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有位網友同學說漢代主流是隸書,我說,這樣說太籠統,畢竟漢代真正實現隸書主流,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
隸書也不是一下就成為“隸書”的,隸書早期應該是篆書體制下的行書和草書。而且,秦代就已經流通的“隸書”并不確定,東漢以后才發展為確定的隸書和草書了,也就是成熟的隸書和草書。
所以,嚴格說,秦代的隸書,只能說是相對于篆書的行書或者草書,從戰國到秦代,這一時期的隸書并沒有成熟,和我們后來所說的成熟的隸書,畢竟還不能說是一回事兒。
網友:隸書一般分兩種:秦隸和漢隸你翻翻馬王堆帛書--秦隸巔峰(漢承秦制),漢代主流書法就是隸書,只是逐步從秦隸演化成漢隸。
回答:秦代是有隸書,但是還沒有成熟,西漢末隸書才成熟,官民統一使用隸書了。東漢之前,官民各有自己的字體流通,官方是小篆,民間是隸書,隸書是一個統稱,應該叫做行書草書比較合理。
網友:你發幾個漢代官方小篆圖來。
![]()
東漢《袁敞碑》
回答:官方文件國家圖書館保存,每過幾十年一百年要修改,修改的時候,就用官方流行書體。所以,沒有保存下來原始最早樣本的可能性。
比如說,司馬遷的史記是漢武帝時代的著作,估計最后是小篆字體,但是,東漢時代抄錄,就會成為隸書了。這一點在班固的《后漢書》中是有所記載的,而且在班固的《后漢書》中第一次出現了“隸書”這個詞。
![]()
再比如說,《竹書紀年》晉代發現時是古隸竹書,抄錄整理時,就會成為隸書或者楷書了,所以,竹書紀年是什么字體,你永遠看不到了。
西漢時代的官方文物發現不多,但是,東漢也有小篆碑刻,例如《袁安碑》等等,說明小篆在民間,也有應用。
![]()
東漢《袁安碑》
事實上,漢代真正的楷書仍然是小篆,只不過流通范圍有限而已。
有學者說,漢代根本沒有流通小篆,這也太絕對了,至少從秦代到漢武帝時代,將近120年時間里,小篆是官方流通的主流字體,而民間仍然是不成熟的隸書。
你說的馬王堆隸書明顯不是成熟的隸書,不成熟的隸書異彩紛呈,不只是馬王堆帛書一種。
網友:這個是西漢《銀雀山漢簡》,你認為是小篆?隸書是秦代程邈標準化成秦隸,這是隸書成熟的標志。
![]()
《銀雀山漢簡》
回答:載體與字體要分清楚,請看西漢《魯北陛石題字》就是小篆,不過,西漢留下來的官方小篆證據太少,因為西漢碑刻還沒有興起,文件被更新,你要講個道理。王莽時期還改造過小篆。如果小篆不是官方楷書地位,請問“小學”為什么流傳到清代,甚至今天?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都要學說文解字,所以,小篆不絕,反而大篆不傳。書法史公認隸書在西漢不是官民共同使用的,考古也證明是這樣,而且,隸書一直沒有統一的書法師法和標準。
![]()
《魯北陛石題字》
網友:沒有足夠證據,只靠猜測是不具有說服力的。漢代留下最多的文字載體是漢簡,還有帛書,所以官方主流字體就在簡書和帛書中。二袁碑篆法是碑額型篆法,具有流利的書寫特質,純篆書存世太少。張遷碑乙瑛碑曹全碑石門頌禮器碑…各種隸書不要太多。哪怕天發碑還是變種篆書。篆書在漢代更多是裝飾意義的。
![]()
東漢《袁敞碑》
回答:按你的說法,許慎的說文解字,也沒有必要用小篆了嗎?小篆在漢代到清代都是必修課,漢代的楷書是小篆。怎么是猜測?
所謂“隸書”春秋時代就開始了,戰國晚期已經流行,不是秦代才流行,程邈改造隸書,沒有任何事實依據,只是一個傳說。
因為隸書在秦代西漢都不是官方認可的書法,也沒有成熟,但是,沒有辦法,已經流行幾百年了,所以任憑基層那樣去寫了。
網友:你認為這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還是官方民間各有字體?
![]()
回答:這是西漢的竹簡,文本是官方的,流傳本都是手抄的形式,有什么不正常的?
網友:補充,這個漢簡是“詔書”,請大致瀏覽幾個關鍵字,“詔書”當然視作官方,文字就是隸書。
關于許慎說文,可能你想表達的意思是“小篆”是作為漢代甚至后世文字的“母本”。
回答:詔書是手抄文本,不是詔書原件。該漢簡明顯是文集。居延漢簡就有邊關書生練字抄寫詔書的證據,所以說,流通文本,不代表真正的朝廷原件是什么樣。而且,也不代表檔案文件什么樣。
小篆實際上與隸書不是一回事,因為,小篆之前就有隸書。
可以說,隸書是自我獨立演化的,但是,小篆由于應用領域有限,反而沒有什么演化。
![]()
居延漢簡練習字
網友:說文解字也好,小學也好,是解“字”,是解釋文字意義、聲音等等。許慎大都用“秦小篆”,秦小篆沒有的用“籀文”,作為文字的定式,清代發現甲骨以及足夠的金文陶文等,小學至巔峰,許慎解字也存在錯誤。清代的官方主流文字是楷書而不是小篆,不要把這個和主題搞混了。許慎解字用秦小篆定式,至清代甚至現代在解字意義時已不大采用秦小篆了。
回答:許慎寫說文解字,已經是隸書的時代了,唐代以后是楷書的時代。
但是,小篆依然是文字學的權威,甲骨文1900 年才發現,真正研究甲骨文已進入民國時代。
許慎的文字學有錯誤,不等于基本框架錯誤。
秦始皇推行小篆,咔嚓一刀,切斷大篆的發展,唐太宗咔嚓一刀,切斷隸書小篆的學習流通。
從此,漢字有了統一的師法體系,主流是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基本上退出實用領域。
清代的金石學,主要是重新認識和學習隸書篆書以及魏碑,篆書尤其是學大篆,因為小篆還沒有退出清代學習領域,屬于傳統書法。
網友:說文解字是“解字”,你難道用現代的簡化字去解“字”嗎?當然用許慎當時能搜到的古字去解“字”。是否程邈改造隸書并不重要,書法史對于“秦隸”的肯定是確定的。
但你無法避免一個事實,存世海量的漢簡里就有官方文字的主流,而這個主流就是秦隸到漢隸的演變。除非你認為,官方文字的主要載體不是漢簡,那請你舉出實例證據。
![]()
楚簡
回答:小篆推行的時代,實際上早已是兩套文字運行了:篆書官方,隸書(還不能叫隸書,應該叫行書草書)民間,楚簡是戰國竹簡,里耶是秦代竹簡,這都是證明。但是,這些隸書還沒有登上官民統一的隸書時代。如果登上官民統一使用隸書時代了,秦始皇的小篆豈不是多此一舉了?事實上,戰國以前的所謂隸書,統統是篆書體制下的行書草書,這些行書草書發展中分化為“楷書”和新的行書草書。就是真正的隸書,以及漢簡章草等等。
漢字自秦始皇已來,不變的是小篆,因為它不受應用系統影響,變的是隸書草書,因為它受應用系統的制約。所以,小篆不是官方的漢字,這是沒有道理的。小篆是漢字太上皇。
網友:司馬遷史記初本肯定是漢簡隸書。參考同時期漢簡文字即可。
回答:這個不好說,草稿用隸書有可能,正文應該是小篆,因為他是國家最高文官,他閱讀的大量六國資料,估計都還沒有轉換為隸書,漢代官印全部是小篆體系書法。
![]()
網友:漢代官印不是小篆是繆篆。你一定要拿出小篆實例,五銖錢才是,但是漢代以后也有五銖錢,不能作為證據,宋代趙佶用瘦金體做錢文字,不能說明官方文字是瘦金體。所以你還是缺少官方證據,作為佐證。
回答:繆篆也是小篆基礎上的一種印璽藝術,主流還是小篆,也有大篆,越來越少。看圖片,遍地都是。
![]()
![]()
網友:這個不是小篆,小篆單指秦小篆風格。這個是篆書的方塊化,叫繆篆。漢代官印不是小篆是繆篆。你一定要拿出小篆實例,五銖錢才是,但是漢代以后也有五銖錢,不能作為證據,宋代趙佶用瘦金體做錢文字,不能說明官方文字是瘦金體。所以你還是缺少官方證據,作為佐證。
回答:五銖錢是漢武帝時代的,漢武帝時代隸書的成熟度提高很多。篆圓印方只是印璽對書法的應用,沒有逃出小篆范圍,不是大篆也不是隸書,憑什么說不是小篆?小篆是一個字體,具體寫法多樣,不完全一個樣。
![]()
因為西漢官方小篆證據太少,原因是歷史修改了文本字體,你不能說,今天的史記不是隸書或者小篆記錄,就認為不存在是小篆或者隸書書寫過?
印璽是藝術,它反映的是時代文化,為什么秦漢印不同于戰國印璽?因為時代的官方字體不一樣,秦代以后,確實大篆越來越少,乃至于不用。
![]()
所以,漢印是以小篆為基礎的,這與清代印學藝術與今天的印學藝術,完全不是一回事,也與唐宋元明清都印不是一回事。
此外,不要把漢代書法文化與宋代書法文化并列。中國皇帝題字,可能唐代以后才有了實際意義,唐代以,前皇帝不參與書法文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