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趙苑旨)“手上、臉上全都是紅紅的風團,像被蚊子咬了一樣癢得難受。”近期,隨著一輪強勁冷空氣的席卷,多地氣溫驟降,不少人的皮膚率先拉響了“警報”。10月25日,同濟大學附屬皮膚病醫院藥劑科主任朱全剛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可能是一種名為“寒冷性蕁麻疹”的物理性蕁麻疹在作祟。
朱全剛解釋說,當皮膚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時,皮膚肥大細胞就會釋放組胺等炎癥介質,導致皮膚出現紅色風團、水腫并伴有劇烈的瘙癢感。“這可能不是IgE介導的“過敏”,而是皮膚溫度快速下降誘發的肥大細胞脫顆粒,屬于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 這種反應來得很快,通常在接觸冷源后數秒到半小時內就會出現癥狀,常見于面部、手部等暴露部位。風團形態多樣,可為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界清晰,一般在數小時內自行消退,但可能反復出現,給患者帶來困擾。
除了典型的風團和瘙癢癥狀外,寒冷性蕁麻疹還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全身反應。朱全剛特別提醒,由于寒冷刺激會引起血管收縮和擴張異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頭痛、頭暈等癥狀,嚴重時甚至會累及呼吸道,引發喉頭水腫、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危及生命的情況,但這種嚴重的全身反應發生率并不很高。
![]()
同濟大學附屬皮膚病醫院藥劑科主任朱全剛。受訪者供圖
寒冷性蕁麻疹常發生在成年人中,無明顯性別差異。“長期暴露于寒冷環境、具有家族寒冷性蕁麻疹病史者更易患病。” 朱全剛說,長期熬夜、急性感染、應激狀態等可誘導肥大細胞高反應性。“有些人本身就是過敏體質,或者家族中有寒冷性蕁麻疹患者,他們的發病率會更高。感冒等基礎疾病也可能成為誘發因素,因此在寒冷季節,公眾需特別注意保暖和健康管理。”
“治療寒冷性蕁麻疹不僅要關注癥狀的緩解,更要注重預防措施的落實。”朱全剛建議,輕癥患者可通過避免寒冷暴露、使用抗組胺藥物等方式緩解癥狀,首選第二代非鎮靜性抗組胺藥。如果癥狀嚴重,出現喉頭水腫、呼吸困難等危急癥狀時,則需立即就醫,使用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等藥物進行緊急治療。
隨著氣溫的持續走低,寒冷性蕁麻疹已進入高發期,如何做好預防?朱全剛建議,大家在寒冷天氣外出時,要注意全身保暖,尤其是手部、面部、頸部等容易暴露的部位,可佩戴手套、圍巾、帽子等保暖用品,減少皮膚直接接觸寒冷物體的機會。同時,減少在寒冷環境中的停留時間,如避免長時間在室外游泳、滑冰等。此外,保持皮膚足夠的水分,減少使用堿性過強的清潔產品,防止皮膚屏障受損后加重瘙癢,有助于預防寒冷性蕁麻疹的發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