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25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5分鐘
![]()
清晨六點半,王校長已經在微信工作群發出了三條通知:“今天課間操改為隊列訓練,各班主任到位”“第三節課臨時抽查教案,務必提前準備”“下午放學后召開緊急會議,部署迎檢工作”。辦公室里,李老師剛改完一半作業,又趕緊翻出教案查漏補缺,隔壁班的張老師正對著突然變更的課表嘆氣——上周剛按“閱讀推廣周”調整的課程表,現在又要為了“隊列訓練”重新排。這樣的場景,在許多學校成了常態,校長腳步匆匆像個救火隊員,老師手忙腳亂如無頭蒼蠅,可學校的問題卻像滾雪球,越滾越大。
1
校長“瞎忙”的三重迷思
用戰術勤奮掩蓋戰略懶惰
1.“忙”在應付上級,卻離教育本質越來越遠
某縣城中學的校長曾苦笑:“一周五天,三天在開會,兩天在迎檢。”從“校園安全臺賬”到“特色課程匯報”,從“衛生評比”到“數字化平臺打卡”,各類行政任務像潮水般涌來。為了“不出錯”,校長只能帶著老師熬夜補材料、突擊做展板,甚至讓學生停課配合“迎檢演練”。
當校長的日程被“上級要求”填滿,課堂成了被遺忘的角落。有老師反映:“校長一學期聽不了幾節課,卻對走廊文化墻的配色改了三次方案。”
2.“忙”在頻繁折騰,用形式創新掩蓋管理無能
“這周推行‘小組合作學習’,下周改成‘翻轉課堂’,下個月又說要試點‘項目式學習’。”某小學老師的吐槽道出了許多人的無奈。有些校長為了“出政績”,盲目跟風教育熱點,今天要求老師全員學編程,明天又讓申報“勞動教育特色校”,方案三天一換,老師剛適應一套流程,就被新任務砸懵。
更可怕的是“拍腦袋決策”,某校長看到鄰校裝了電子班牌,立刻要求本校三天內全覆蓋,卻沒考慮到老年教師根本不會操作,最后班牌成了擺設,老師還要額外花時間應付故障報修。
3.“忙”在事無巨細,用微觀管理毀掉團隊活力
“辦公室垃圾桶不能有垃圾”“教師裙長不能超過膝蓋”“學生作業本錯題不能超過5道”——某中學的“精細化管理”細則曾引發熱議。當校長沉迷于“盯細節”,大到課程設置,小到老師朋友圈發言,都要親自過問,本質上是對管理的錯位。過度集權導致中層干部形同虛設,沒人敢做決策;老師成了執行機器,備課、批改作業的時間被“應付檢查”擠壓;學校看似“井然有序”,實則像一潭死水,沒人愿意主動創新。
2
老師“亂套”的連鎖反應
當教育變成一場無序的馬拉松
1.時間被切割成碎片,教學成了“副業”
一位初中班主任的日程表令人心驚,每天晨讀盯紀律、課間處理學生糾紛、午休參加“家校溝通會”、下午放學后開“迎檢動員會”,晚上回家還要制作“學生心理檔案”PPT。真正留給備課、研究學情的時間,只有深夜十點后的一兩個小時。
“以前覺得當老師是教書育人,現在像個打雜的。”有老師自嘲,批改作業時腦子里還在想“明天的班會課件有沒有符合‘德育新要求’”,教學質量自然難以保證。
2. 創造力被消耗,職業倦怠成了流行病
某教育機構調研顯示,67%的教師認為“無效工作”是職業倦怠的主因。當老師被迫在“做表格”“寫匯報”“排節目”中消耗精力,就很難沉下心研究學生。想給后進生補課,卻被“每天上傳輔導照片”的任務打斷;發現學生心理問題,卻因“必須完成40篇學習筆記”而無暇深入溝通;好不容易設計出一節創新課,卻因校長臨時要求“統一使用PPT模板”而被迫修改。
3.教育生態失衡:學生成了隱形受害者
老師的“亂套”最終會傳導到學生身上。某小學為了迎接“書香校園”檢查,要求學生一周內讀完三本名著并寫讀后感,結果孩子們熬夜抄書評,老師熬夜改“不合格”的作業;某中學為了“提升升學率”,在初三增設晚自習,卻因校長要求“每天必須有一節體育課”,導致課程表反復調整,學生連基本的作息都被打亂。
當教育圍繞“應付檢查”“完成指標”運轉,孩子的成長需求就成了最容易被犧牲的部分。
3
破局之道
校長少“瞎忙”,學校才能真“高效”
1.做“戰略型領導者”,而非“事務性管家”
校長的首要任務是明確學校的教育哲學,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讓課程、師資、管理都服務于這個目標?
首先,建立“任務優先級清單”。將工作分為“教育教學核心任務”“行政支持任務”“臨時突發任務”,避免被瑣碎事務牽著走;
其次,學會“授權”。讓教導主任負責教學管理,德育主任統籌學生活動,校長專注于頂層設計和資源整合;
最后,設立“無干擾教學日”。每周固定一天不安排檢查、會議,讓老師專注教學。
2.用“流程化管理”代替“拍腦袋決策”
許多“瞎忙”源于管理的隨意性。某名校校長的做法值得借鑒:
一是建立“決策聽證會”。重大改革,如課程調整、制度修訂,提前一個月告知教師團隊,收集意見后再推行;二是制作“工作手冊”。將常規事務標準化,如家長會流程、教學檢查標準,減少重復溝通成本;三是設立“試錯緩沖區”。推行新政策時,先在一個年級試點,驗證可行后再全校推廣。
3.回歸教育現場,把“走進課堂”作為第一要務
真正高效的校長,永遠知道“教育發生在教室里”。每周固定聽3-5節課,不是“檢查”而是“觀察”,觀察學生的眼神是否發光?老師的提問是否引發思考?定期召開“教師懇談會”,放下校長身份,傾聽一線老師在教學中遇到的真實困難,比如某教具短缺、某學生需要心理支持;帶頭“減負”,自己先拒絕無意義的會議和表格,用行動告訴老師“教學才是第一位”。
曾見過一位老校長,每天清晨都會在校園里慢慢走一圈,看看操場的晨讀、聽聽教室的書聲,然后回到辦公室安靜處理文件。他很少開緊急會議,卻總能精準發現教學中的問題。
教育不是一場“忙碌競賽”,校長的價值不在于“看起來多辛苦”,而在于能否為老師撐起一片專注教學的天空。當校長從“瞎忙”中抽身,把方向理清、把流程做順、把人心聚齊,老師才能從“亂套”中解脫,讓教育回歸本該有的從容與專業。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校長派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發展大會暨第三屆特色課程博覽會,2025年11月9日—11日我們在西安不見不散,年度盛會,期待您的加入,歡迎掃碼報名!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
中小學"十五五"時期發展規劃編制與學校高質量特色發展·專題八講
![]()
邀請函| 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發展大會暨第三屆特色課程博覽會
![]()
關于舉辦2025第二屆中小學科學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教育研討會的通知
![]()
2025全國中小學班主任發展力高級研修班暨《班主任說》編委會遴選
來源|林語草堂
編輯|智庫君
說明|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