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10月11日,由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犯罪學研究所主辦的第十八期“刑事一體化”青年學術沙龍暨第八期中國政法大學犯罪學沙龍“數字時代的犯罪治理轉型與法律變遷”在學院路校區教學圖書綜合樓0101舉辦。本次沙龍由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單勇教授主講,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犯罪學研究所副所長印波教授主持,北京市社科聯社科發展研究中心編審陳艷華,刑事司法學院偵查學所所長李小愷副教授,刑事司法學院刑法學所朱光星副教授,刑事司法學院犯罪學所副所長涂欣筠,詹奇瑋副教授,講師王康慶、汪潤,鄭州大學法學院講師李金珂以及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張進帥等專家學者出席沙龍。
主持人印波教授對到場師生表達了歡迎,并隆重介紹了單勇教授對我國數據犯罪學領域,特別是對于看門人規則所作出的基礎性研究與引領性貢獻,同時贊譽單勇教授在對犯罪學方法論的把握,對犯罪治理熱點問題關注等方面,都具有極高水準。
![]()
單勇教授的講授主題為“數字時代的犯罪治理轉型與法律變遷”。沙龍伊始,單勇教授指出:在“社會長期穩定奇跡”及“犯罪拐點”形成背景下,我國總體犯罪態勢在數字化時代發生了傳統犯罪與網絡犯罪此消彼長、從“城市吸引犯罪”到“網絡吸引犯罪”的結構性變化。傳統犯罪全面觸網,互聯網從犯罪對象和工具嬗變為犯罪空間,以互聯網為空間的數字網絡犯罪比傳統更隱蔽、危害性更大,案情更復雜,更難以偵破;同時,犯罪發生顯現出“一般矛盾糾紛——重大涉穩風險——極端惡性案件”這一長串鏈條的關聯傳導性,僅在后端對犯罪進行規制時點過于滯后。傳統犯罪治理方法已不能適應數字化時代的需要,急切變化的犯罪結構正呼吁著犯罪治理轉型。單勇教授對犯罪治理實踐進行了深刻反思,認為通過刑事手段對數字網絡犯罪進行規制具有作用范圍有限、預防效果不明顯、治理主體單一等局限。單勇教授深入分析了大數據篩查手段、看門人義務設置等實踐做法,并指出過度的刑事控制可能會造成侵害公民自由、遏制產業發展等問題。單勇教授還重點介紹了以綜合治理中心為例的國內各省市地區為實現犯罪治理轉型的創新實踐。最后單勇教授指出,犯罪治理必須兼顧科技發展。犯罪治理的轉型應當實現從在場的控制轉向在線的控制、從刑事規制轉向看門人規制;從治罪的回應性治理轉向主動的預防性治理;從刑事治理轉向社會治理。即強調社會建設和彌補社會治理漏洞,從根源上鏟除違法犯罪滋生的土壤。
![]()
印波教授作簡短總結,盛贊了單勇教授對我國數據犯罪學領域所作的貢獻,也提出了數字犯罪治理的轉型對刑事法治的諸多啟示,并交由參會的專家學者與談。
北京市社科聯社科發展研究中心編審陳艷華指出,不要局限于犯罪學自身的研究,要在社會治理中關注犯罪學,尤其要關注犯罪控制、犯罪預防與風險社會治理、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建設的關系。同時也可以結合公共管理學的角度,探索新犯罪治理體制從基層拓展到省市乃至國家級的可行性。
![]()
刑事司法學院偵查學所所長、副教授李小愷提到,偵查學和犯罪學雖屬不同學科,但彼此交叉融合。偵查學與犯罪學都是刑事社會治理或刑事司法領域里基礎的、共生性的學科。在網絡規則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對網絡犯罪證據的研究多偏向程序法,而沒有上升至更宏觀的角度。進入數字治理時代,在使用先進的數據治理手段時,要思考司法的邊界在哪里。李小愷副教授指出,一方面要發揮比例原則的基礎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探求不同時代背景下比例原則的尺度,為犯罪治理手段設立明確的執法標準,使其能夠行之有效地平衡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
![]()
刑事司法學院刑法學所副所長,副教授朱光星指出,數字時代背景下犯罪的發展規律和治理的轉變十分明顯,由傳統的事后治理模式逐漸轉變為預防治理模式。這種預防式治理對于預防犯罪風險具有一定作用,但對公民私生活的干涉,侵犯也越來越多,因此我們需要考慮犯罪治理提前的“度”在哪里。這也提醒我們,作為法律人,要充分了解社會現實,擴展知識視野,跨學科學習。在數字技術突飛猛進的同時,時刻思考立法是否需要“剎車”。
![]()
刑事司法學院犯罪學所副所長涂欣筠就單勇教授分享的公安機關數字治理模型中的標簽設定與犯罪學研究方法及論文選題進行了討論。單勇教授指出,數字治理模型是否行之有效是由實踐檢驗的,并在實踐中反復驗證。在缺乏實證條件時,犯罪學研究可以從“制度”分析入手,結合現有的犯罪治理制度,以制度為抓手,在實踐中找尋背后的理論,發現問題,回應問題。
![]()
刑事司法學院副教授詹奇瑋首先對單勇教授提出的“在社會治理中去關注犯罪學”表示了贊同,提出應當將視角跳出刑法學與犯罪學的關系外,把犯罪學當作犯罪治理學來對待。還指出,在當下應當尤其重視犯罪控制與犯罪預防的關系,當下實踐中往往更重視犯罪控制,即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進行刑罰或非刑罰控制。不應將視野局限在控制上,還要重視犯罪預防,即如何利用數字平臺提前化解犯罪風險。
![]()
刑事司法學院講師王康慶結合自身經歷,指出單勇教授的觀點將執法的工具理性和司法的價值理性融合起來,引人啟發。王康慶老師盛贊單勇教授為中國自主犯罪學的先行者,指出中國犯罪學的框架來自西方,西方犯罪學的核心精華在于犯罪原因,而當代中國犯罪學更關注治理與對策,單勇教授對數字平臺犯罪的研究為解決中國的自主犯罪學困境提供了新思路。
![]()
刑事司法學院講師汪潤表示,單勇教授的分享兼具學術性與趣味性。他指出,當下數字平臺預防犯罪存在的問題,可能會扼殺一類新興的技術產業的發展前景。單勇教授所分享的不是數字平臺中的預防刑法,而是一種打通各個法律之間界限,使其協同處理的社會治理模式,其并非一種壓制性的犯罪治理,更是一種疏導性的犯罪治理。
![]()
鄭州大學法學院講師李金珂表示,目前傳統的事后打擊,個案應對的模式已經不能應對新型的犯罪,應當像單勇教授提到的那樣,推動犯罪治理幾個轉型: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預防,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從單打獨斗轉向綜合治理。數字時代的犯罪治理本質上關乎安全發展,秩序活力,效率公平的平衡,綜合一體化的治理模式有助于實現良法善治。
![]()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張進帥表示,在現在的案件數據越來越難以獲取的情況下,傳統的研究方式存在一定客觀限制。他表示,單勇教授所提出的這種新的研究范式有助于促進犯罪學的轉型,提出的技術預防基礎上個人權利,隱私的協調問題也值得深思。
![]()
第18期“刑事一體化”青年學術沙龍暨第8期中國政法大學犯罪學沙龍在同學們的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
內容來源 | 中國政法大學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