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那幫科技男,現在最卷的不是技術,是臉。
《華爾街日報》爆出來一個數據,過去五年,科技行業男性做拉皮手術的人數翻了5倍,面部手術比疫情前漲了25%,眼皮手術漲了50%。
這幫人花4萬到15萬美元往臉上動刀子,可不是什么中年危機發作了,想挽回點青春,再談個戀愛什么的。
和國內有段時間互聯網大廠的氣氛很類似,不是愛美,是怕失業。
![]()
硅谷有個不成文的鐵律:科技是年輕人的游戲。
投資人彼得·蒂爾直接說過,不要雇30歲以上的人。
這話多狠?30歲,在別的行業剛開始上手,在硅谷已經算老了。
于是就出現了一個很荒誕的現象:一幫寫代碼的、做產品的、當高管的,明明技術過硬、經驗豐富,卻天天盯著鏡子看自己額頭的抬頭紋,擔心眼角的魚尾紋會不會讓老板覺得自己跟不上節奏。
很遺憾,這擔心不是多余的。
過去5年,硅谷男性做拉皮手術的人數增長了5倍,面部手術和眼瞼手術比疫情前分別漲了25%和50%。30多歲的打肉毒素,40多歲的直接上手術臺,因為在硅谷一旦你看起來顯老,你就會被貼上無關緊要的標簽。
![]()
2025年,AI浪潮加速,科技公司裁員近10萬人。谷歌、Meta這些大廠都在調整架構,資源全往AI傾斜。
你說,一個40多歲、看起來有點疲憊的工程師,和一個30歲、精神飽滿的AI新人站在一起,老板會選誰?
所以這些科技男跑去做醫美,不是為了變帥,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還能熬夜、還能996、還能扛得住高強度工作。
外表年輕,成了傳遞續航能力的信號。
![]()
這種邏輯合理嗎?一個人的價值,難道真的要靠臉上的皮膚緊不緊致來判斷?
硅谷這幫人,向來把一切都當成可優化的系統。
扎克伯格擼鐵、練格斗,貝佐斯從弱雞變腱子肉中年,馬斯克投資延緩衰老療法。
在他們眼里,身體和顏值都是工具,可以用技術手段改造、升級、迭代。
但這種思維有個致命問題:它把人徹底物化了。
當醫美變成對抗30歲危機的剛需,它就不再是個人選擇,而是職場生存的強制投資。
你不做,別人做,你就被淘汰,那就只有都去整形醫院排隊。
你看,這已經不是愛美,是恐懼。
![]()
而且這種恐懼,正在從女性身上轉移到男性身上,不光是硅谷,其他很多行業也都一樣。
增量很少了,大家都開始內卷,卷了能力卷體力,卷了體力就要卷外貌。
光有手上硬本事不夠,你還得打扮得像樣,看起來精力充沛、充滿活力。
這是進步嗎?不,這是內卷的又一次升級。
況且,這套邏輯還有個更大的漏洞:醫美真的能保住你的工作嗎?
AI替代的不是你的臉,是你的技能。
你花6萬美元拉個皮,臉看起來年輕了10歲,但如果你寫的代碼比不上AI生成的,或者你的產品思維跟不上新技術的節奏,那你該被裁還是會被裁。
![]()
再說一遍,這事兒的本質不是年齡歧視,是技能淘汰。只不過硅谷把年齡和能力捆綁在一起,制造了一個虛假的因果關系:年輕等于創新,顯老等于落后。
但這個邏輯經不起推敲。喬布斯50多歲做出了iPhone,任正非40多歲才創辦華為。真正有價值的,從來不是你的皮膚有多緊致,而是你的腦子里有什么。
所以,當你看到硅谷科技男扎堆做醫美這個新聞,別只看到表面的荒誕。
你看到的,是一個行業對年齡的極度偏執。
你看到的,是一群高收入、高學歷的精英,在用最昂貴的方式,對抗最無力的焦慮。
你看到的,是現代職場把人徹底工具化的殘酷縮影。
當一個行業開始用外貌來評判一個人的價值,當一份工作讓你不得不用手術刀來證明自己還有價值,那這個行業本身,就已經病了。
醫美治不了這個病,它只是讓病癥看起來沒那么明顯而已。
在技術至上的世界里,人正在變成需要不斷升級的產品。而當你無法在技能上證明自己,你就只能在外表上做文章。
很諷刺,對吧?
一群號稱掌握著最先進科技的人,最后卻只能靠整容來維持自己的職場地位。
這是否也說明了,硅谷在衰落,以及任何卷年輕的行業,本質上都是泡沫?
各位大佬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