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30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6分鐘
![]()
我們是否都曾有過這樣的困惑:明明把知識點拆解得明明白白,學生做題時還是頻頻出錯;明明布置了厚厚的練習,學生的核心能力卻沒見明顯提升;明明逐本批改了作業,學生下次遇到同類問題依舊會犯同樣的錯?其實,上好一堂課并非全憑經驗摸索,它藏著一個可落地的“基本公式”——教學質量 = 講得清 × 練得準 × 評得透。今天,我們就從這三個維度,聊聊如何讓每一堂課都扎實有效,以及接下來的實踐方向。
1
“講”清——講的不是“講出來”
而是“講進去”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講清楚”就是把知識點說完整,可學生左耳進右耳出,根本沒往心里去。
其實“講得清”的本質,是做學生思維的“導航員”,而非知識的“播音員”——要讓知識順著學生的認知邏輯“鉆進去”,而不是硬塞進去。
一是“講得清”的前提是“想得透”。
教師自己先得把知識“嚼碎”,厘清它的來龍去脈、內在邏輯和核心價值。
比如講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不能只讓學生死記“x=[-b±√(b2-4ac)]/(2a)”,要先講清它的“誕生背景”:當二次方程無法因式分解時,我們需要一個通用解法;再帶著學生用“完全平方公式”一步步推導,讓他們看到公式的“前世今生”;最后還要點明它在后續“函數圖像與方程關系”中的作用。
只有我們自己“鉆得深”,才能給學生指對路,避免他們死記硬背卻不會用。
二是“講得清”的關鍵是“化繁為簡”。
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我們不同,抽象的定理、復雜的概念,在他們眼里可能就是一堆“陌生符號”。
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搭建“認知腳手架”,用他們熟悉的事物做類比。
比如講物理中的“電流”,學生看不見摸不著,就用“水流”類比——“電線像水管,電流像水流,電壓像水壓,水壓越大水流越急,電壓越大電流也越強”;講化學的“化學反應能量變化”,就用“爬山”比喻——“吸熱反應像爬山,需要消耗能量才能往上走;放熱反應像下山,會釋放出能量”。
把抽象知識裝進具體的“生活容器”,學生才容易理解。
三是“講得清”的保障是“互動與反饋”。
單向的“滿堂灌”,永遠不知道學生是否真的聽懂。
真正的“講清”是雙向的:講完一個知識點,別急著往下趕,問一句“剛才推導的步驟,有誰沒跟上?舉手告訴我哪一步不懂”;看到有學生眼神迷茫,就走到他身邊小聲問“是不是這里沒聽明白?我再換個例子講一遍”。
一個舉手調查、一次眼神交流、一句即時追問,都是校準教學方向的“指南針”,能幫我們及時調整節奏,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
2
“練”準——從“題海戰術”到“精準訓練”
錘煉學生核心能力
當知識“講進去”了,下一步就是讓學生“用起來”——但很多時候,我們陷入“題海戰術”,布置了大量練習,學生累得夠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其實“練得準”的核心,是讓每一道題都成為“能力淬火”的材料,用最少的負擔換最高的效益。
一是“練得準”要瞄準“靶心”——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
設計練習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這道題要鞏固哪個知識點?
要訓練哪種思維方法(比如歸納、演繹、批判性思維)?
要培養哪項核心能力(比如信息提取、邏輯推理、實際應用能力)?
比如數學練“一元一次方程”,不能只讓學生解“3x+5=14”這種純計算題,還要設計“超市購物”的實際場景題:“媽媽買了3千克蘋果,付了20元,找回5元,求每千克蘋果多少元”,既鞏固方程解法,又訓練“從生活中提取數學信息”的能力。
練習必須和教學目標同頻,才能避免“盲目刷題”。
二是“練得準”要體現“階梯”——尊重差異與循序漸進。
班里學生水平不同,一套題“一刀切”只會讓學困生“吃不了”、優等生“吃不飽”。
我們可以把練習分成三個層次:基礎題(比如直接套用公式的題),讓學困生鞏固知識點,找回信心;提升題(比如需要變形的題),讓中等生突破思維慣性;拓展題(比如跨知識點綜合題),讓優等生挑戰更高難度。
比如語文練“閱讀理解”,基礎題讓學生找“文章主人公做了哪件事”,提升題讓學生分析“主人公為什么這么做”,拓展題讓學生聯系生活談“你從主人公身上學到了什么”。
分層設計,才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練習中獲得成長。
三是“練得準”要追求“效能”——精選精練與及時反饋。
與其讓學生在重復的基礎題里消磨時間,不如精選3-5道典型題,每道題都有明確的訓練指向:一道抓基礎漏洞,一道破常見易錯點,一道鏈接實際應用。
比如英語練“過去時態”,精選“判斷動詞過去式是否正確”“用過去時改寫句子”“根據場景寫過去時短文”三道題,比讓學生做20道重復的選擇題更有效。
而且練習后要及時反饋:課堂練習最好當天評講,作業批改后要標注“高頻錯題”,對學困生單獨點撥“這道題你錯在沒注意‘y結尾動詞變過去式要改y為i加ed’,下次做題先圈出動詞”。
及時糾錯才能避免錯誤“固化”,讓練習真正發揮作用。
3
“評”透——從“浮于表面”到“觸達本質”
打通教學最后一公里
練完之后不評講,或者只簡單說“這題錯了、那題對了”,練習的價值就丟了一半。
“評得透”就像醫生“診斷病情”,不僅要指出“哪里錯了”,更要找到“為什么錯”,幫學生打通“學會”到“會學”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評得透”要“評在痛點上”——精準定位錯誤根源。
學生做錯一道題,背后的原因可能不同:有的是知識點沒吃透,有的是審題不仔細,有的是思維方法不對。
比如數學題“小明有5個蘋果,小紅比他多3個,兩人一共有多少個?”有學生算成“5+3=8”,不能只打叉,要追問“你算的是小紅的蘋果數,題目問的是‘兩人一共’,是不是沒看清問題?”;有的學生算成“5×3+5=20”,就要問“你為什么用乘法?是不是把‘多3個’理解成‘是小明的3倍’了?”
找到錯誤根源,才能對癥下藥,避免學生下次再犯同樣的錯。
二是“評得透”要“評在思維上”——引導深度反思。
評講不是給答案,而是幫學生打開思維。
比如語文評“作文立意”,有學生寫“堅持”只舉了“愛迪生發明電燈”的例子,不能只說“例子太老”,要引導他“除了名人,你生活中有沒有‘堅持’的小事?
比如每天堅持背單詞,最后英語進步了?把自己的經歷寫進去,立意會更真實”;數學評“幾何證明題”,學生沒做出輔助線,要問“你當時想過連接哪些線段?為什么沒選OC?如果下次遇到‘圓與三角形’的圖形,你會先找哪些關鍵點?”
通過追問暴露思維過程,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三是“評得透”要“評在成長上”——融入激勵與期待。
評價不只是糾錯,更要給學生信心和方向。
對進步的學生,要具體肯定:“你這次數學解題用了‘數形結合’的方法,比上次直接計算更高效,看來上課認真聽了,進步很明顯!”
對暫時落后的學生,要傳遞期待:“這道題你已經找到了解題的第一步,下次再注意題干里的‘隱含條件’(比如‘整數解’),肯定能做對,繼續加油!”
讓評價成為學生前進的“助推器”,而不是打擊信心的“錘子”。
其實,一堂好課的“基本公式”里,“講得清”是基礎,讓知識扎根;“練得準”是關鍵,讓能力生長;“評得透”是保障,讓成長可見。
三者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我們不用追求“完美課堂”,但只要在每一堂課里,都用心把“講、練、評”落到實處,就能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學有所獲、思有所進、能有所長——這就是我們作為教師,最樸素也最珍貴的教學追求。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校長派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發展大會暨第三屆特色課程博覽會,2025年11月9日—11日我們在西安不見不散,年度盛會,期待您的加入,歡迎掃碼報名!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
中小學"十五五"時期發展規劃編制與學校高質量特色發展·專題八講
![]()
邀請函| 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發展大會暨第三屆特色課程博覽會
![]()
關于舉辦2025第二屆中小學科學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教育研討會的通知
![]()
2025全國中小學班主任發展力高級研修班暨《班主任說》編委會遴選
來源|黎明在線520
作者|陳黎明
編輯|智庫君
說明|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