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導語
Introduction
泰晤士河見證了工業革命的興起,如今它正見證中國汽車的崛起。
10月23日,英國倫敦格林威治,吉利國際EX5車型以31990英鎊(約合人民幣30.34萬元)的起售價正式上市。
這款基于銀河E5(參數丨圖片)打造的右舵純電SUV,不僅帶著420公里WLTP續航(60kWh電池組)、智能互聯座艙等核心配置,用中國技術和實力,去滿足英國當地消費者對高品質汽車的追求,更以這款車型為首發,承載著吉利對英國市場乃至整個歐洲市場的宏大野心。
“進入英國市場,是吉利歐洲戰略深化的重要里程碑,也標志著歐洲電動出行新篇章的開啟。”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的表示,英國將成為吉利汽車在歐洲大陸進一步拓展的重要戰略樞紐,是“讓世界充滿吉利”愿景的又一步落地。
其實吉利已經在英國深耕了近二十載,首次踏上英國大地的時間,可以追溯到2006年。當時,吉利母公司吉利控股通過投資,與倫敦出租車公司建立合作關系,開啟了在英國的業務布局。
![]()
近20來,吉利沒有一開始就在英國賣車,做這種短期撈金的布局,而是做了比賣車更深層次的事兒:以“長期價值構建”推動英國汽車邁進新能源時代,也讓中國汽車在工業革命發源地站穩腳跟。
這些年,吉利在英國建設首家新能源工廠,推出全球首款專屬新能源出租車TX5;還投資了世界級的跑車品牌蓮花跑車,助力品牌完成從性能跑車向高端電動化的成功轉型。
此后,吉利控股還通過戰略投資阿斯頓·馬丁等英國標志性品牌,融合世界級豪華品牌基因,推動電動化與豪華出行領域的創新發展。
現在,隨著市場和英國歐洲等新能源市場時機成熟,吉利的全球化步伐正在加快。按照計劃,到2030年吉利將實現英國年銷量10萬輛,2026年前建成覆蓋全英的100個銷售與服務網點,搭配完善的零部件分銷系統。
![]()
而在進入英國市場之前,吉利汽車已在包括波蘭、希臘和克羅地亞在內的12個歐洲國家建立業務,下一步還將繼續拓展意大利、德國、法國、西班牙等主要市場。未來五年內,吉利汽車計劃在歐洲推出15款全新車型,建立超過1000家銷售網點,成為歐洲市場的主流汽車品牌。
實際上,吉利國際EX5進軍英國,并非孤立的品牌宣言,在這之間,已經有15個中國汽車品牌的數款車型先后登陸英國。根據海外媒體的數據,今年9月,中國品牌在英市占率飆升至12.4%,多家中國汽車品牌的銷量同比暴漲,一場由中國汽車發起的“英國突圍戰”,正從單點突破轉向全面進攻。
如今的英國汽車市場,已不再是大眾、寶馬、福特的獨角戲。15個中國品牌形成覆蓋“經濟型-中高端-豪華”全價位、“純電-混動-燃油”全動力的布局,每個品牌都帶著精準的市場切口撕開缺口,形成了“矩陣式進攻”版圖。
比如有深耕者MG,作為“最懂英國的中國品牌”,MG依托百年英倫基因,2025年9月以14577輛銷量躋身英國品牌第八,首次超過奔馳,市占率4.7%,同比增長62.7%。主力車型MG4 EV以“低于大眾ID.3 15%”的價格(起售價2.8萬英鎊),成為英國純電銷量前十常客;HS車型更以5173輛月度成績位列車型榜第八,是首個穩定進入英國主流車型榜的中國品牌產品。
![]()
比如有技術派比亞迪,2025年9月銷量11271輛,同比激增880.1%,銷量反超比亞迪,前9月累計銷量35604輛,英國已成為其歐洲最大單一市場。Seal U插混SUV單月賣5373輛,首次沖進英國車型榜第六;海豚(2.6萬英鎊)、唐EV(4.2萬英鎊)分別覆蓋緊湊與中大型市場。更值得關注的是,比亞迪倫敦電動巴士市占率超80%,為乘用車品牌認知做了很好的鋪路。
比如多品牌玩家奇瑞,通過Omoda、Jaecoo雙品牌協同,2025年9月合計銷量12159輛(Jaecoo 6489輛+Omoda 4323輛+奇瑞品牌1287輛),前9月累計33693輛,同比暴漲2889.6%。Jaecoo7僅靠單一車型沖進英國車型榜第四;Omoda系列則以“比起亞Sportage便宜10%”的定價,搶占緊湊SUV市場。
另外還有不少特色集群品牌進行補位,比如零跑依托Stellantis合資渠道,推出C10中型SUV(起售價3.1萬英鎊)與T03城市車(英國最便宜電動車之一),2025年9月銷量487輛,雖基數小但增速迅猛。蔚來、小鵬也帶著ET5 T/ EL6 、G6/G9等車型,進入當地高端市場。
長城系雙品牌分工明確,歐拉03以復古設計主攻城市通勤小車市場,哈弗Jolion Pro混動SUV對標達契亞Duster,長城炮則深耕皮卡市場;比亞迪另一個子品牌騰勢,則攜Z9GT高性能轎跑、D9豪華MPV,劍指保時捷、雷克薩斯;仰望U8以“水中漂浮半小時”的越野能力,試圖挑戰路虎衛士;廣汽AionUT以約2萬英鎊起售價,定位“中國版Mini”,瞄準城市通勤用戶。
![]()
當然作為戰略布局者的吉利,其步伐相對更穩健。以EX5為例,作為吉利新能源時代的首款全球車,EX5已在33國上市,澳大利亞3月推出后月銷已經實現翻倍,在巴西連續兩月奪得細分市場冠軍,這種“全球驗證+區域適配”模式,為英國市場降低試錯成本。
從“單一品牌試水”到“集中進攻、全面開花”,中國品牌正試圖改變英國、歐洲乃至全球消費者的認知。根據Top Gear的調研顯示,如今有73%的英國消費者“愿意考慮”中國車,其中“配置全、續航實、價格合理”成為核心評價。
當然,今年前9個月的銷量數據,也足以看出英國成為中國品牌“歐洲銷量壓艙石”了。奇瑞前9月歐洲銷量76,956輛,其中英國占比43.78%;比亞迪歐洲銷量116,059輛,英國占比30.68%;MG歐洲銷量216,503輛,英國占比30.2%。
車型層面的突破更具標志性,奇瑞Jaecoo 7從8月第六飆升至9月第四,成為中國品牌在英最暢銷車型之一;比亞迪Seal U首進前十(第六),MG HS穩定第八,中國品牌首次有三款車型同時躋身英國車型榜前十。英國汽車工業協會分析指出:中國品牌不再是邊緣玩家,已成為家庭用戶、年輕群體的主流選擇。
![]()
為什么中國品牌在英國迎來了集中爆發?實際上這是天時、地利、人和帶來的結果。核心原因則是:脫離歐盟體系的英國,為中國汽車創造了獨特的“政策窗口”,而中國品牌的產品力與本土化布局,恰好接住了這場紅利。
英國脫歐后,不再執行歐盟針對中國電動車的17%反補貼稅,維持10%常規進口關稅,17個百分點的差距,直接轉化為中國品牌的定價優勢。比如比亞迪海豚英國起售價2.6萬英鎊,僅為特斯拉Model3(近4萬英鎊)的65%,即便無英國政府補貼(2025年補貼排除中國制造),仍因成本優勢熱銷;奇瑞Jaecoo 7在英2.8萬英鎊,比同級別日產逍客混動版(3.2萬英鎊)低12.5%,成為家庭用戶性價比首選。
另一方面,歐盟層面的反補貼調查、嚴苛投資審查,曾是中國汽車進軍歐洲的最大障礙,但英國脫歐后,這些限制均不再適用。
比亞迪計劃在英建整車廠,這種規模的投資在歐盟需經過18個月以上審查,在英國僅需6個月;奇瑞推進50%零部件本地化,無需符合歐盟“供應鏈本地化率≥45%”的嚴苛要求,靈活選擇全球供應鏈;零跑與Stellantis的合資合作,在英國可直接共享渠道,無需經過歐盟反壟斷審查的額外流程。
![]()
再加上英國是少有的“無本土平價汽車品牌”的歐洲市場,勞斯萊斯、賓利歸屬外資,沃克斯豪爾被標致收購,90%新車為海外品牌,消費者對“非本土品牌”接受度遠高于德、法,這種環境為中國品牌提供機遇。
當然,最核心的還是中國汽車的技術和產品力優勢,中國品牌早已擺脫“低價低質”標簽,以“技術+配置”實現降維打擊,無論是從三電技術,還是智能化表現方面,包括在安全碰撞方面的能力,中國品牌走在世界前列已經是共有認知。
歐洲是汽車的發源地,德國的精密、法國的設計、意大利的性能,定義了全球汽車的“黃金標準”。中國汽車要真正“由大變強”,必須在這片土地上與大眾、奔馳、寶馬同臺競技。
如果說進軍歐洲是中國汽車“成人禮”,那么攻克英國,就是這場儀式中最具象征意義的“加冕”,畢竟這里是工業革命的誕生地,是汽車產業現代化的啟蒙地,更是全球汽車“技術標準與品牌尊嚴”的前哨戰和制高點。
![]()
攻占英國,相當于拿下一張產品認證的“歐洲市場通行證”,為進軍德、法、意奠定基礎;攻占英國,中國汽車將打破“歐洲品牌=高端”的認知,證明中國不僅能造“性價比車”,更能造符合全球高端標準的“高價值車”;攻占英國,將成為中國品牌一塊最好的“歐洲試驗田”,無論是技術、市場、還是消費認知和節奏,都將實現快速復制,降低進入歐洲核心市場的試錯成本。
泰晤士河見證了工業革命的興起,如今它正見證中國汽車的崛起。31990英鎊的吉利EX5、11271輛的比亞迪月度成績、12.4%的中國品牌市占率,這些數字背后,是中國汽車從“規模擴張”到“價值升維”的質變,更是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全面彰顯。
當“中國智造”的標簽被英國消費者認可,拿下超歐洲品牌的市場份額,中國汽車的“全球強國”之路,才真正邁出關鍵一步。
![]()
責編:石劼 編輯:陳心南
THE END
PAST · 往期回顧
新勢力造車,和過去說再見|15年的熱血與榮光①
庫存“壓垮”經銷商
《汽車公社》15年,伴隨中國汽車的熱血與榮光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