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中國人憑啥不承認漢字是我們韓國發明的?鐵證都在這兒了!”
一位韓國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的質問卻是引發熱議了,然而這并非韓國網友首次提出類似觀點,2024年初韓國某電視節目中就有作家聲稱漢字是韓國人發明,理由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由東夷族創造。
![]()
前后的自認漢字和韓國有關,實際上韓國網友口中的“鐵證”通常包括兩類證據:本土發現的漢字文物和特定的歷史解讀。
部分韓國網友翻出幾本老書,發現上面有“王”“天”等漢字,就認為這是韓國祖上創造的證據。
更具體的例證是一枚刻有“賢山扈力印”的青銅官印,有韓國網友認為這枚古印足以證明韓國先民幾千年前就已使用漢字,甚至參與了漢字創造。
![]()
而這些主張迅速遭到各國網友反駁。日本網友經過考證指出,“賢山”實為中國河南的歷史地名,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存在。
印度網友幽默地調侃:“按這個邏輯,接下來是不是要喊河南是韓國的,或者說韓國人的祖宗是從河南遷過去的?”
英國網友從學術角度解釋:“判斷一種文字的起源,得追它最早的樣子和完整的發展過程。”
![]()
而從歷史文獻和考古發現來看,漢字的起源有著清晰的脈絡。
甲骨文作為已知最古老的漢字體系,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16萬片甲骨,記錄了商代社會的政治、經濟與日常生活,被學者視為研究漢字起源與演變的“活化石”。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教授指出,甲骨文是中國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
![]()
漢字發展經歷了一個完整的演變過程。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刻畫符號,到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再到秦朝統一的小篆、漢代的隸書,直至魏晉以后的楷書,漢字形成了世界上唯一未中斷的文字體系。
直接來說,便是漢字在漫長的歷史中不斷向外傳播,影響了周邊國家的文化發展。
漢字早在兩千多年前便傳入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成為這些國家和地區記錄歷史、傳播思想的主要工具。
![]()
根據韓國釜山大學研究員許喆的研究,韓國使用漢字的歷史可追溯至高句麗時期(372年)設立的“太學”,當時已開始教授《論語》《春秋》等漢文經典。而到朝鮮王朝時期(1392年),漢字正式成為韓國的官方文字。
1446年《訓民正音》頒布后,韓文得到推廣,但漢字因“表意精準”的特性,仍在士大夫階層與典籍文獻中占據重要地位。
韓國在吸收漢字基礎上進行了本土化創新。除傳統漢語詞匯外,還形成了“南男北女”“溫突”(韓式暖炕)等本土化漢源詞,甚至創造“gang牌”“攜帶phone”等英韓混合詞匯。
![]()
而如今能有這種“漢字屬于中國”的說法,這種爭議背后潛藏著復雜的文化心理因素。
一方面,韓國文化基因中深深烙印著中華文化的影響。直到今天,韓國人的身份證上仍需使用漢字來區分同音字。
韓國國民美食泡菜,歷史源頭可追溯至中國三國時期,如今大部分消費量依賴從中國山東進口。
![]()
朝鮮半島的傳統服飾韓服,其發展軌跡深受唐朝和明朝漢服的巨大影響。
另一方面,戰后韓國經濟騰飛催生了文化獨立意識。韓國抓住了比中國更早發展的窗口期,在國際上積極進行文化宣傳和包裝,試圖將經濟成功轉化為文化正統性。
韓國嶺南大學陳賢教授的研究發現,韓國大學生漢語詞匯學習主要依靠“意義決策策略”和“記憶策略”,這一結論反映了韓國在漢字教育上的實用主義態度。
![]()
當下的韓國漢字教育體系充滿矛盾。韓國現行教育體系中,漢文課為高中必修課,要求學生掌握1800個教育用漢字,大學入學考試也涉及漢文閱讀。
關于漢字教育的爭議始終不斷:支持者認為70%韓語詞匯為漢字詞,掌握漢字有助于提升語言能力;反對者則稱漢字增加學習負擔,與民族獨立意識沖突。
安陽殷墟的甲骨文靜靜地躺在博物館中,這些距今3000多年的文字遺產,無聲地訴說著漢字起源的真實故事。
![]()
只得說歷史從不需要爭吵,它只陳述事實。文化的影響力不取決于起源的爭論,而在于其本身的生命力和當代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