病、前列腺問題等。建議男性每年至少做一次全面體檢,40歲以上的男性還應增加前列腺、心血管等專項檢查,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避免小問題拖成大疾病。
3.養成健康習慣,為身體“加分”。健康的生活習慣,是維護健康的基礎。平時要注意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合理飲食,少吃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優質蛋白;堅持運動,每周至少進行3~4次有氧運動,比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增強體質;戒煙限酒,減少對身體的傷害。這些看似簡單的習慣,長期堅持下來,就能為健康“加分”。
4.主動溝通,讓家人成為“健康伙伴”。“男性健康主動管理,幸福生活共同家護”,強調的不僅是男性自身的主動,也需要家人的關注和支持。平時可以和家人多溝通自己的身體狀況,比如“最近總覺得累”“有點腰酸”,讓家人幫忙提醒自己及時休息、去檢查;家人也可以多關注男性的情緒和身體變化,在他們“硬扛”時多些理解和鼓勵,一起營造關注健康的家庭氛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