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中產女性心里,醫美一度是“最劃算的投資”。
一針玻尿酸,幾千塊,換來三個月的自信,一次童顏針,幾萬塊,仿佛時間都慢了幾拍。
從“變美”到“變現”,社交媒體、短視頻、明星濾鏡,讓這個行業在過去十年里光鮮得不像樣子。
2020年前后,醫美甚至成了財富密碼,股市上有“醫美茅臺”愛美客,生活里有“新剛需”玻尿酸,朋友圈里人人都在談“抗衰”。
![]()
那幾年,愛美客市盈率高達300多倍,市值一度突破1700億,被資本市場捧上神壇。
但時間沒給它太多寬容。
四年過去,曾經的神話股跌去千億,營收和凈利潤雙雙下滑,童顏針代理權糾紛鬧上仲裁。
整個醫美行業,也從造富神話變成生存焦慮。
有人說,這只是一個公司遇冷,也有人說,這是整個“顏值經濟”的崩塌。
真相是,這場滑鐵盧,不止屬于愛美客,而是整個消費醫療行業的一面鏡子。
01
如果要列一張2020年代的暴利生意榜,醫美一定榜上有名。
那是一個全民焦慮的時代。
疫情讓人們長時間宅在家中,短視頻算法又不斷強化高顏值標準,職場年輕化的審美也在無形中施壓。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變美成了普通人最直接的自救方式。
醫美行業剛好踩中了三個交匯點,社會情緒的出口、技術國產化的起點,以及資本逐利的風口。
在那幾年,中產女性幾乎撐起了半個醫美市場。
她們有穩定收入,有社交展示的需求,也有焦慮。
有人為了婚禮去打玻尿酸,有人為了升職加薪選擇微調,更有人把每月工資的一部分留作抗衰基金。
那是醫美機構門口永遠排著長隊的年代,整形、注射、美白、修復等等,像一場青春保衛戰,讓無數人心甘情愿付費。
行業利潤的驚人程度,也讓資本瘋狂。
以愛美客為例,旗下逸美、嗨體和寶尼達等主打產品的毛利率一度超過90%。
![]()
打一針玻尿酸,成本可能只要幾百塊,卻能賣到上千上萬。
幾乎沒有哪個消費行業能達到這種利潤水平。
更關鍵的是,那時監管還沒完全到位,市場既混亂又充滿機會。
從街頭診所到大型連鎖機構,都在分食紅利。
媒體、明星、帶貨主播把醫美包裝成輕奢品,一度成為都市女性獨立的標配符號。
資本看得比誰都清楚。
2020年愛美客上市當天,股價暴漲近二十倍,市值突破千億。
券商研報齊刷刷喊出“醫美是下一個白酒”,基金經理爭著買入,社交媒體把“醫美茅臺”這個稱號奉若神話。
那幾年,醫美行業的邏輯其實很簡單,焦慮在增長,錢在流入,監管在滯后。
它幾乎具備了一個完美暴利行業的全部特征。
02
然而,一切的改變往往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時候發生。
2023年之后,醫美行業的空氣開始變冷,顧客不再沖動,機構開始打折,股價一路下行。
當愛美客的動態市盈率從300倍跌到30倍時,資本才終于意識到,這門生意的底層邏輯已經變了。
最大的變化來自消費者。
疫情之后,中產家庭的消費心態被徹底重塑,那種月薪兩萬、敢花一萬去打針的時代過去了。
房貸、孩子、學費、養老成了生活的主旋律,“美”的優先級,被現實狠狠壓了下去。
過去的醫美消費者,是情緒驅動型,看到同事變美就沖一針,刷到廣告就去嘗試。
而現在她們更算賬,也更冷靜,不是不愛美,而是不想被套路。
行業的卷,則讓利潤空間迅速塌陷。
![]()
大量新品牌、新診所瘋狂入場,一線城市打價格戰,二線城市靠贈品拼銷量。
玻尿酸降價三成、肉毒素買一送一、童顏針首單免費,原本靠溢價賺錢的頭部品牌被拖下水,醫美的高毛利神話被徹底戳破。
曾經讓愛美客一騎絕塵的“嗨體”“濡白天使”等明星產品,也被各種“平替”蠶食。
一位醫美從業者的話很直白:“過去我們拼產品,現在拼誰活得久。”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監管。
醫美其實一直游走在醫療與消費的灰區,既想輕盈地做消費,又必須承擔醫療責任。
過去,靠模糊地帶可以活得很好,如今,政策收緊、藥監嚴查、機構備案、醫生實名。
一整套合規體系壓下來,讓整個行業再也沒法蒙混過關。
當違規廣告、非法注射、假藥假證被查得越來越多,醫美從時尚消費變回高風險醫療,公眾的信任也隨之降低。
在這樣的環境里,消費者開始退場,資本開始撤離。
2024年以來,醫美賽道的一級市場融資銳減超過六成。
行業的熱錢沒了,故事講不下去,剩下的只有冷冰冰的業績曲線。
03
如果要選一個最能代表醫美行業命運的企業,非愛美客莫屬。
這家公司誕生于2004年,那時國內醫美市場幾乎被進口品牌壟斷。
2009年,它推出國產玻尿酸逸美,成為國內首個拿到Ⅲ類醫療器械證的產品。
那一刻,愛美客成了國產替代的象征,也開啟了屬于自己的十年黃金期。
“嗨體”“寶尼達”“愛芙萊”,每一款都成了市場爆品。
在愛美客最風光的那幾年,它幾乎定義了中國醫美的上半場,高利潤、強品牌、資本化。
2020年上市時,愛美客市值突破千億,券商紛紛稱它是新消費奇跡。
甚至有人說,愛美客之于醫美,就像茅臺之于白酒。
但這種高處不勝寒的光環,只維持了短短三年。
2024年開始,愛美客的增長曲線急轉直下,營收增速從近50%掉到個位數,今年上半年營收同比下降21.5%,凈利潤下降近30%。
這已不是普通的“周期波動”,而是行業紅利枯竭的信號。
![]()
面對下滑,愛美客開始瘋狂找新故事。
它跨界做毛發醫療、推出新原料、強化再生針劑布局。
最引人注目的操作,就是收購韓國REGEN公司,拿下爆款產品“童顏針”AestheFill的母公司。
這筆交易原本是為尋找第二增長曲線,但沒想到,剛收購完就陷入代理權大戰。
原來,“童顏針”的中國獨家代理權早在2022年就被江蘇吳中旗下達透醫療拿下。
愛美客收購后,立刻發出“解約函”,要求終止代理;江蘇吳中則反手起訴,指控其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兩家上市公司隔空撕扯,公告蓋章、律師函來回上演。
這場仲裁,看似一場合同糾紛,實際上暴露了愛美客更深的焦慮:老產品賣不動,新增長點太慢。
收購REGEN,本意是拓展國際化、強化“再生醫美”的技術優勢。
但現實是,中國市場的競爭已經白熱化,再多的并購,也難掩產品的增長疲態。
曾經那種“靠一針玻尿酸撐起半個財報”的輕松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04
童顏針之爭只是表面現象,真正的暗流,是整個醫美行業陷入的中年危機。
這個行業的問題,不在技術,不在需求,而在信任。
過去十年,中國醫美靠情緒紅利崛起,人們為焦慮買單,為形象投資,為自信付費。
可當社會整體進入理性消費時代,醫美的魔力就被削弱了。
消費者發現,美麗不是藥打多就能解決的問題,反而是一個系統工程。飲食、作息、情緒、健康,都和外貌息息相關。
醫美,不再是唯一的答案。
而在市場端,價格戰越打越狠,品牌差異越來越小。
愛美客、華熙、昊海、創爾,都在推類似的再生針、抗衰系列的名字不同,功效相近。
技術創新的門檻在提高,用戶信任的門檻也在提高。
![]()
大家都在喊“創新”,但消費者的耐心卻早被耗光。
更殘酷的是,行業的生意邏輯已經變了。
過去靠概念、營銷和高毛利就能起飛,如今必須靠技術、信任和復購。
但在一個信任被透支的行業里,復購談何容易?
于是我們看到,上市公司們拼命跨界、買技術、砸廣告、打價格,試圖用一個又一個新故事穩住市場。
但故事終究會講完,資本終究會冷卻。
這場中場戰事,沒有贏家,有的在退場,有的在茍延殘喘,有的還在幻想再造一個“醫美茅臺”。
但時代的風,已經不再吹向他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