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
提起“紅雙喜”,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享譽全球的上海老字號乒乓器材。事實上,紅雙喜集團旗下匯聚“紅雙喜”“馬利”“敦煌”“施特勞斯”“立信”五大關聯老字號,及玩具品牌“上玩”,深耕體育、美育、音育領域多年。其中,以獨特“雙馬頭”為標志的“馬利”牌畫材家喻戶曉,迄今已走過百余年歷程。
如今,集團旗下的馬利美術館再添文化盛事,11月4日上午,國家藝術基金 2025 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文脈守望:張伯駒潘素藝術文獻研究暨書法作品巡展”在此正式開幕。
![]()
此次展覽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河南省文聯、周口師范學院聯合主辦,周口師范學院美術學院、上海國韻雙喜文化有限公司與馬利美術館共同承辦。
作為近現代杰出文化大家,張伯駒(1898年生)集詩詞、書畫、京劇藝術及文物鑒藏于一身,九歲便能作詩,對詩詞韻律爛熟于心。他不僅是書法藝術的重要踐行者,更是文物鑒藏領域的領軍人物,被譽為“天下民間收藏第一人”。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他以堅定的文化信念收藏數千件國寶珍品,甚至敢于在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時,毫不妥協,直面綁匪,力求保護國寶,最終悉數捐獻國家。
其夫人潘素同樣是杰出畫家,她在藝術創作上的堅韌與對家庭的支持,展現了當代女性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二人攜手譜寫了多段動人心弦的藝術傳奇。
![]()
展覽為觀眾搭建了全面了解張伯駒、潘素藝術成就的平臺,從個人文獻資料到書法原作,生動還原了二人的藝術造詣與文化貢獻,既是對藝術先輩的追憶,更是對傳統文化的深度思考。談及張伯駒的藝術風格,其對傳統書法的尊重與創新是核心——他的書法被譽為“鳥羽體”,筆觸瀟灑自如,簡練中蘊含深邃意境。此次展出的作品中,觀眾可直觀感受其書法的流暢酣暢,筆墨間的情感與哲思,讓每一幅作品都仿佛能與觀者展開心靈對話;而他的詩詞與書法相輔相成,形成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持續激勵著后輩書法家探索藝術新可能。
![]()
張伯駒《墨竹圖》 69cm×41cm 紙本墨筆 1981年
展覽還通過張伯駒與潘素的合影、書法創作瞬間影像等多維素材,既增強了書法藝術的現實感與探索性,也讓觀眾更深入理解二人背后的文化內涵與深厚情誼。潘素作品中優雅的線條、明亮的色彩,傳遞出溫暖的藝術感染力,讓每位觀者都能從中找到情感共鳴。
![]()
在展陳設計上,本次展覽巧妙融入現代技術,打造出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既激活了傳統藝術的生命力,又契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為觀眾提供立體化體驗。展館內不僅陳列文獻資料與書法作品,還借助數字技術讓觀眾與藝術深度互動,進一步強化對文化價值的理解。
![]()
潘素《湖山初雪》77.5cm×31.5cm 絹本設色
活動現場,周口師范學院特聘教授榮宏君為嘉賓帶來精彩導覽,引導觀眾在欣賞作品的同時,深刻體悟張伯駒、潘素“以藝載道、以文育人” 的精神追求,以及“守護文脈、傳承經典”的時代擔當。周口師范學院副校長劉偉表示,張伯駒與潘素是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的傳奇人物,二人書畫造詣深厚,畢生投身文物保護與文脈傳承,功績卓著。上海市工商聯原副會長劉幸偕則評價,此次展覽既為公眾搭建了親近藝術經典的平臺,也為近現代藝術史研究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與學術支撐,意義深遠。
![]()
作為紅雙喜集團整合老字號資源、參與公共文化服務、踐行“文化強國”戰略的具體實踐,本次展覽落地馬利美術館具有特殊意義。據悉,上海站展覽將持續至11月12日,后續還將赴西安、鄭州等地巡展。作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此次巡展旨在搭建學術交流與文化傳播平臺,推動近現代藝術經典的傳承弘揚,促進不同地區藝術界交流合作,為中華文脈永續發展注入新活力。
上海紅雙喜(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董極表示,集團將充分發揮平臺與品牌優勢,以馬利美術館等空間為載體,筑牢文化藝術展示陣地,持續為老字號品牌及各合作伙伴提供文化賦能。
![]()
原標題:《文脈守望傳經典!張伯駒潘素藝術文獻暨書法巡展上海馬利美術館啟幕》
欄目編輯:沈毓燁
本文作者:新民晚報 陶邢瑩
題圖來源:主辦方
圖片來源:主辦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